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木俑     
木俑原是人们祭祀时的避邪之物,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随葬品中,即有武士俑、伎乐俑、侍从俑等多种。随着时代的发  相似文献   

2.
《击鼓说唱俑》是从东汉墓中出土的俑。什么是俑?俑是具有人物形象的古代陪葬用品。 原始社会末期,尤其是奴隶社会时期,王公贵族死了以后,在埋葬时还要把他们的奴隶、侍从等活人以及墓主生前所用的车、马等也埋到墓里去。历史书上称活人陪葬为“人殉”。商王武丁大墓的殉葬者竟然有360多人。 后来,人殉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寻求殉葬的替代品,于是就有了雕塑得  相似文献   

3.
漫说陶俑     
俑,是我国古代墓葬中模仿生人形象而制作的一种陪葬品,一般是木雕或陶雕,也有少数是石雕的。它用来代替我国奴隶制社会盛行的残酷的人殉。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俑,主要是从东周时期的墓中出土的。这时我国正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俑的出现就是这种社会变革在墓葬制方面的重要反映。在战国时比较普遍,秦汉和唐代尤为盛行,宋代以后,因为墓葬制中流行用纸冥器,木俑和陶俑在一般的墓葬中逐渐减少。所以,俑最多,艺术水平也最高的是秦汉和唐代,其中尤以陶俑的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有人可能会问,俑显然是封建迷…  相似文献   

4.
作为随葬明器“镇墓俑”的一个重要类别,镇墓兽是最能体现古人“打鬼驱邪”丧葬文化观念的明器雕塑艺术。在明器雕塑史上,镇墓兽发展至盛唐时期,其造型风格已趋于成熟。盛唐镇墓兽镇墓驱邪的功能之所在,是与其造型形象的每一部分紧密相连的。因而,对盛唐镇墓兽典型形象的造型展开分析解读,探讨其镇墓驱邪的原因和内涵之所在,并对其“狮形”、“有翼”的形象特征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对于我们全面把握古代明器雕塑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隋墓出土瓷俑较为罕见,安阳隋墓出土的瓷俑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结合最新考古资料,对这批瓷俑的烧造窑口及其反映的丧葬习俗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击鼓说唱俑》1957年出土于成都天迥(jiǒng)山崖墓。俑身矮胖,头裹幅巾,上身赤裸,下穿宽脚长裤,抱鼓握槌,踞坐圆台。俑身本有鲜艳的彩绘,但因年代久远而剥落,内中灰色陶胎暴露无遗。现在看来,除其右臂有一装饰外,整个陶俑散发着质朴无华的气息。从雕塑艺术上  相似文献   

7.
洋洋兔 《少年月刊》2023,(21):34-35
<正>·年代:唐·发现时间:1972年·发现地点: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收藏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造型新颖、彩绘精致的女骑俑,出土于唐太宗的亲信——郑仁泰的墓中。女俑头戴一顶时尚的笠帽,骑马漫步,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重现了初唐仕女出行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1998年朝阳市西上台唐墓出土了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有演奏各种乐器的乐俑,还有轻拂长袖的舞俑。她们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批乐舞俑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乐舞俑美丽、优雅的风采,同时为人们提供了反映北方大唐乐舞方面非常珍贵、更为直观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这张挂图是为配合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奴隶的悲惨生活和反抗斗争”而选编的。课本插图选了《武官村商王大墓》。这里从另外三个角度编辑材料,揭露商代奴隶主贵族的残酷统治。“戴铐的奴隶陶俑”,是1937年在安阳殷墟出土的两个戴铐的陶奴隶俑,它反映了奴隶们平素所受虐待的一个侧面。在奴隶社会,奴隶们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泉州北门外潭尾“蒋厝山”上,发现一古墓,初步认为系泉州明代进士蒋光彦之墓。 古墓有墓门、墓厅、墓室、墓埕,无碑字,有如“无名墓”。蒋氏族人世代相传称这一古墓是明代进士蒋光彦之墓。泉州市考古队长陈鹏鹏现场分析认为,这是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古墓,古墓为糖水灰所筑。  相似文献   

