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月初一日辰时,上召臣英至懋勤殿。上复诵“初六鸣豫”六节,亲讲“九四,由豫,大有得”六节。初二日辰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九四,由豫,大有得”六节。初三日辰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豫卦》全篇。初四日后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谦,亨,君子有终”十节。初五日后时,上召臣英至东便殿。上复诵“六四,无不利伪谦”十一节。初六日辰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初六鸣豫”十二节。初七日辰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谦卦》、《豫卦》二篇。是日,因天暑暂辍讲数日。八月初六日辰时,上召…  相似文献   

2.
本刊于1995年第三期曾陆续刊载了康熙十七年至十九年《南书房记注》,康熙 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三十日的这部分内容,尽管所记时间很短,但为南书房设置 之初的重要记录。现予补发,供研究参考。——编选者王澈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 十七日 上命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支正四品俸臣张英、内阁撰文中书支正六品俸臣高士奇于南书房侍从。 辰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谕日:“朕于《书经》、《四书》讲读已久,常于宫中复诵,大义皆能晓畅< 朱笔将“畅”删去,于“晓”前加“略”字──编者注> 。但圣贤义理无穷,今更欲细加讨论。…  相似文献   

3.
芝麻通鉴     
吴人韦政腹枵然,好谈诗书,语常不继。或嘲之曰:“此非出‘芝麻通鉴’上乎?”盖吴人好以芝麻点茶,市中卖者,以零残《通鉴》裹包。一人频买芝麻,积至数叶,而以零残语掉舌。人问始末,辄穷,曰:“我家‘芝麻通鉴’上止此耳。”(明·冯梦龙《古今笑史》无术部第六)  相似文献   

4.
择人而树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之上,臣所树者过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与众;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矣;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以树而择之。” 刘向《说苑·复恩》  相似文献   

5.
昔司马温公尝言:“少时惟得高氏《小史》读之,自宋讫隋正史,并南北史,或未尝得见,或读之不熟;今因修南、北朝通鉴,方得细观。”章实斋又言:“通鉴为史节之最粗,而纪事本耒又为通鉴之纲纪奴仆。尝以此不足为史学,而止可为史纂、史钞。”由是言之,为学不可不读史,尤不可不读正史。正史汇刻之存于今者,有汲古阁之十七史,有南、北监之二十一史,有武英殿之二十四史。  相似文献   

6.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与《通鉴释文辩误》,是“《通鉴》学”与古典传注学方面的名著,世称“胡注”;本文是对“胡注”所作的专题研究。陈垣先生的《通鉴胡注表微》是公认的《通鉴》与“胡注”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由于产生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表微》对于胡三省的遗民思想与爱国情怀等内容有较多的阐发。受陈先生的影响,加之建国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学界过分强调史学的思想教化与政治宣传功能,许多学者只是把胡三省视为一个“爱国史学家”进行评价;对于“胡注”的研究也多停留在“讲节操”、“重民心”、“反抗蒙元暴政”等政治层面之上,而未能在此基础上再做深入探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胡注”的“渊源与背景”、  相似文献   

7.
清代笔帖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笔帖式,清代官名。满语称笔特赫式,音bithesi,意为文书或士人、博士。笔帖式源于清入关前之巴克什。巴克什也作榜式、榜什或把什,皆音转意同(榜式即巴克什之滚舌音),为后金时对谙习文学,熟悉事体者之称。但巴克什有两种。一种为赐号。“国初直文馆者,掌文字,学问优赡,则赐号巴克什。”福格《听雨丛谈》也云榜式“有如武臣之巴图鲁也”。可见,巴克什之于文臣犹如巴图鲁之于武臣一样为赐号。天聪三年设文馆后,文馆学土俱赐此号。清入关前,额尔德尼、达海、尼堪、索尼、希福,宁完我、范文程等名臣即曾先后得巴克什赐号(但额尔德尼得号在天命年)。另一种巴克什是对一般文臣称谓,“国初文臣皆呼巴克什”。天聪五年前,这两种巴克什是并存的。  相似文献   

8.
周燕 《兰台世界》2007,(10S):51-52
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周朝“天府” 中国古代的档案库房兴起于商周时代,商代称库窑,周朝称天府。据《隋书》追记:“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则诸侯史记兼而有之。春秋传日:虢仲、虢叔,王季之穆,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臧纥之叛,季孙命太史召掌恶臣而盟之周官司冠,凡大盟约,位其盟书,登于太府。太史、内史、司会、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晚明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六才子书”,列《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庄子之“奇”,人奇文奇意奇也。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并列,合称之为“老庄”。老庄之学即道家学说,虽然老庄之学代表了原始的道家思想,但老与庄之理论也同中有异,老子着重于讲居乱世中的自保自全之道,庄子侧重于讲处逆境中的自我超越之道,前者所表现的是处世的智慧,后者所表现的则是解脱的智慧。惟其如此,庄子的精神世界更富浪漫色彩,庄子不愧为艺术型的大哲学家。钱穆先生尝谓:“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世”。(《庄子笺》)钱氏之言一针见血,一语中的,非对庄子有深该之理解、对历史有深刻之照察者,难得此卓见。自古迄今,研治  相似文献   

10.
[原文]东坡画兰,长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豤齿)之,豕将(虫豕)之,熊、虎、豺麛、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荆棘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蒺藜、铁菱角、鹿角、棘刺之设,安可少哉!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  相似文献   

