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在《知有》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最好的统治者,人们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统治者,人们亲近并称赞他;第三等的统治者,人们惧怕他;第四等的统治者,人们蔑视他。  相似文献   

2.
张纯一是近代一位颇为重要的佛教人物,像他那样主张佛化基督教、以佛教释评先秦诸子并且在这方面有多部专著的人很少见。他的《老子通释》一书即是本着佛学义理来解释《老子》的。通过分析张纯一所论老学源流、老子之道、无为之益、修身之理,可以发现他注解《老子》有两大特色,一是以通释老,二是以佛解老。通过研究《老子通释》一书,可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人物是怎么解读《老子》的。  相似文献   

3.
老子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把领导者分为四等,最上等的领导者无为而治,不轻易发号施令,一切都制度化,每个人依据运作模式,各负其责,让一切顺理成章地达成其目标,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次的领导者让民众感受到其德政,人民亲近并称赞他;再次等的领导者用严刑峻法吓唬部属,民众畏惧并远离他;更次等的领导者看不起民众,喜欢用权术表现小聪明,民众轻蔑他。刘邦作为秦末“弱势大赢家”,其管理和利用人才的策略,给我们当今校长提供很好借鉴。  相似文献   

4.
老子     
老子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老子的父亲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后来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后出关,不知所踪。老子论著及思想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是老子思想…  相似文献   

5.
孙媛媛 《中文自修》2011,(12):34-35
我发现,有着"老庄"并称的老子、庄子,同样是教育界"种花"的"高级园丁"。老子有他的《道德经》,庄子有他的《逍遥游》。读《老子》的"水论",浅浅悟出水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读《庄子》的《秋水》,  相似文献   

6.
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践与反思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 “我自然。”(译文:最好的领导人,人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当工作做完了,任务完成了的时候八们会说:“这是我们自己完成的。”) ——《老子·十七章》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 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长时期争论不决。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马王堆帛书《老子》提供的新线索,研究又取得了进展。在这篇文章里,我结合学习帛书《老子》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发表自己一管之见,对老子思想作一评议。对于老子其人其书,我同意其人早有、其书晚成的意见。认为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有《史记》为证;《老子》一书写成于战国时期,以其书涉及的内容作根据,都有道理。但又不必对问题说得太死。因此,我在这里是把老子作为春秋时期战国前期的思想代表来考察的。  相似文献   

8.
相传老子是先秦时期的著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老子是谁?这在司马迁《史记》中已不能肯定。司马迁举出三人:一是相传孔子曾问过“礼”的周守藏室之史老聃,(《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索隐本]记载:“老子者,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周守藏室之史也”)他比孔子年长;一是“老莱子,亦楚人也”,与孔子同时;一是“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老子是老聃。他见闻广博,相传为“博大真人”,过着隐居生活,《史记》说“老子,隐君子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一位精神的勇者,他把生命灌注到人的形而上的追求中,以无言之美来言说不尽的"道"。正如有学者所言说的,和孔子相比,老子的思想是自上而下的。他把所有的精神形式都极化到人类可以达到的极点,而对于人的要求便是接近这个精神的向度。《道德经》五千言中,老子寄托了对人的思考,面对其生活的时代,老子提出了"复归于婴儿"的生命追求。对于《老子》一书,我们可以忘却历史上争讼不已  相似文献   

10.
老子在《道德经·十六章》中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充分反映了老子在国家管理方面的哲学理念。老子的这四种管理思想可以诠释为对应的四种教学管理境界,按照境界的高低依次为:“春风化雨”的境界,“两情相悦”的境界,“敬而远之”的境界,“以牙还牙”的境界。在这四种教学管理境界中,要根据师生双边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管理境界,以此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术界关于老子思想的阶级属性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没落奴隶主阶级,一是新兴地主阶级,一是农民小私有者。笔者认为《老子》一书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揭露实在太明显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个明显标志是:改变旧的礼治,实行法治。其表现是对内沉溺于严刑峻法,对外大搞兼并,发动战争。《老子》中虽然对“礼”也有所揭露,但是对“法”则是贬之又贬,位次极下。如“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7章)“畏之”者,乃严刑峻法也。而其结局则是招来“侮之”,施刑罚者自食苦果。又说:“法令兹章,盗贼多有”(57章)。“民不畏死,奈何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术界关于老子思想的阶级属性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没落奴隶主阶级,一是新兴地主阶级,一是农民小私有者.笔者认为《老子》一书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揭露实在太明显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个明显标志是:改变旧的礼治,实行法治.其表现是对内沉溺于严刑峻法,对外大搞兼并,发动战争.《老子》中虽然对“礼”也有所揭露,但是对“法”则是贬之又贬,位次极下.如“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7章)“畏之”者,乃严刑峻法也.而其结局则是招来“侮之”,施刑罚者自食苦果.又说:“法令兹章,盗贼多有”(57章).“民不畏死,奈何  相似文献   

13.
一、虚静由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的嬗变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道”,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的本原;同时,“道”又是认识的对象,并且是认识的最高目的。因此,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观照都要进入到对其本原“道”的观照。然而在老子看来,“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具有“恍惚”的特征,一般人对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把握起来十分困难(《老子》十四章)。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道”,老子提出了“虚静”  相似文献   

14.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周礼,后退隐,著《老子》(即道德经)一书。这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载。《老子》是否为老子所作,成于何时,历来有争论。但它作为我国先秦道家典籍,其思想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日趋没落,封建地主阶级通过“耕战”,在各国陆续取得政权。老子处  相似文献   

15.
自从《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来,一直为很多人所误解,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他们经常认为老子所提出的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社会理想。但是,纵观《老子》这本书,其主要内容是"道",而小国寡民也是在老子讲"道"时所构建的社会蓝图。无论从天地之大道、规律之道还是生活准则之道来看,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将人们带回远古时代,它只是老子为统治者所设计的政治蓝图。在今天,虽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空想,但依然有其积极意义在内。  相似文献   

16.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丢失)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摇摇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者,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忧指忘心者诫》节选![战国]@孟子  相似文献   

17.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人们无时不在探寻着它。老子站在他所处时代的高度,对世界的本源、世界的形成等哲学本体论问题作出了杰出的回答,从而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学说。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由道化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章名)道作为“天下母”,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就象子由母生一样。所以,道就是世界的本源。 “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特定的范畴。道并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体,而是一种“无”(形)的状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视之不见,名  相似文献   

18.
老子关于美的论断是我国古代人们对美的最初探索。有人根据《老子》末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句认为老子是“美”的否定者。其实,老子并不反对美,他认为美的东西是无为的、自然的;美和恶是相反相成的,美有功利价值;他的美学思想开启了重自然、朴拙的美学传统,给我国后来的美学发展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老子》书是表达老子思想的代表作,因而根据《老子》书及后人研究《老子》的著作来探讨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据个人体会,教育是导致人的个性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生产起一定促进作用的社会现象;没有发展,没有进步因素,就无所谓教育.那么,老子有没有教育思想,如何评价老子的教育思想呢?有人说:“老子提倡‘不争'、‘知足'、‘贵柔'的教育内容,从总体来说,它毒害人们的灵魂,使人们得过且过,不求进取,固步自封,柔弱  相似文献   

20.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千百年来,中国古人一直在试图解释“道”字。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这样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道教思想精华之所在。被民间奉为“奇书”的《素书》则说:“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这几句话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人所遵循的自然法则,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天地万物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