11.
河南南乐县福堪镇宋耿落村南有一座古墓群,其中最南端一墓冢形制最大,今人多称之“赫胥陵”。然而,1978年、1999年文物部门分别对其中三座墓葬进行发掘,确认此为东汉古墓葬而非赫胥陵。一时间各种质疑、猜测莫衷一是。经考证,一号墓墓主人是东汉桓帝年间宦官、东武阳侯具瑗;二号墓即南大冢墓主人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东光侯、东郡太守耿纯;三号墓及其未发掘之诸小墓冢属耿纯家族墓。  相似文献   

12.
武威发现的与汉代“高年授王杖”制度有关的简册有三个,一是1959年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二是1981年征集所得之“王杖诏书令册”,三是1989年旱滩坡汉墓出土之“王杖简册”。以往研究者多将此类文本界定为抄撮律令而成之“挈令”。考虑到三个王杖简册均出自墓葬,且与标志身份的“鸠杖”一同随葬等细节,以及“王杖十简”文本中提及墓主人幼伯的死亡时间等信息,有理由认为,此类简册应为配合丧礼而写作的“丧葬文书”。其文体功能则是一方面显示墓主人身份,另一方面也借用人间律令的权威昭告“地下”,以保证墓主人的特权不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3.
张天如之《五人墓碑记》,议论风发力透纸背,诚为碑记精品,然其叙事,多有与史实未尽密合处。1、五人之死,去“墓而葬”,为时非为“十有一月”;2、周公之逮,非毛一鹭“主使”;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非送周公之行;4、毛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此系谣传。爬梳多日,卒有此篇,期为教学《五人墓碑记》提供翔实史料。——题记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15.
苏州虎丘山东面山塘街上有座“五人墓”,是明代为反对魏忠贤阉党而仗义捐躯的五位壮士之墓。“五人之墓”四个大字是当时八龄童韩磬所写。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初,浙江官吏魏大中因触犯奸贼魏忠贤而被捕,在押往京师途中经过苏州,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的吴县人周顺昌,在盘门水滨置酒相迎,欢叙三日,并将季女许配魏大中之孙。魏忠贤得知后大为恼怒,即派旗牌官捕捉周顺昌。苏州百姓  相似文献   

16.
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行走在早些年被挖掘出来的成千上万个俑体中,有一尊跪射俑,特别引人注意,被称为“镇馆之宝”。仔细观察这尊跪射俑:他右膝跪地,左足竖起,脚尖抵地,目视前方而神情自若。  相似文献   

17.
2006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13题是一道有关俑的试题。而《中国古代史》(人教版2005年4月第3版)涉及有关“俑”的图片有14幅,其中秦汉3幅,魏晋2幅,隋唐6幅,宋元2幅。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史料中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历史专业人才的角度,还是从高考考纲对考生的目标与要求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对“俑”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东汉,妇女簪花已非常流行,如成都扬子山墓中出土的女俑,发髻正中插有一朵大菊花,菊花两旁还依附着数朵小花,这些花均为人工制作,却酷似真花。由簪花我们亦可以看到时人对荣誉的重视,苏珽受赐御花,时人荣之;武平一应制受赐,众人羡之,所反映的都是这种心理。  相似文献   

19.
晋游随感     
一九八六年十月三日至十三日,赴晋参加古代戏曲学会年会,参观侯马、稷山金墓戏俑、戏雕,并以暇隙出游太原晋祠、洪洞苏三监狱、永济普救寺等处,获观赏晋南蒲剧演出,偶有感受,记以短章。  相似文献   

20.
通常将竹木或陶土制作的殉葬品铁为明器,其中模仿人形貌而制成的明器叫涌。春秋末期,涌已相当流行,但此时人殉和涌多共存一墓,反映了源代人殉的作法正处于过渡阶段。秦诵,特别是秦始皇墓兵马涌,体高如真人,面目生动。西汉文景之治期间为减少民力的损耗,涌的形体尺寸大大缩小,线条流畅优美,开创了活泼精致的新风。唐代的三彩源可说是涌史上的一大盛事。“三彩”或“唐三彩”。这是一种用低温烧成的特殊釉陶,釉色鲜艳却不透明,大大增强了涌的表现能力。宋代以后丧葬习俗以焚纸为主,墓桶数量逐渐减少。我国独特的明器艺术──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