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视角”看浦东——区域经济报道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改革开放走过二十多个年头,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来说,今天的区域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全球经济的特色。作为中国90年代开发开放重点的浦东,这种全球化的特色更为明显,如何站在全球视角报道浦东,成了区域经济报道探索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浦东的新闻点,不在于创造了多少个 “史无前例”,而在于如何按国际惯例办事 我们的区域经济报道,很看重“之最”一类的新闻,什么“建设速度创世界第一”啦,什么“建筑高度居亚洲之冠”啦,什么“建设规模史无前例”啦……记者写起来洋洋洒洒,报纸版面和视听节目亦能给它留出个好位置,然而,一些外国受众对这类报道却兴趣不高。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报道正在成为热点,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也是受众视野、活动半径不断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面对这一重大趋势和变化,传媒以怎样的思路指导采编方法的探索?以怎样的观念整合资源,应时市场竞争?怎样看待区域经济报道出现的新现象?我们推出“区域经济报道新发展”专题,集纳了学者、主编和一线记者的思索与体会,也欢迎读者继续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形势报道具有全面性、权威性,能够及时引导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品种。除了通常的形势述评、“大综合”等以外,近年来,一些报道由小见大、由浅及深、由简单数字到揭示全局、由琐细的事实到发现规律,这样的报道品种受到受众和新闻界的重视。 为总结形势报道的方法,探索其内在规律,本刊特推出“形势报道剖析与对策”专题,盼望广大读者继续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区域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决定了区域形象的丰富性。如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紧密结合区域特色,积极报道区域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探讨区域发展趋势和策略,真实反映区域整体形象,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提供舆论氛围,进而塑造国家形象,成为各级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本刊推出“区域形象报道剖析与对策”专题,探索国家形象和区域形象宣传的新思路、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孟丽娟 《记者摇篮》2005,(10):28-30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拉网式采访利弊谈》。当编者读过全文之后,发现这种“拉网式”抑或“地毯式”的采访方式,只有利而并无弊。如果非要说有“弊”的话.也只是在实施这种采访方式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注意罢了,何弊之有?作者做“利弊谈”,大概是出于谦逊吧.其实,谦逊大可不必,这种做法实在是应当大加赞赏,大力提倡,说是一种“做法”,用语实在是有些轻了。套用一点现成的话说,这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除了文中所提及的“拉网式”报道对新闻队伍建设、对采编人员锻炼、对多出新闻精品等所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之外,还引发了人们对广播电视受众的报道领域及区域覆盖问题的思索。广播电视媒体不同于纸质媒体.它的受众覆盖面极广,可目前广播电视的报道领域及区域覆盖面却很有限,有许多报道盲区和盲点。辽阳人民广播电台实施的这一媒体发展战略.正在改变着报道面偏窄的状况,他们把新闻采访报道的触角伸向电波所覆盖的各个角落,让更多的广播受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这在新闻竞争激烈的今天,自然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各类新闻媒体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在报道时不经意中对报道对象造成伤害(以下简称“不意伤害”)。就其存在的广泛性而言,不仅其他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出现,在我们党报日常报道过程中也不鲜见,特别是我们在从事区域经济报道时,此类现象更是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7.
经济报道在地方党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已占到一半以上。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长期以来,经济报道语言干瘪、专业味太浓等问题拉开了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内行看了不过瘾,外行看了不明白”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以提高可读性为目的的“经济新闻通俗化”成为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8.
经济报道是党委机关报报道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改进经济报道,引起读者对经济报道的关注?近年来很多新闻单位创造了一些新鲜经验,出了不少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经济报道中,特别是地方报纸的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编辑部认为很不错的策划,受众却反应冷淡;有些内部评价很高的宣传,读者只不过“看报看题”,很少去细细品味;就连个别受到奖励的稿件,受众阅读率也并不高。这种现象有点像某些戏剧,获了奖,却卖不出票。戏剧卖不出票就演不了,而报纸的宣传,无法立马检验某篇稿子的阅读率,这就给一些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9.
防止正面报道中的某些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前 《新闻记者》2001,(7):65-66
在贯彻和执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 ,由于缺乏对这一方针全面正确的把握 ,正面报道也会出现若干负面效应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 ,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可谓是林林总总 ,千差万别。根据这种“负面”的参照系的不同 ,负面效应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正面报道的目的而言的。新闻报道力求引导受众向“东” ,但是受众接受后的实际效果却是向“西” ,新闻媒体正面报道的动机与受众的实际接受效果完全背道而驰 ;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社会客观效果而言的 ,就是说由于正面报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新闻竞争的焦点.这种竞争背后一方面缘于区域经济崛起,其重要性和关注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则缘于区域经济兼有行政引导和市场主导双重特性,发展错综复杂,客观上也形成更大报道空间.从中国与东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港澳合作,到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区域竞合,以及珠三角各城市间的错位发展,等等,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长远定位,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区域中老百姓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区域经济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报道,就正为当前各家媒体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财经新闻故事化含义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新闻传播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故事化倾向。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知识经济、新经济的“大潮”汹涌,使广大受众越来越关注财经新闻,财经报道也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经济报道在新闻宣传中的主体地位也被越来越多的传播工具和受众群体所关注。如何运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把握地方经济新闻的编采方向,成为从事地方经济报道记者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努力走向地方经济报道“自由王国”从新闻背景分析来看,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出现在SO年代初,从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走向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级相互竞争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开始增强。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闻尽管不乏优秀作品 ,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程式化、说教型的训导式宣传方式 ,以及简单化的经济新闻 ,仍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广播电视上。经济新闻太硬、太单薄、太呆板 ,受众抱怨 ,记者和编辑也苦恼不已。要让受众“喜闻乐见” ,就必须讲究宣传方式、提高引导艺术 ,必须软化经济新闻 ,让经济报道更生动活泼。一、增强接近性 ,使经济新闻与受众“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每个人的利益越来越紧地与市场联系在一起 ,受众对市场、对经济的关注度也就随之加强。面对这种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各类新闻媒体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在报道时不经意中对报道对象造成伤害(以下简称“不意伤害”)。就其存在的广泛性而言,不仅其他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出现,在我们党报日常报道过程中也不鲜见,特别是我们在从事区域经济报道时,此类现象更是司空见惯。所谓新闻报道中偶尔出现的“不意伤害”现象,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篇或若干篇新闻报道,且并非出自媒体或作者本意,却给报道对象(单位或个人)造成某种伤害的现象。至于某些以低级趣味取悦读者的媒体或作者,出于营利或其他目的,专事追踪逸闻趣事或其他勾当,不属本文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浦东开发开放起步时,党的十四大就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新飞跃。”十三年过去了,浦东在经济、金融和贸易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体现“龙头”的作用。然而浦东的化,在浦东的建设和发展中,并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已显得滞后。这一现象与浦东开发开放很不协调,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浦东的发展,也有损浦东在国际国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不论广播、报纸、电视,经济报道都是各个新闻传媒的重头戏,对于经济生活,每个传媒都无法回避,对于经济新闻,每个传媒也不会轻视。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受众对改革介入度的增强,受众越来越多地批评我们的经济报道“不贴肉,不解渴”,我们记者自己也感到这样的报道“没份量,没看头”。恰在此时,一些传媒经过不懈的摸索纷纷推出一种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新闻样式——姑且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它兼有社会新闻的可看性、贴近性和经济新闻的深度、广度,为传媒吹来一股清风,也获得了受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媒介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状况,绝大部分媒介资源和受众市场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而人口占全国绝对多数,居住区域极其辽阔的农村地区,媒介资源却十分有限。农民周围缺少媒介,缺少接近媒介的机会,也缺少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话语空间。农民与媒体的关系基本上是“疏离”的。媒体与农民的“物理距离”和“社会落差”都很明显。  相似文献   

