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里西瑛是元代中后期散曲作家,他仅有的几支散曲,反映出丰富的思想状态及其存在方式。有别于元代文人的隐逸主调,西瑛的曲作表现出对隐选身份的废置,以及友朋唱答与寄意山水等体现隐逸情趣的生存方式的弃置。这种“多余人”式的存在,与俄罗斯“多余人”形象相较,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被历代正统文人斥为没能“有裨风教”的散曲,民国以后,由于吴梅、任讷、卢前、郑振铎、赵景深、陆侃如、冯沅君等前辈学者的倡导和努力,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散曲不少的篇幅,而且在讲堂上对敢于直露地表达人的正当需要的散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风气为之一变。1931年任讷的《散曲丛刊》十二种(内收明代散曲家五人的作品)由中华书局刊行;尔后商务印书馆则出版任、卢合辑的《散曲集丛》七种(其中明人散曲三种)。而大量刊印明代散曲作品的是卢冀野自费雕板刊行的《饮虹簃所刻曲》正续集(收明代曲家三十七人的作品。但其中陈铎的《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二种,只是陈大声乐府全集中几种散曲别集的选刊,并不是足本。薛论道原有散曲集《林石逸兴》十卷,计小令一千首,而饮虹簃所刊仅有残缺的二卷)以上这三大部份,加上单刻的散曲别集《杨升庵夫妇散曲》和梁辰鱼的《江东白苧》等,有明一代散曲集也不过五十家。1933年卢前在《河南图书馆刊》第一册(期)上发表了《散曲  相似文献   

3.
《全明散曲》韵谱与《中原音韵》韵谱交错参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与周德清建立的音位间架、明代曲家选取曲韵脚字的倾向性有关。《全明散曲》韵谱收字不包含异体字,就字在《全明散曲》韵谱中出现的频率可分为:常用字、非常用字;就《中原音韵》韵谱收字的系统性可分为:系统性失收字、零星失收字;就其为前代或同时代韵书收编的情况可分为:《广韵》或《集韵》所收字、明代字书所收字、明代曲韵书所收字。《全明散曲》韵谱收录了四例具有方言特征的入韵方言词。  相似文献   

4.
唐诗人卢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唐诗》卷四六三有卢贞,小传云:“卢贞,字子蒙。官河南尹。开成中,为大理卿,终福建观察使。诗二首。”所录二首诗为:《和白尚书赋永丰柳》、《和刘梦得岁夜怀友》。《全唐诗》所收二诗及卢贞事迹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九。《和白尚书赋永丰柳》一诗,《唐诗纪事》作《杨柳枝词》,《乐府诗集》卷八一作《杨柳枝》;白尚书即白居易,此诗又附见《白氏长庆集》卷三七。《唐诗纪事》载其事迹云:“  相似文献   

5.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写王冕童年放牛时学画荷花,给读者以很好也很深的印象。其实王冕以画梅出名的。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四有《王冕传》。略云:“……尤长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语含讽刺。人欲执之,冕觉,乃亟归……”故宫博物院收藏他的《墨梅图》,其中一幅自题云:“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华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又一幅自题云:“江南雪消春渐回,谿东谿西梅花开。幽人得句兴不浅,招得老逋携酒来。”清人高士奇《苑西集》卷十,有《题元人王冕墨梅》一则云:“冕字元章,会稽…  相似文献   

6.
一○一 (扌冘) 《方言》卷十:“(扌必)、(扌冘),椎也。南楚凡相椎搏曰(扌必),或曰(扌忽)。沅涌(氵凫)幽之语或曰挡。”《音义》:“(扌冘),都感反,亦音甚。”《笺疏》:“《说文》:(扌冘),深击也。《广雅》:(扌冘),刺也。……(扌冘)通作揕。《燕策》云:臣左手把袖而右手揕其胸。《荆轲传》索隐云:揕,谓以剑刺其胸也。义与(扌冘)亦相近。”  相似文献   

7.
《北史》卷五五《陈元康传》谓陈元康为高欢作军书以讨伐“山胡刘蠡升”,误。当时被讨伐者为“山胡”,而非“山胡刘蠡升”。 《北史》卷五五《陈元康传》云:“初,司马子如、高季式与孙搴剧饮,搴醉死,神武(高欢)命求好替,子如举魏收。他日,神武谓季式日:‘卿饮杀我孙主簿,魏收作文书,都不称我意。司徒尝道一人谨密,是谁?’  相似文献   

8.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句,课本为“赤城”注云:“赤城,……山名,在现在浙江省天台县北部。”笔者对此曾深信不疑。近读杂书,忽发疑问:“赤城”到底指何处?据手头零星资料,我觉得,指四川青城山似乎更可能一些。理由如次:一、四川青城山亦名赤城山。唐杜光庭《青城山记》(《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二)引《玉匮经》云:“(青城山)一名赤城山。”其所以称为  相似文献   

9.
在明代散曲史上有一位不可忽略的大家——陈铎,他的散曲创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滑稽余韵》,以描写明代广大的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明代中下层市民生活的种种色色,为我们了解明代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相似文献   

