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公共生活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大学生,其社会公德素养对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提升影响深远.是否认可公共规则和维护公共利益是提升大学生公德水平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在厘清公共意识和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基础上,试图从公共意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许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但也有的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不注意节约,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大学生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杂物;有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公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公德观念,但还没有成为其自觉的行为习惯,反映出其公德总体水平偏低。这与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偏差、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的缺陷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密切相关。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必须从培育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入手,辅之以校园文化的有效管理,健全扬善惩恶的伦理机制,形成社会公德践行的大气候。  相似文献   

4.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与不足,指出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公共空间El益扩张并且传统道德偏重私德的现实历史语境中,大学生公德教育亟需改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文章提出,公德教育必须注意两个层次的问题:公德规范与德行动力,即“知”与“行”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接受公德规范与激发践行规范的精神动力,需要立足理性、情感与效益三条有效路径,并对这些路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其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对于公共领域的分化和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传统社会"公"的观念的变迁,在一个公私不分的泛道德化的社会中,公私领域扭曲发展,"公"观念被过分强调,进而对中国社会及社会公德、公德意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轻公德、公德发育不健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对策徐州师范大学朱其训大学生“公德不彰”原因诸多,但如何解决大学生“公德不彰”的问题,的确很值得研究和探讨。1.德育课里加入公德教育内容。苏叔阳同志最近指出“我以为在亟待加强的道德教育中,公德教育应当摆在首位,其次才是修身”。这对大学...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关系到整个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我国的道德传统、教育体制以及转型社会的一些特殊现象,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了公德失范的现象。有必要对教育体制进行调整,改革道德教育方法,建立社会公德底线并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大学生公共生活的开展,培育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公德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公德素质普遍较低是当前大学生公德素质的现状,学校公德教育缺失、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互联网等媒体对大学生公德素质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切实开展学生公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公德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提供公德实践活动平台,完善高校公德奖惩机制等,是改变大学生公德素质现状的有效对策,对提高大学生公德素质水平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公德素养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些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层次相背离,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世纪更替的时代。近代社会"公"的观念的生活基础——公共领域发生了变化与转型,具备了新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公"观念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近代众多的思想家从爱国角度出发,从各个层面探讨了国人的公德现状以及缺失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公德的对策,为中国公德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中"重私德、轻公德"的传统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日益走向公共生活的现实需要。虽然学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公德教育的必要,并在德育中加强公德教育的内容,但囿于对公德教育内涵理解上的局限,在实践中往往演变成狭隘的、功利的"公德教育",掉入"群体之私"陷阱,造成公德教育的异化,甚至走向公德的反面。因此,厘清私德与公德的分野,警惕人性的群体属性中维护"熟人圈"利益的负面影响,以一种真正的公共精神实现对"群体之私"的超越,成为学校公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公德心理与成长环境的思考》(汕头大学陈莫添文)文中认为,造成部分大学生公德心理畸形的情况,既有大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大学生成长环境的诸多客观因素。主观原因:一是这部分大学生社会成熟度较底,个性社会化缓慢,虽然年龄在增长,但其道德、公德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如何和陌生人交往交流,如何对待公共资源,这都需要遵循公德的伦理规范。公德含有积极性部分和消极性部分,积极性公德行为表现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主动募捐、从事公益活动等,而消极性公德行为则体现为"不作为"的规范,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不破坏公共财物,考虑他人的感受,具有底线层次的遵守。在公共领域或学校公共领域中,很多公德失范行为现象都违背了具有底线层次的公德伦理规范。因此,倡导消极性公德教育对一个人公德德性的提升、对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应成为公德教育的实践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德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公德教育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来自社会、学校、个人多方面的协力合作。社会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提供完善的公共规范和实践空间,它是一切公德教育的基础和背景。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证实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行为与大学生就读的学校类型、学历层次、性别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也发现大学生群体的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使公共道德问题成为关于公民社会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转型时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的成因如传统伦理的隐患、公德具备公共用品使用和回报的特殊性以及公德行为道德监督情境的弱化等的分析,提出加强和完善德福一致的公德制度建设、加强公德教育、提高公德意识以及重视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关怀及其德业以构建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然而,作为社会佼佼者的大学生,其社会公德状况却令人担忧。本文认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缺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家庭教育的影响已经基本定型,社会环境的变化还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所以,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要加强德育教育、注重知行合一,树立公德榜样、引导公德行为,营造德育环境、形成良好氛围,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公德的界定,存在内容取向、外推取向,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形式取向的问题。现时代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状况呼唤着公德教育,但是,我国公德教育本身却存在一些有悖于公德教育的实践观念,如公德教育的私利化、功利化以及公德教育的家庭化。公德与私德在境界维度上存在差异,但通过不同路向的境界提升,公德与私德可以最终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