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五年级(上册)《求商的近似值》。例题教学之后,学生们总结出了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在竖式计算时,除到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利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相似文献   

2.
正同学们都知道,近似地表示某一个量的准确值的数叫做近似数。那么,如何取近似数呢?其一,要弄清求商和积近似值的异同点。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通常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但不同的是,取商的近似值时,计算所求的商比要保留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而教改的实施应体现在具体工作细节中,下面的几个工作细节体现了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部分理解. 变"100分"为"0分" 事例: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七册有关求商的近似值内容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即"去尾法"和"进一"法.当学生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后.我向学生宣布:"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小测验,只有两道题,每题50分,共100分".  相似文献   

4.
启发式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究竟应如何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呢?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告诉我们,当学生的心理处在不明白而想弄明白,想说而又说不出状态时,教师加以点拨、引导,才能使启发式教学收倒预期的效果。有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求商的近似值”时,首先复习了前一节课学习的“求积的近似值”,在强调了近似值的求法后出示了一道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例子,使学生明确学习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使学生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3.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教学准备:让学生搜集本次学校运动会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听说这次运动会咱们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许多同学都获得了奖,是吗?生:是的。师:都有谁获奖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商的近似值。主要是运用“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就是指这个数所要保留位数的后面一位数,如果小于4或等于4,就必须把这一位数及后面的数全部去掉。反之,如犬于5或等于5,舍去后,要向前一位进一。  相似文献   

7.
在统编小学《数学》第七册课本第二单元,第3小节“小数除法”这一章节中,安排了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这一内容。除了“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外,这里谈谈如何利用余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第一步:按照题目要求除到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第二步,将余数乘以2(要求口算算出),如果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除数,那么,就在需要求的商的末位加1;如果所得的积小于除数,就不能加1,所得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本五上P99例8,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求出商的近似值,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读了《广东教育·综合》2006年第7、8期合刊中的《从窄门出发》一文,颇有感触.现实学校确存在如文中所说的现象:搞教育科研贪大求全,不切实际;实验结题时所写的实验报告或科研成果,很大程度都不是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本没有推广价值.我赞赏该文所提倡的“从窄门进入,让教科研回归实际、回归教师、回归实用.”我在学校从事教研工作,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所听的基本上是随堂课,这些课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水平.最近我听了两位教师上五年级“求商的近似值”的课.在学生学习例题后,教师即引导学生归纳出笔算求商的近似值的规律:“求商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本五上P99例8,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教学目标】:1.探索并理解求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方法;2.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求出商的近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课前两三分钟的导入有很大关系,成功的导入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1.故事猜谜导入法:小学生对故事、童话、谜语等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常因为一句:“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而把学生的心神、智力全部调动起来。如教学“积的近似值”,老师以这样的故事开头,菜市场上黄瓜标价一元钱3斤,一个机灵鬼每次买1斤,结果只花9角钱就买了3斤。在学生怀疑惊奇之时,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了积的近似值后…  相似文献   

12.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1—7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地、较熟练地计算表内除法。由于1-7的乘法口诀有28句,使学生理解在诸多口诀中,较快地找  相似文献   

13.
特环小数是五年制第七册第四单元第3节的教学内客,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循环小数教学的第一课时。其内容是:循环小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用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的商以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它是在学生学过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和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好这一内容非常重要:真一,是扩展学生小数概急内涵的必要;其二,能使学生对循环小数青冥体.深刻的认识;真三,自助于学生建1良好的认知结构,为会后的计算学习n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拟定本书深的教学目标是:①建立循环…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中“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实践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主题图,在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开端,往往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富于戏剧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甚至四十分钟都兴趣盎然。(一)故事谜语引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故事、童话、谜语等有浓厚的兴趣,以此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一位老师教学“积的近似值”前,以这样的故事开头:某地食盐每斤一角四分,一个机灵鬼每次只买一两,结果只花一角钱就买了一斤。在学生怀疑惊奇之时,老师说,今天我们学过积的近似值后,你就能知道他怎么用一角钱买到一斤盐的了。又如在学习“平行线”前,  相似文献   

16.
从何老师提供的案例可以看出.在处理10.584元和12.096元这两个结果时.因为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认为算到“分”、算到“角”、算到“元”这样的状况可以预见。此时,教师必须清楚.作为“积的近似值”这节课,解决“付多少钱”这个问题,只是本节课学习取积的近似值的载体。因此.得到结果并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引导学生研究“截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才是本活动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是“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学习内容是在本册讲的2——6的乘法口诀和用2——6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8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相似文献   

18.
以前教学“取商的近似值”时,学生常常会发出疑问:“为什么取积的近似值时要把积求出来,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在取商的近似值时,却只要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不一定把商完整地求出来)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同化接纳新知的能力不强。教学中,我们要对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精心铺垫,努力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原型”,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一个坚定的生长点。首先,安排一组用四舍五入法取数的近似值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复习用四舍五入法取数的近似值)3.126(保留一位小数) 6.2543(保留两位小数) 3.64251(保留三位小数) 然后,一边出示“6.254■■■■(保留两位小数)”,一边口述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七位小数,它的小数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教材在学生已掌握2—5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用6、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表内有余数的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  相似文献   

20.
1.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师:我们知道,用乘法口诀不但可以求积,还可以求商。试13算下列各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