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斯在私学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统一文字.编写识字教材《仓颉篇》。李斯的雄才大略受益于私学.但从维护统治者利益出发,作为重要决策人物的李斯却向秦始皇建议禁止一切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成为秦王朝的一项基本文化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写李斯传,目的在于破李斯“极忠”的俗议,因此传文的中心便指向了李斯的灵魂。本文则通过对李斯生平行事,特别是通过对他参与废扶苏立胡亥问题上与赵高六个回合的对话,通过对他原想进谏结果却上了一篇《论督责书》这样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剖析,来透视李斯的灵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看待李斯的德与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秦统一后,李斯辅佐秦始皇,为健全和巩固封建性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作《李斯列传》。”可见,司马迁对李斯的历史功绩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李斯的业绩与秦始皇相始终,在除旧布新的激烈斗争中,李斯所表现的卓越政治远见和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才能,为秦始皇肯定和支持,秦始皇的建树和李斯的政治活动是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李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李斯列传》详细记录了他一生的波荡起伏,同样作者也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加之高超的写作技巧,使得李斯这个人物在千百年后依然活跃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秦刻石的文字和铭文内容为李斯所作,但从史料来看,李斯作小篆和李斯作刻石都是一个逐渐附会的过程,李斯作为秦刻石作者的身份,应当为后人建构而成。秦刻石真正的作者或为秦朝儒生博士官。秦刻石所体现出来的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是战国秦汉变革之际的文化整合在秦朝统治思想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李斯作为秦朝政变的核心人物, 他的思想与秦朝的命运息息相关。李斯的功利观源自于法家的人性理论, 而“帝王之术”是法家人性理论的具体体现, 通过研究“术治”理论及李斯坎坷的一生就会发现, 李斯的功利观与秦朝的短暂存在密切相关, 李斯为了得之不易的功名利禄而拥立胡亥继位, 使秦朝的暴政进一步恶化,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7.
1 .李斯由楚入秦 ,并未有背叛楚国之嫌 ,而是当时极为普遍的“士无定主”社会风气的体现 ,而李斯入秦 ,正是李斯不甘没世无闻 ,积极建功立业 ,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进取之举 ;2 .李斯也并未背弃荀子的学说 ,而是对荀子之“帝王之术”在结合秦具体实际后的发扬光大 ,从实践上发展完善和印证了老师的理论学说 ,李斯的成就 ,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荀子学说的胜利 ;3.李斯对韩非的所做所为 ,是与其统一六国的方略相一致的 ,是李斯以国家利益为重 ,以统一天下的重任为己任的不得已之举 ;4 .“焚书坑儒”、反对分封、推行郡县制 ,实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统一也是封建社会的本质决定的 ,是封建社会思想统治的需要 ,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李斯为迎合始皇专制独裁的心理使然 ;5.李斯上书申辩 ,合情合理 ,无贪臣下之功之嫌 ;6 .李斯之死 ,是政治斗争失利的必然结果 ,并非罪有应得 ,或物极必反的规律使然 ,对李斯这样一个终生投身于政治的政治家来讲 ,死于政治斗争 ,是死得其所 ,亦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8.
战国末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远在西方的秦国招贤纳士,一批有识之士纷纷登场亮相,李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辅佐秦王赢政,结束了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秦始皇显赫一世的历史功绩中,李斯功不可没。长期以来,人们对李斯的评价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9.
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的用问思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李斯的建议下,间谍战成为秦国对敌国作战不可或缺的手段.其中较为成功的著名的例子就有;对廉颇、李牧、齐王建的用间.间谍战减小了秦军的阻力,减小了秦国的损失,极大的促进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而李斯间谍战的成功除了秦王的支持和李斯等人的才干外,各诸侯国本身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斯之卒年,据《李斯列传》记载,在秦二世二年七月,并且被赵高陷害与他人无关,而据笔者考证,李斯卒年很可能是在秦二世二年的年底或是秦二世三年的年初,且李斯之死与冯劫、冯去疾二人之死有关,皆为被赵高陷害,当以《秦始皇本纪》记载为确。  相似文献   

11.
任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60-62,73
"为人"是指某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史记》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其核心是指历史人物的心魂。司马迁认为历史人物特别是重要历史人物的"为人"与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在司马迁看来,李斯的"为人"可归结为视富贵为唯一,典型地代表了秦大臣中畏罪持禄的心理,这种极低的人格品位对秦兴亡的影响很大。建立在此种心理动力基础上的秦王朝,不管一时如何强大,短命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李斯     
在文学观照层面上,鲁迅对李斯文章的"文采"表示认同;在自我观照层面上,鲁迅对其抱有生命价值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表示赞同.由于鲁迅与李斯都受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其创作在艺术上有着理性思维与逻辑力量的特点,并且都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段增强表现力.同时,在创作心理上,二人都能够切近接受者的心理,实现他们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张浩文长篇小说《绝秦书》以诗意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关中文化生活全景,堪称关中生活“清明上河图”。作品记载民国十八年年馑的笔调是冷静内敛的,同时又饱含深情,成功地为灾难立碑,为天地立心。《绝秦书》用先抑后扬的的叙述方式全面记录了这场灾难发生和恶化的历史原因、文化原因和人文原因,塑造的主人公乡绅周克文这一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最真实最丰满的人物之一。论文旨在从灾难前、灾难中以及父子之争三个角度分析这一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4.
王坤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2):100-103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人物,她的身份扑朔迷离,有很多疑点。根据《红楼梦》中的一些描写可以大胆推测,秦可卿可能出身高贵,可能和某个关系到贾府兴衰的人物有关,她的命运直接关系到贾府的兴衰。  相似文献   

15.
从<史记>的著史宗旨等角度对司马迁笔下部分不合常情的舍生择死者形象进行了艺术上合理化的探讨,认为不能拘泥于人之常情与历史细节的真实而应该从艺术赏析角度理解司马迁对他们的塑造,并分析了这类人物形象与司马迁内在意识的关系及其客观呈现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6.
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人物,他的后期词作,即入宋以后的作品,感情率真,题材扩大,高度概括,语言朴实,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李香君的形象塑造融入民族话语,博得了不同时代观赏者的共鸣。文章将李香君的形象审美从民族话语中分离出来,借重女性主义理论资源,思考李香君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18.
《秦与楚》是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楚学泰斗张正明先生的遗著,全书系统比较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性格、文明兴衰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分析。以《秦与楚》为例,从三方面探讨了张正明先生在文化类型比较研究上的叙事原则,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史书与地方史志中多处记载柳氏家族避难于"王屋山"。这一隐居之地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多次选择这里避难?这些问题对于破解柳氏民居与柳宗元家族之关系十分重要。本文从3个方面论证了沁(水)历(山)一带为柳氏家族的避难之地:一、沁历一带历史上长期属河东郡管辖,属同一行政区域。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融,形成了共同的语言习惯,生产、生活习惯,是柳氏家族避难的首选之地。二、沁历一带悬崖峭壁、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处两郡数县交汇之处,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理想的避难之所。三、沁历一带有柳氏家族的"皇奉食邑"与庄田家产,为其家族避难提供了物质基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柳宗元及其家族避难之地就在(太)行(王)屋间的沁历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