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丈夫死了以后,祥林嫂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祝福》称祥林嫂为“陈旧的玩物”,这是大有深意的.小说从祥林嫂的逃脱与绑架、幸福与不幸、生存与绝望的命运中,体现了一种生命存在的悲凉.鲁迅在对祥林嫂的惨剧叙述中洋溢着对人际温暖、女性觉醒、知识分子担当的深切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关于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一直有种看法,认为她死于套在她脖子上的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夫权、族权、神权。如此概括,看似很全面,其实似是而非。在小说《祝福》里,“政权”对于祥林嫂的压迫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鲁四老爷并未对祥林嫂施行什么高压手段,经济上也并未刻意盘剥;同时,作品也未把鲁四老爷写成地主,他只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可见,“政权”对祥林嫂的迫害找不到一点证据。夫权方面,祥林嫂有两个丈夫,第一个丈夫早就亡去,而后她被抓去卖给了贺老六。贺老六“年纪青青”,“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而且祥…  相似文献   

4.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月号发表的山东杨炳辉同志的文章《怎样理解祥林嫂再嫁时的“出格”反抗》,我感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思想;二是认为她受封建礼教毒害是否就等于认为她的反抗是一种维护封建礼教的行动。关于第一个问题——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  相似文献   

5.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在宁波听特级教师黄孟轲上《祝福》一课,感受到其明显彰显了小说文本中"我"的作用。我以为,这种解读更加接近鲁迅写《祝福》的初衷。我在该课的基础上,试补充一些材料和分析,以期对《祝福》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祝福》一课的常规教学无非有这样几种方式: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来表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对鲁迅作品语言的赏析;把欣赏的重点落在鲁迅小说中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上;把文章的主题定位在"祥林嫂的命运就  相似文献   

7.
在《祝福》中,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祥林嫂始终处于极度恐惧之中,以致最后在祝福声中悲惨死去。探究一下,其恐惧的内核应该是“再嫁”。可以说祥林嫂对再嫁的终极恐惧是小说《祝福》的隐含情节线,是人物行为的原始动机。一生为祥林嫂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就“头上扎...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陈德滋同志一九八五年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祥林嫂是“恪守封建礼教节烈观的典型”吗?》一文,深受教益,但不敢苟同。陈德滋同志在批评拙文《我对“祝福”的教学意见》文章中,首先说“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中心,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接着就对小说里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作了明确的概括:“应该说,祥林嫂身上既体现了受‘四权’的压迫,同时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自发反抗。”最后的肯定结论是:“封建族  相似文献   

9.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直在倾诉,而不是控诉。控诉的意思是“申诉、陈述”(《汉语大词典》)。这个词太偏激,太有主观目的性了,无法概括祥林嫂“诉说”的本质内涵及普遍意义。倾诉的最一般的意义,即“完全说出(心里的话)”(《现代汉语词典》),并且只能是自己的,很少能加入别的因素。真正的倾诉没有明确的意识层次上的目的性,它只能是一种无意识的“宣泄”;真正的倾诉是为混乱的心灵寻找有意味的形式,来分解其无意义的空虚。那么,祥林嫂为何要倾诉,又因何而空虚呢?一祥林嫂是人,人总是需要宣泄的,如同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有吸收就有输出…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越剧《祥林嫂》来,以为小说和戏剧是一回事。因此,不少语文教师在教授小说《祝福》时,就往往先给学生看一遍越剧《祥林嫂》的视频资料,再给他们上课。其实,这样做是有弊端的。  相似文献   

11.
祥林嫂、爱姑和子君分别是鲁迅小说《祝福》、《离婚》和《伤逝》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代表了旧中国不同阶层妇女的形象和命运。祥林嫂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农民,她善良、勤劳而本分;爱姑是一个中产阶级妇女,她较祥林嫂有较强的反抗精神,她不甘沉默,敢于公开挑战和反抗;子君是一个不同于祥林嫂和爱姑的知识女性,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先进的思想,勇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追求爱情自由。她们有着截然不同的阶级和性格,但是,却同样经历了婚姻的失败,也承受着社会制度带给她们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2.
薛海潮 《新高考》2008,(3):15-15
阅读探究,是新高考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热点。那么到底怎样在阅读中探究,笔者结合新考纲对这方面能力要求,以《祝福》一文后的一道虚拟想象题为例,试作说明。苏教必修二《祝福》一文后的"活动体验"题2,要求顺着以下虚拟的线索和情境展开想象,并把想象的"故事"和原文进行比较。(1)假如祥林嫂没有死;(2)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3)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也没有被狼吃掉;(4)"我"对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说"我说不清"。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要使"想象"达到精彩的程度,就得合理且富有个性,这关键看"探究"是否有以下  相似文献   

13.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14.
高明 《语文天地》2011,(4):13-1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命运多舛,屡遭迫害。初到鲁镇,祥林嫂苦中求生、满怀希望;再到鲁镇,祥林嫂身心受创、苦苦支撑;三到鲁镇,样林嫂槁木死灰、日薄西山。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祝福》中,“我”和柳妈都是祥林嫂一生中遇到的重要人物。对祥林嫂的命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都是善良人,同情祥林嫂;但他们的“善”既有相同点,又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祝福》里祥林嫂经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痛苦,祥林嫂虽屡次反抗,但最后还是像“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从世间消失了。祥林嫂的这两种痛苦经历,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祝福》中 ,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主人公之外 ,文中还刻画了一位和祥林嫂同样重要的人物———“我”。跟祥林嫂比起来 ,由于“我”这个人物形象缺乏祥林嫂的悲剧震撼力 ,所以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 ,在《祝福》中 ,除祥林嫂之外 ,“我”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 ,《祝福》中的“我”不仅是一个叙述视角 ,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文章一开始 ,就让“我”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进行思想交锋。鲁四老爷的思想腐朽陈旧 ,对社会革命极端仇视。因此 ,…  相似文献   

19.
<正>《祝福》中祥林嫂的“三问”,既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也是阅读和教学的一个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拙文遵循鲁迅“顾及全篇”的“论文”方法,联系文中相关人物和情节,试辨析“三问”究竟问什么,并分析祥林嫂典型形象的特质。柳妈与祥林嫂“三问”《祝福》中的人物,与祥林嫂“三问”直接相关的,是同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柳妈。后者之于“三问”,为文本提供两个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