11.
钱名世,字亮工,江苏武进人,以探花及第,有才名,其佳作在《江左十五于诗一,宋牧仲抚吴时所刻也。年羹尧抄没时,发见名世赠年羹尧诗,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议将军”之句,雍正阅之,大为震怒,革名世职,驱逐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又命廷臣各赋诗痛骂之,亲走甲乙,以赠其行。鹤亭官京师时,曾见一殿本,雕写极工,宣纸印题回《御制钱名世》。其第一名诗有云:“名世党同名世罪,亮工不减亮工好。”所谓“党同名世罪”者,谓戴南山(名名世)以滇南文字狱被诛;所谓“不减亮工好”者,亮工为周栋园名(标园列入《贰臣传》中…  相似文献   

12.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俭帝王,躬行节俭贯穿其治国理政之始终.其子雍正帝赞颂他,“至若躬行节俭,而大官服御,务崇朴素之风;秉德谦冲,而徽号鸿名,屡却廷臣之请.”追溯渊源,康熙帝节俭的治国理念来自于其父顺治帝,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帝)仁恕恭俭,一本自然.”深受“敬天法祖”观念影响的康熙帝对父亲尊敬备至,在宫内见顺治帝所书《陋室铭》,他感叹,“以万乘之崇高不忘草茅之卑末,于其所居若有取焉,而亲为书其辞,则圣心之所存于此亦可见焉.”以帝王之尊而时刻记挂民间百姓,戒除奢华,崇尚节俭的精神对康熙帝影响至深.康熙帝对畅春园之兴建、扩建乃至日常管理无一不体现这种理念.  相似文献   

13.
哲学,历来被看作最高意义上的“智慧之学”。而一位只读过三年私塾的农民,却被称为“乡村哲人”,“农民思想家,他的章被称作“哲学奇”,并录入县志,而且在他逝去30多年后,他的事迹被一些作家和有识之士写进报告学或纪实散中,堂而皇之上了书籍报刊,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世界中的作者 很早就有人指出过,先秦的很多著作多是某一个学派的著作总集,虽然号称是某子,但并不肯定都是某子自己所作。清人章学诚就讲过:“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他认为古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志期于道,言以明志,文以足言”。也正因为古人有“公”心,所以才能“其道果明于天下,而所志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当年曾把他的文学称为“遵命文学”。若将“遵命”二字推及新闻,我认为我们今天也存在着“遵命本报讯”——恕我生造了一个概念。众所周知,鲁迅的“遵命文学”,遵的是无产阶级之命,遵的是人民大众之命。若从这个涵义上讲,“遵命本报讯”就是合乎潮流,顺应民心,无可非议的。天公地道地说,今天的中国记者,就其绝大多数而言,拿起笔来是愿意遵这个“命”的,这点基本估  相似文献   

16.
1993年10月11日《文汇报》上的《名言》这篇文章,引用宋代抗金名将文天祥《扬子江》诗中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两句,竟将“臣心”误为“匠心”,以致无法理解。“匠心”,意为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如“匠心独运”,与“臣心”即“为臣之心”(对南宋朝廷而言)意义相差十万八千里!  相似文献   

17.
“防患未然”意思是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语本《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例如宋·周必大《王仲行尚书札子》:“然抑兼人而举其偏,防患未然,最为政之要务.”明·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臣闻防患于未然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李劫人《大波》三部七章:“为了秉承大人意旨,防患未然起见,所有来信,全予销毁,无一字漏出.”钱锺书《围城》六:“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相似文献   

18.
清朝统治者以武力加怀柔的政策统一了蒙古各部落,采用同样的政策巩固了北方边疆二百多年的统治政权。怀柔的方法之一是“和亲”,以使蒙古民族更能忠顺于清朝统治者。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文献记载,清皇家与科尔沁蒙古族从入关初至清末,双方联姻不断,这种长时间的连续互相嫁娶,为其他蒙古部落的联姻所不能比拟。其中科尔沁左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左中旗),在这一点上居内扎萨克二十四部之首位。也是满族皇家与蒙古民族通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咸丰十年北京兵火纪实——记无名氏《十年都门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北京图书馆藏无名氏《十年都门竹枝词》同治三年抄本,以为其中据亲身临见记述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史事,笔法朴实,颇具史料价值。 无名氏原序称:“十年秋,夷匪由海口窜入京师,上及王大臣巡幸避暑山庄,军民震动,以致都城迁徙一空。苦予病穷无计,困坐愁城,有健翮之志,不能奋飞。”于是吟有此词,谦称之曰:“无乃言近粗鄙,韵多浮泛,真令读者喷饭,此不过花晨月夕,自破愁魔,以鸣不平之志耳。”然而正是由于“病穷无计”,不能迁徙避祸,得亲历兵火,因致所作《竹枝词》能够真切描绘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前后北京地区“君移臣徙”,“将走兵逃”,“无边白骨葬黄沙”的历史画面。 无名氏《十年都门竹枝词》以韵次为序,又有“引”、“首起”、“尾束”等,共计五十一首,兹录于下: 引 本是痴人学楚狂,闲来举笔费评章。无偏无党遵王道,多少忠奸万古扬。  相似文献   

20.
当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屡禁不止。“窃公”不仅有当教授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农民。报载某村庄整村人都在抄,某农民将报刊上别人的章打印寄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一年得稿费十几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