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陶器起源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在云南,陶器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这种古老的制陶工艺至今仍然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中延续着,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等地的花腰傣原始制陶术也一样,相比较而言,这里的傣族制陶术比西双版纳的傣族制陶术还显得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制伞技艺凝聚着傣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傣族社会文化的客观反映,我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和保护,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们应该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园是具有典型的傣族传统景观的村寨,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建设而形成的旅游景区。傣族园村寨景观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势,但在景观建设中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4.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介于北纬23°39″—24°27′、东经107°17″—102°36″之间。全县总面积4223平方公里,1988年度人口共有242111人。其中,境内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的傣族,人口为3814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8%,他们大致分布在境内的元江河谷一带。在新平县内的傣族属于傣雅支系,统称花腰傣。有傣雅、傣卡、傣洒、傣各折四种不同的自称。他们与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同源,语言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傣那方言相近,各地语言相通,只是语音稍有差别,而且他们都没有文字。既然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同源,那么,他们以前怎样隔离分居而在新平境内繁衍至今呢?他们的生活习俗是否与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相同呢?  相似文献   

5.
傣族的竹楼住房历史悠久。傣族人民利用当地树种丰富的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筑用材经验。其经验大体归纳为:选材考究,伐木适时,浸泡处理,石垫烟熏,从而大大延长了木材的使用时间。西双版纳诸多自然灾害,水灾为首。傣家竹楼——传统干栏式住房具有卓越的抗洪功能,竹楼的建筑形式,正是傣族先民长期与洪水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6.
我国傣族的两大聚居地,一是滇南的西双版纳,再就是滇西的德宏地区。德宏地区的傣族,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思想方面有一些不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特点。 德宏地区自古就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公元前二世纪开始形成的南方丝绸之路,就是从永昌郡经德宏,再经缅甸至印度的。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德宏地区与内地的交往,联系十分频繁。大量的汉族群众迁入该地区,并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入。与此同时,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发展,大批商人不断经过德宏而来往于内地和东南亚之间。  相似文献   

7.
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大地区的傣族,在文化上同时接受着佛教与儒家文化,它们共同对这一地区发生了重大影响.探索两种文化在这一地区交融并行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8.
引言 西双版纳傣族自制州,位于云南省最南边陲,南与老挝、缅甸为邻,地理位置在N21°8’~22°36’,E99°55’~101°50’之间,总面积为19690平方公里。全州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是亚洲大陆南延到中南半岛的过渡地带。由于西双版纳境内生长着茂密的热带森林。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是它神奇、富饶和绚丽多姿的热带森林景观及生态环境,具有多种学科综合研究的价值,历来为国内外科技工作者所注视,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较好的一块宝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中的道德观念是在傣族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由统治者所制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其中明显地渗融了汉文化的因素,但依然保持着傣族道德的独立特色,同汉族(儒家)道德理性截然不同,其伦理观在理论上从4个方面体现出它的重要特征1.伦理道德同其政治上的统治秩序相一致,本质上是伦理--政治规范;2.封建社会初期以道德习俗为基础建立的一套古朴法规是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法规既是道德秩序又是法律规范;3.其价值取向在社会个体上要求的是一种和顺型的人格模式;4.其哲学理性基础是外在的,而且是不自觉的,是隐在的和外在的超越价值本原,与汉族主流的自律伦理--心理模式相反.  相似文献   

10.
傣族谚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风俗、民族心理素质和语言风格,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傣族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珍贵资料。德宏傣族民间谚语作为一种传播傣族传统社会伦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民间语言精品,是傣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傣族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了解蕴含在德宏傣族谚语中许多良好的道德规范,不仅可以发扬和传承傣族优秀文化,而且可以为我们在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稳定边疆提供有益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傣族作家文学在傣族文学史上是处在边缘化上的,近代以来直到解放前,傣族出现由文献记载的作家及作品却是寥寥无几,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涌现了一批作家和文学刊物及文学团体,这些作家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且视野也比较宽广,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及清新鲜明的民族风格,为傣族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对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呈现傣族作家文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元代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时段。随着云南行省的建立,元朝加强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傣族地区受到前所未有的深入统治。这为傣族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也是傣族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文章拟对元朝对云南的统治思想及对傣区的统治过程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对当代傣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作家文学创作发展迟缓,这相对于傣族文学史上丰富的民间叙事文学成就和悠久的文学传统是相悖的。当代傣族作家文学创作日渐边缘化、式微化和作家文学失语的局面,与傣族作家文学创作无法超越传统,以及文学创作中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脱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傣族服饰是该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其独特的款式,尤其是女性的短衫和筒裙,从当地的动植物和建筑中模仿的花纹以及和当地雨林气候相得益彰的服饰颜色,既是傣族人民智慧的产物,而且蕴含着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暗含着傣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美学理念。傣族服饰以其特有的样式和亮丽的颜色为民族文化添上了浓墨重一笔。  相似文献   

15.
语言接触是推动语言发展的动力。汉族和傣族的相互接触,不断地推动了语言的演变。本文从社会文化和语言本体两方面对芒市汉族傣族语言接触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汉族傣族语言接触目前仅限于表层影响。  相似文献   

16.
傣族除分布在我国云南、东南亚和南亚等世居地外,在美国也有少量分布。美国傣族大多是从我国经东南亚中转后抵达美国的移民,他们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文化,但也在西方基督教社会中处于文化"孤岛"的境地。目前,国内傣学界对美国傣族的研究还处在空白阶段。国内傣学会要加强对美国傣族的联系和调研,帮助美国傣族更好地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并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为对美国傣族的理论研究做好前瞻思考和学术准备。  相似文献   

17.
傣族是临沧的世居民族之一,在临沧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临沧傣族土司有着悠久的历史,既与其他土司有着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它所形成的土司文化是临沧多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临沧傣族土司文化是临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临沧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德宏傣族信仰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传入德宏之初,德宏傣族信仰原始宗教。经过排斥、撞击、融合之后,南传佛教最终形成与原始宗教和平共处的局面,佛教文化直接影响着德宏傣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强化了德宏傣族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傣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困难在语音方面,他们不仅要克服本族语语音上的障碍,还要受到本地汉语方言的影响。要帮助傣族学生学好汉语,形成良好的汉语语感,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傣族学生学普通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纳细西双》是一部描写十二个月份中傣族社会生活情况及居住区自然变化规律的民间文学作品。作品以育人的目的贯穿全文,采用文学话语与音乐为一体的文学表现手法,对人们进行生产知识、生活常识教育,逼真地描绘傣族地区的自然景物,成为傣族文学创作的范本。它是一部形式与内容、审美与教育完美融合的民间文学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