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在历史上由于生态环境较为良好,曾活动着许多种类的野生动物,如华南虎、长臂猿、白猿、印度犀、独角犀、亚洲象、大熊猫等。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和长江三峡地区的逐步开发,长江三峡地区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逐渐走向耗损和绝亡之路。文章依据各种资料复原三峡地区历史上野生动物活动情况,探求其历史分布变迁规律,从而吸取人类开发三峡地区的经验教训,为现今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三峡地区作为经济开发区雄踞于川、鄂两省的结合部 ,自实行“一体两翼”政策后 ,尤其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开工以来 ,三峡地区的经济形势发展成就骄人 ,并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随着新世纪序幕的拉开 ,三峡地区将会出现一个更大的发展高潮。为此 ,在世纪之交 ,探索2 1世纪的三峡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与思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三峡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分析1 三峡地区是湖北、重庆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三峡地区地处长江上游 ,是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积约 5 99万平方公里 ,1 997年总人口约 1 6…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和长江流域的开发建设中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调水、旅游等综合效益。随着三峡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目前所面临的各类环境灾害更加突出,增加了抗御灾害的难度,将严重制约三峡枢续工程建设和思经济的发展。针对环境灾害给三峡地区工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失,以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为依据,对环境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环境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环境灾害减免之措施,为三峡地区经济腾飞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的文化内迁是中华民族为抵御外敌侵略、取得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被动选择。从总体上看,文化内迁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全民族持久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对迁驻地而言,内迁文化促进了三峡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建设,推动了三峡地区教育现代化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催生了三峡地区精神文明的整体“跃进”等。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我们应大力开发三峡地区茶文化旅游,传承三峡地区荸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东西呼应 南北辐射:21世纪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地区具有天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东西呼应,南北辐射”的发展战略,并将战略分为“十年基础,十年发展,三十年腾飞”三步走。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供政府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三峡工程的大规模建设,面临的各类环境灾害更加突出,增加了抗御灾害的难度,将严重制约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针对环境灾害给三峡地区工衣业发展带来的损失,以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为依据,对环境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环境灾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环境灾害减免的措施,为三峡地区经济腾飞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三峡地区高职教育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已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发展模式,专业设置比较齐全,“三峡”特色开始显现。但在发展过程中,与三峡地区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民营资本和企业投资所占比例较小,特色、品牌专业不多,人才培养规模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总量不足、流失严重、待遇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三峡地区城镇仓储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半地穴式仓窖转变为半地穴式仓窖和新式的仓屋混合使用,仓储的外在形式也呈现出非规则特征。这种仓储形制的嬗变,并非完全取决于仓储建设技术的进步,而是粮食作物结构变迁及特殊地貌影响的结果。从粮食作物的多元化趋势来看,唐宋时期三峡城镇发展直接受制于特殊地貌及气候环境,而三峡城镇仓储建设的变迁又突显出社会经济与其他地区的非同步性;从城镇仓储形制嬗变特征来看,唐宋时期三峡粮食结构的确立,直接反映出外来移民人口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相对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清代三峡地区外来人士较前代更多,他们对清代三峡地区的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的政策移民、外地官职人员以及侨寓等外来人士在三峡地区建书院、设私塾、义学,兴学传教;购书藏弆,宣讲劝善;修文庙、建塔阁,以培文风;鼓励子弟科举应考,科举登科人士增多;从此三峡地区文风蒸蒸日上,教育日益兴盛。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和时代的认识比较模糊。本文通过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相比较,认为通江擂鼓寨遗址和巴中月亮岩遗址受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影响较大,绵阳边堆山遗址受宝墩文化影响较大,广元张家坡遗址、邓家坪遗址则受到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共同影响。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在川东北地区的分布大致以嘉陵江为界。  相似文献   

12.
跋《龙山公墓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隋开府仪同三司龙山公墓志》是三峡地区仅见的墓志铭文,记载了奉节一位北周隋朝官员的生平事迹,涉及三峡地区社会历史诸多问题。本文对墓主的姓氏、父祖任官、民复巴州地理沿革、所任官爵和身世等重新作了论证,并对墓主的历史面目和考察此人物的意义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雄奇秀美,同学们,你知道这一奇特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吗? 原来,远在1亿多年前,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其间,我国大陆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地壳运动,三峡地区被抬升成陆地。刚刚形成的三峡地区地势并不险峻,长江便顺着山脉  相似文献   

14.
重庆长江三峡地区作为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其区域旅游竞争力对地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运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对重庆长江三峡地区14个县(区)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地区内旅游竞争力差距较大,水平层级可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五种类型;2.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和旅游产业发展均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3.地区的旅游发展要素配置存在较大差异;4.旅游竞争力与地方经济水平、旅游资源的丰度及开发的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此,提出多元化和多方位旅游整合发展,强化点轴空间协同发展模式,创造旅游资源优势与加强旅游要素支持并举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急剧膨胀与人口老化,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人口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是实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即人口的发展不仅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而且要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三峡工程的修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峡地区的经济进入了全面的开发、开放时期。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求物质资料生产与人才资源开发相匹配。实施区域化策略,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实施校企合作发展策略,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人口与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相关度,人口规模、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人口问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重视人口质量和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都需要有一个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度良好的人口状况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环境、资源状况各异,实现和谐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条件也不一样。我国的西北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只能通过较低的人口增长率来适应最佳人口规模。但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看,我国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已超出适度规模。因此,必须借助各种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为西北地区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条件。  相似文献   

19.
论刘禹锡《竹枝词》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枝词本是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经过历代人特别是唐刘禹锡的加工改造后,成长为一种新诗体。在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素有“天险”之称,而勤劳智慧的古代三峡人民却在这险滩密布、暗礁林立的湍急江流中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航道来,创造出丰富绚丽的三峡舟楫文化。古代三峡地区舟楫的起源、演变以及三峡航道的开辟、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三峡舟楫航运的发展既对三峡地区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三峡舟楫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