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依恋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依恋研究史为线索综述了依恋概念的提出、依恋形成发展理论、依恋评估方法的发展、依恋与个体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等几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在依恋研究领域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依恋对个体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依恋涵义的演化入手,介绍了依恋研究的国内外概况,并分别探讨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依恋的影响因素以及依恋对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等几个问题,最后提出目前依恋研究中存在的争议,试图从整体上对依恋研究有一个明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不同依恋类型对个体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恋的研究是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主导理论之一.依恋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探讨广义依恋类型对认知品质及应对策略、人际交往(同伴、恋人、亲子)、人格发展三个方面的影响.近20年来依恋研究在不断发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形成亲子依恋,而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鲍尔贝进行依恋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有大量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使人们了解了依恋的概念以及依恋形成的标志,并将依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依恋不仅提高了  相似文献   

5.
依恋理论作为理解儿童个性 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理论,从动 力机制的角度讨论了依恋安全程 度对个体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 影响,本文拟从依恋研究的视角 和研究成果分析依恋影响师生关 系的机制,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 立提供微观指导。 一、依恋的理论及发展 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是  相似文献   

6.
依恋风格是个体与依恋对象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系统性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近年来随着依恋的信息加工差异在很多研究中被强调,注意对依恋系统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依恋风格和注意偏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1)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2)注意偏向产生的机制;(3)相关的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4)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依恋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它伴随人的一生并对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功能的表达和人格功能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安全的早期依恋关系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过程,所以家长应该培养儿童安全型依恋关系。本文先介绍了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接着介绍应该如何培养儿童的安全型依恋。  相似文献   

8.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个体真实性问卷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对43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都对个体的诚信价值观起负向预测作用,依恋回避的预测作用更强;安全型依恋者对诚信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不安全型依恋者;个体真实性部分中介了依恋回避对诚信价值观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56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恋爱现状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种依恋类型中惧怕型的比例最高,安全型的最低;安全型和专注型的大学生恋爱比例高于惧怕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上性别差异显著,在依恋焦虑上年级差异显著;有无恋爱经历在个体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个体的成人依恋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恋爱行为。  相似文献   

10.
社交焦虑个体展现出了特殊的认知风格,那么哪些因素影响此认知风格的形成呢?本文主要从气质、依恋、同伴关系角度具体阐述了其与社交焦虑个体认知特征的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抑制性气质类型、不安全型依恋和不良同伴关系对社交焦虑个体认知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研究结论为我们在临床的预防和干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恋是儿童内在的心理安全需求,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其发展。父母抚养质量、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与社会环境均对依恋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依恋质量,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应保证抚养质量,创造与孩子共处的机会,顺应儿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教育,家园合作共同完成儿童由亲子依恋向师幼依恋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品牌依恋(brand attachment)概念是心理学领域的依恋理论引入到营销学中产生的,属于较前沿的研究课题。文章对品牌依恋不同的概念结构进行探讨,介绍目前主要的关于品牌依恋的测量方法,为将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浪漫依恋也称婚恋依恋,是指伴侣间的一种情感联结。依恋模式的稳定性至今仍存在争议。在消极情境下依恋系统会被激活,同时引起相应的情绪,使伴侣之间的交流互动产生变化。跨文化研究显示,部分文化可能不适合用两种维度或四种类型进行划分,这当中‘涉及测量工具的等值问题。中国化的浪漫依恋研究须考虑文化的特殊性,中国伴侣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夫妻相敬如宾等传统儒家观点有可能是导致文化差异的原因。我们强调研究方法需更符合中国化,同时对未来浪漫依恋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四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学生为被试,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不论是家庭依恋还是朋友依恋在青少年群体中依然可以分为四个类型;青少年依恋风格分布的稳定性与文化和个体自身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紧密相联;家庭依恋与朋友依恋两种不同的依恋关系在风格上存在着迁移性,但异变因素仍然存在;初三年级(大约16岁)是青少年阶段依恋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父母依恋对大学生身心适应的影响机制。方法:应用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自尊量表、信赖他人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编身心适应量表对重庆、四川、浙江247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母依恋的年级差异不显著;(2)男、女生父母依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一年级的身心适应水平显著好于其他年级;(4)身心适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5)父母依恋对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身心适应有积极影响;(6)父母依恋以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为中介对身心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结论:父母依恋首先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然后通过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的中介作用对身心适应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