18.
传统电视媒体掌握丰富海量的内容资源,依靠向受众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吸引受众。但在网络电视时代,受众获取内容的渠道越来越多,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媒介资源过剩的状况下,仅仅依靠内容取胜是远远不够的,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网络电视坚持“需求为王”。  相似文献   

19.
地方报纸如何强化“地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传媒观察》2005,(11):60-60
就同一个地区而言,随着近年来新闻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地区外的其他媒体纷纷伸出“触角”,受众对于媒体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这就意味着地方媒体的竞争将曰益激烈。面对越来越多杀出的“程咬金”和渐渐拥挤的地方报纸市场,土生土长的地方报纸必须扬长避短,从定位、采编等各个方面不断强化报纸的“地缘效应”,突出地方特色,巩固并扩展“势力范围”,成为家乡人爱读的“家乡报”。  相似文献   

20.
史经学 《新闻知识》2004,(11):61-61,26
我国传媒业的宏观政策的价值支点正在向着实现普通公众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获知安全的方向转移,从公众角度看,他们面对的新闻传媒所传达的信息是庞杂的,让人目不暇接又难以选择的,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媒体对诸多中性尤其是正面题材的传统的“说教式”报道方式,不满足于简单的陈述性报道,渴望看到由记者引领的更为详细、更为宏观、更为透彻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同时也给了调查性报道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