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千万别唬人     
有一次,听说某大报的某记者通过某上级机关给下面打电话,说将于几月几日要到某地找当地领导“考察”!于是乎,该地有关部门自上而下做了认真准备,从“汇报”材料到接待方案,安排得很是周密。果然这位“考察”者在上面某机关一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了。来人是一位年轻记者,任务不过就是一般采访。因有“考察”之说在先,又有上面的人陪同,下面  相似文献   

2.
夏海 《军事记者》2002,(12):57-57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常与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打交道,在交往中觉得不少记者“官气”很浓,甚至“官气”逼人。“官气”表现之一:摆架子。有的记者爱把自己当作“上面人”,处处要表现得高人一等。基层有活动邀请记者,要打招呼,下去车子接,回来车子送。倘若基层采访安排有什么不妥,他心里准会老大的不高兴。“官气”表现之二:讲排场。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直接接触采访对象,而是喜欢找当地宣传部门,由他们安排采访事宜。采访时有人接待,有人陪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就像某些领导下基层视察工作似的。有时连续采访,还喜欢蹲宾馆,…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里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  相似文献   

4.
说来不信,记者也有官气。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常与记者打交遵,交往中觉得不少记者官气很浓,甚至官气逼人。官气表现之一摆架子。有的记者爱把自己当作“上面人”,似乎高人一等。基层有活动邀请记者,要打招呼,下去车子接,回来车子送。倘若基层采访安排有什么不妥,心里老大不高兴。官气表现之二讲排场。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直接接触采访对象,而是喜欢找当地宣传部门,由他们安排采访事宜。采访时有人接待,有人陪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就像某些领导下  相似文献   

5.
某编辑为帮助通讯员,使其稿件顺利过关,给通讯员出这样的主意:找找报社某某领导,请请某某主任…… 类似的情形,在一些新闻单位并非“新闻”。个别编辑、记者传授的这种“歪经”,乍看起来人情味十足,实际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有了“新闻官司”以来,媒体和记者因为履行新闻监督职能而当被告的事屡见不鲜,败诉的也不任少数。 考察媒体和记者败诉的原因,除了一部分是主要事实失实或某些用词不当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常常因时过境迁取证难,以致证据不足而败诉。要积极防范和应对“新闻官司”,就需要在采编时依法做好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工作。  相似文献   

7.
办好党报,关键在人,采访部门记者很重要。让记者心情愉快,工作得力,多写好稿,部门主任的服务不可或缺。服务记者,就是服务报业大计,重要的是尊重记者,关心和体贴记者报业竞争,新闻立报,内容为王。党报有影响力的内容,需要一支富有经验、敢于创新、善于学习、充满激情、具备后劲的优秀采编队伍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县级党报会议消息过多,领导讲话过多,被称作“官气”十足。要想增强县级党报可读性,改革会议报道,克服“官气”势在必行。县级党报“官气”产生的原因:有的县领导,由于对新闻规律不太了解,把报纸视为工作简报,管得细,统得死,把报社的记者、编辑视同自己的秘书。  相似文献   

9.
所谓的采编,是指是采集信息及编辑信息的工作。作为一名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具备有优良独特的采编才能对新闻工作将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实际的采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记者采编工作的进行,但是相信通过新闻记者不断加强自身的才能,必会克服问题,顺利开展采编工作,交出满意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捕捉真实首先要靠记者的眼睛。所谓“眼见为实”。 然而,有时候亲眼所见得出的观感或结论,却并不真实。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两个故事 随同某电视剧组赴美国拍片的某报记者发回的一则报道,就是一例。那则报道写的是该记者第一次进美国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他说,演的是什么,他一概听不懂,只感到电影院的音响效果非常棒。再就是惊讶于电影院的观众非常少,满场不超过10人。这位记者于是乎感慨:“看来美国的电影业也很不景气。”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12.
所谓“农家新闻”,就是报道农户家庭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的新闻。研究县市报的特色,不可不研究“农家新闻”。地市县报和各级农民报都十分注重采编“农家新闻”。即使是中央、省级党报也不乏“农家新闻”的一席之地。作为最接近农户且真正能“飞八寻常农户家”的县市报,更是把“农家新闻”请为“座上宾”。“农家新闻”的特征毫无疑问,“农家新闻”应当具备新闻的共同属性,讲究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13日,《南方周末》D29版下半版,一则广告吸引了全中国记者的眼球:《南京晨报》30万年薪招聘部室主任!广告中,《南京晨报》宣布:要招聘新闻业务部室主任8名,年薪30万,其中南京新闻编辑策划部主任、评论部主任、热线特稿部、财经证券部、科教卫部、专、副刊部、文化部主任各1名,美术总监1名;还有其他采编岗位若干,平均年薪8万元;编辑记者试用3个月,主任试用1-2个月。”此前,与此相关的传闻已经在“记者的家”论坛吵得沸沸扬扬了。  相似文献   

14.
张文洋 《新闻窗》2010,(1):53-54
新闻报道的“创造性”劳动。指的是新闻采编人员遵照新闻规律和新闻业务手段来合理整合、运用新闻素材,对其进行创造性加工的生产过程。所谓创造性的新闻制作手段,并非“创造”新闻。而是一种在真正把握了新闻的内涵与外延的思维方式下所进行的。比如对记者而言,每一次采访,需要他们创造性地选择议题,  相似文献   

15.
“我是××网站的记者”,当你听到这样的介绍时,请不要感到惊讶。随着在全国新闻网站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的落实,“网站记者时代”正在到来。那么,大批“网站记者”加入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对相关网站有什么影响,对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有什么影响,对整个新闻界以及正在大力推进的媒体融合会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扩大,象:在一些记者身上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官气”十足。有些记者下去采访,每到一地,必先由“官方”安排一切采访事宜,往来活动,车接车送,专人陪同,宴请不断,接风洗尘。有的记者提不出具体的采访计划,风景名胜却早在日程之内,有的记者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参加大会小会,会土高谈阔论,口气很大,官腔颇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写讲座”是《中国记者》曾深受欢迎的老栏目,应广大读者希望帮助系统提高新闻业务水平的要求,从本期起我们恢复这个栏目,约请一些在某些方面有专门研究的资深采编人员“讲课”,欢迎大家提出选题要求和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日报新闻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采编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报纸新闻的质量。在当前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是日报记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经验简单地探讨了日报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编工作,以期为其他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2水1世纪报系新闻敲诈案更多细节随着司法调查逐渐浮出面之际,中国记协最近通报了3起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案例,其中,张家口日报社向包括采编人员在内的报社全体员工强制摊派张家口晚报的发行任务,并在2013年初成立13个所谓“专业新闻部室”,将采编与经营人员及业务混合管理,违反了《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第十条:“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必须严格分开。新闻单位应由专职人员从事广告等经营业务,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经营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20.
现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部主任的雷运海,已在新闻采编的道路上跋涉了23个春秋。他说,“我赞赏‘文要醒人方为贵,论要济世始成真’这句古语。”让作品“醒人”,是他多年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