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容是殷商时期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商容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全都落光了。”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能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久吧?”商容点了点头,笑了笑,对他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这其中了。”  相似文献   

2.
曾经在《读者》上读过一则故事:商容是殷商时期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商容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全部落光了。”老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师说:“我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4.
《鬼谷子》对纵横学说的理论构建,主要是引入老子的“道”论及其概念、范畴,使得纵横学说理论化、系统化。其具体做法是:把游说之术纳入“道”,寻找纵横学说的理论依托;把道家“阴阳气化论”引入游说领域,解决游说理论的产生过程;利用老子“崇阴尚柔”的思想揭示谋略的本质;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袭用,设计纵横学说的总原则;利用道家的辩证观念,总结纵横之术的方法。从《鬼谷子》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袭用与改造来看,《鬼谷子》的成书不可能晚于战国后期。  相似文献   

5.
【文题】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老子》研究,成为显学。《老子》的流传版本是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随着西汉《帛书老子》和战国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对《老子》的成书有了形成期、成型期、定型期和流传期版本的划分。《庄子》把“怀道之士”描绘成为“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隐君子”。“稷下黄老学派”,把老子之学说成是“君人南面之本”。东汉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老子》成为道教经典。古代研究和注释《老子》,多从哲学、政治权谋和养生方面立论。新中国,学术界肯定《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一致认为:《老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气功界说《老子》其实是部气功秘籍,是个巨大的隐喻系统,他们是在破译其“两面语”。国外学者把《老子》视为智慧宝典。  相似文献   

7.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教育思想的目的是要培养“得道”之人。围绕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充分肯定了老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德论是关于人生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学说。老子“道德合一”的本体观体用形态,既逻辑地展现了老子哲学的德论主题,又首次点明了“德”即得“道”之德性的内涵和实质,并内在地构成德论之“道——德性——德行”的逻辑结构。“自然”的理念则是贯穿老子德论的基本原则。这一逻辑结构内在地体现了老子德论之本体论、价值论、修养论等基本内容,以及德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李白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索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的政治思想、生活原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李白诗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的层面。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道家思想本质上就是由“守静”的功夫,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的“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李白“进”与“退”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正体现了老子哲学密切结合的两个方面。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深得老子哲学之体要,他是对老子哲学理解得较为准确、运用得较为有效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列子以关尹子、壶丘子、林老商等为师。而三子之学,俱由老子之学而出,则列子之为老子学派之后继者,自不待言。张处度(湛)序之曰:“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属辞引类,特与庄子相似。”可谓能举是书之大体者矣。一言以蔽之,列子之根本思想,不外袭老子之“自然说”、“虚静说”。然老子之“自然说”,非纯全之无为自然说也。其“虚静说”,非纯全之虚无寂静说也。绎其本旨所在,别有一种真面目之理想或主张。然列子之说,则实取老子之“自然说”、“虚静说”,充之于极端之地,而于老子之隐微的积极的一面,竟抹杀之,故面目似同实异。易言以明之,则列子之学说,不过取老子之根本思想,以游戏的、娱乐的扩充之,而其结果所至,遂与佛教之厌世的寂静说,与庄子无止无界之思想相近云尔。又老子之书,多以简洁有力之格言体,发表其思想,而列子则多以叙事的寓言的表现之,是亦其相异之一端也。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老子本人就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慨叹自己“独泊”、“独若遗”,因此,对老子思想理解千人千面也是正常的。本人长期对老子思想进行研究,觉得老子思想的精神是“同一”之道。  相似文献   

12.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道”,“孔德”、“常德”,玄德”,是老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朴”、“婴儿”,是老子的最高道德理想;“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无知”、“无欲”、“无争”,“知足”、“守柔”、“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的道德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4.
老子建立的以“道”为本位的学说,强调“自然无为”,然其旨归在于通达“无不为”之境界。老子这一思想在不自觉中暗合了审美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品质。老子提倡之“无为”精神符合审美心胸的特点,而其终极目标“无不为”之境界则又暗合于审美体验的最高理想。因此从美学角度讲,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与审美精神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并赋予它以形而上的意义。认为“道”是宇宙之最终依据,“道”生“有”和“无”,“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而完整地完成了以“道”为宇宙之根本地宇宙本体论。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无为”思想,并以“无为”作为人生活的根本根据,倡导不争、尚无、处下、守柔、虚静的思想理念。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独特的哲学语境。在哲学语境的笼罩下,该书蕴含了“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博览     
老子教育思想阐释 老子的教育思想散见于《道德经》各章中,是以“道”为统率的,“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是最和谐、最美满、最长久、最安乐的。它生养了万物,又是万物最后的归宿。老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1.三个教育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正面教育。老子反复强调要“以正治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如静而民自静”。老师诚实谦逊,学生自然诚实端正。第二个原则是立足于当下。也就是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三个原则是“有名知止”。知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间生命力,它是万物的生命和美的本原.老子强调应尊道贵德,让生命自由发展,并批判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违背了道的原则.庄子发挥了这一思想.他们这一思想承自我国远古的生命意识:它起源于原始人类对生命运动的思索——以为宇宙间存在着生命的神灵,此乃万物生命和美的本原.它经生殖崇拜、图腾崇拜而千万年持续发展,并从中得到生动的表现.我国古籍中也保存有大量的、以生命的健康成长为乐为美的材料.这一思想对后世艺术创作和美学思想均有重大影响:不但继续把宇宙的生命力即“道”(真、理)视为表现和歌颂的对象,继承老、庄的尊道贵德思想作为反对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武器,而且把老子所总结的“道”的“自然无为”和庄子的“法天贵真”运用于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反对矫揉造作,提倡“化工”之境.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思想的旨归是“有道之世”,“有道之世”的具体内涵是“全性”。在老子的视域中,身性不二,故“全身”才能“全性”。在这一层面上,“全身”是老子思想的基点。由“全己身”而“全他人之身”,“全己性”而“全他人之性”,最终“有道之世”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道家的始祖,也是以“道”教育人们的最早教育家之一。本文试图从老子提出教育思想的背景、与儒家教育的关系、老子论述教育的作用、目的、对象、内容、方法与原则、教师等方面全面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