10.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注校改”)。屈先生《屈原氏族考》说此同,而谓朱熹驳王逸此说未为得,其云: 王逸《章句》中“受屈为卿”一句,世传诸本,“卿”上多一“客”字,“客”字乃是衍文,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之说,即无此字,是  相似文献   

11.
在元代众多的散曲作家中,睢景臣留传下来的作品甚少,但他的《高祖还乡》套曲却十分耀人眼目,充分表现出他的才气和胆识,奠定了他在散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套散曲中,作者的独特的艺术构思,戏谑嘲笑的讽刺手法,尖锐泼辣的生动  相似文献   

12.
一、姓名元干文传《雁门集序》云: “君姓萨,名都刺。萨都刺云者,即华人所谓济善也,天锡其字,别号直斋。”《溪行中秋玩月序》云: “我乃萨氏子。”  相似文献   

13.
端淑卿,约公元1531年在世,当涂(今安徽当涂)人,是明代著名女才子。《名媛诗归》曰:“淑卿诗词,大类唐人。”著有《绿窗诗稿》。其《陌柳》诗曰: 炀帝宫中柳,雕零几度秋。 蝉声悲故国,莺语怨荒丘。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叶,素来被人视为蛮荒之地的海南大地上,一颗巨星冉冉升起,以它耀人的光芒震撼了中原大地。这颗巨星,就是人称“广东三大学者”之一的丘浚。丘浚(1420—1495),字仲深,号琼台,别号深庵,谥文庄,海南琼山县府城人。他不仅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在文学上也有杰出的成就,著有诗文集《琼台会稿》二十四卷,其中诗歌成就尤高。丘浚从小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七岁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15.
倪瓒 (130 1— 1374 ) ,初名王廷 ,字元镇 ,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 ,江苏无锡人 ,元代画家、著名诗人。他的水墨山水意境清远萧疏 ,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大家”。兼工书法 ,善诗文 ,留有倪氏诗文集《清 阁集》 ,《全元散曲》中录存其小令十二首。 [越调·凭阑人 ](赠吴国良 )“客有吴郎吹洞箫 ,明月沉江春雾晓。湘君不可招 ,水云中环佩摇。”是其中之一。吴国良 ,江苏宜兴荆溪人。倪氏诗文集《清 阁集》卷九《题荆溪清远图》云 :“荆溪吴国良 ,工制墨 ,善吹箫 ,好与贤士大夫游。张贞居 (即张天雨 )每馆寓其家。舣舟篱旁 ,…  相似文献   

16.
柳永的《雨霖铃》词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为历来人们所喜爱与欣赏的写离情别绪的典范之作。而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千古为人广为传诵的名句,甚至有人以此作为代表柳词的特色,宋泽元《忏花庵丛书》本《类编草堂诗余》卷五杨升庵批云:“此词只是‘酒醒何处’二句千古脍炙人口……。”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和哥三复、三接号称为“柳氏三绝”。他在仁宗时(1034年)应试中进士。因其写的《鹤冲天》词里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明代僧兵,史书记载不多,难以知其大概。我们适于今年仲夏有机会去嵩山少林寺访古,于寺内及塔林中逐字逐句抄得有关明代少林僧兵的碑铭数种。觉得与史书记载互为补充,能阐述明代僧兵的一些情况。逐作此文,以求教于史学界。明代僧兵性质如何?始于何时?《明史》卷九十一《兵志》记载“其不隶军籍者,所在多有,……又僧兵,有少林、伏牛、五台。”又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九“少林僧兵”条云:“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松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部伍。”由此可知,明代僧兵的情况大致是:第一、受檄而征;第二、自为部伍;第三、不隶军籍。似与当时的乡兵差不多,非属正式军人。  相似文献   

18.
正沈仕,字子登,一字懋学,又一字野筠,号青门山人,别号东海迷花浪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散曲家,其散曲被时人称为"青门体"。其父沈锐,历官左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少司寇等职。沈仕博学多艺,善书画,善诗词。年辈稍晚于他的唐宋派大家王慎中对他誉之颇高,赞其为"江湖之能诗者也"(王慎中《遵岩集》卷十一《送诗人沈青门序》)。在沈仕所善诸艺中,散曲创作成就最高。其散曲内容香艳秾丽,被誉为"曲中温庭筠",用笔多取法乔吉甫、张可  相似文献   

19.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入蜀事,两《唐书》本传得唐末,五代,宋野史杂闻均无记载,清曾益、顾嗣立等筏注《温飞卿诗集》亦未曾提得。然而其诗集中确有作于蜀地之诗,是温庭筠入蜀之明证。近人温廷敬《温飞卿诗发微》一文最早提出入蜀问题。其《锦城曲》题下注云:“别集卷八有《旅泊新津寄一二知已》诗,知飞卿固尝旅蜀。此诗必旅蜀时作。”按《锦城曲》有“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筍蕨牙萦九折”句。据《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蜀山、位于西川茂州;九折,即九折坂,属西川雅州。又,新津属蜀州,归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