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国档案是民国时期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形成的史料,目前在我国大陆地区存有 1460余万卷。基于民国时期文书制度的特点以及档案管理现状,民国档案存在“玉石不分”现象,需要通过鉴定工作进一步区分价值,以利保管和利用。目前,档案界对开展民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基本持肯定态度。至于鉴定后是实行定级分级管理,还是通过鉴定销毁一批我们认为不重要的档案,档案界对此意见不一。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档案界同仁。  首先,民国档案数量未到爆炸状态,不必急于销毁。  销毁历史档案应持审慎态度。档案是一种不可再…  相似文献   

2.
研究清末甘肃史、西北史者,无不抱憾于这一时期档案的匮乏、残缺,因为档案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不可或缺、最为重要的原始资料之一。民国时期,甘肃曾发生两次大规模的毁档事件。一次是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所毁档案时限在1915年至1930年间。[1]一次是在民国二年(1913年),所毁档案上起  相似文献   

3.
一、民国档案的休闲利用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民国档案是民国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真实记载,在现存历史档案中,民国档案以其涵盖面广,库存浩繁为特色。民国档案在为政府工作,经济建设,编史修志,史学研究,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社会各阶层对民国档案利用层面的要求越来越广,民国档案也已逐渐在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表现出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民国档案为蓝本创作的影视作品和利用民国档案制作的各种类型的展览,把民国档案与民众的距离缩小了,为推动民国档案走向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佳木斯币档案馆历经3年的艰苦工作,将馆藏8097卷民国档案全部整理完成。经过整理完成的这部分档案最早为1902年,已有100年的历史,其中清末602卷,民国档案7495卷,涉及民国时期16大类。这部分档案是比较珍贵的,它填补了佳木斯市档案馆没有历史档案的空白,为国家正在进行的民国档案信息采集工作奠定了基础。(林虎凯)民国档案著录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艰苦的工作。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和各县(市)区档案  相似文献   

5.
《陕西档案》2012,(4):14-14
甘肃省平川区复兴乡一村民日前向甘肃省档案局捐赠了一批珍贵民间档案,包括民国25年土地管业执照、民国32年房屋买卖文契、民国时期田赋执照及征粮收据税票、民国37年国民身份证等共计27件档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安徽省档案馆接收了近六万卷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安徽邮电局历史档案.为了积极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号召,同时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安徽省档案馆决定对这批民国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和数字化加工.笔者有幸在安徽省档案馆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民国时期安徽省邮电局部分档案的数字化业务外包实习工作.文章拟根据实习时的所见所闻,从研究民国安徽邮电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特殊性因素着手,分析民国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一系列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甘肃平凉地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共计53411卷(册、盘、张、件).其中文书档案121个全宗,21091卷;现行档案105个全宗,19866卷;历史档案16个全宗,1225卷;科技档案976卷;专门档案17191卷,资料14153册.馆藏档案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历史档案:共16个全宗,8259卷.时间最早的有清同治年间的档案,但主要系民国时期档案.  相似文献   

8.
9月13日,第二届敦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在兰州召开。这是甘肃、安徽两省档案部门继去年5月合肥研讨会之后共同举办的又一次我国中西部特色档案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学术活动,来自两省档案部门、敦煌研究院和兰州大学等单位的档案学、敦煌学和徽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敦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是20世纪初分别在我国甘肃和安徽两省发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地方性历史档案,是敦煌学和徽学这两门国际显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分别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和“研究中华帝国后期社会与经济的关…  相似文献   

9.
试论民国历史档案编研的滞后性及改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档案的编研是对历史档案进行研究、加工并为历史研究提供档案史料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民国历史档案的编研工作带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本文试对民国历史档案编研滞后性进行探讨,提出四个方面的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保持历史档案原貌”是整理民国档案的原则。然而,在具体的整理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历史档案的原貌、民国档案有什么特点、怎样做才算真正保持了民国档案的原貌?在理解和做法上  相似文献   

11.
王媛 《西安档案》2007,(3):33-33
高陵县档案馆馆藏重点珍贵档案包括明清档案、中华民国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特别是馆藏民国27年高陵县地籍原图,共407章,能准确反映出高陵县当时的地基、庄基历史原貌,可为了解高陵县当时的地理、自然概貌。村庄、学校和土地的分布,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等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对研究高陵县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利用价值,是一批难得的珍贵历史档案,堪称本馆的“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12.
装订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影响档案实体保管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民国档案装订规范有利于了解民国时期档案的整理与归档制度。文章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苏州大学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为调研对象,按不同时期选取300卷(件)档案作为研究样本,对民国时期档案装订形式、材料、要求及应用情况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民国档案的装订要求体现了档案管理的基本思想,装订形式的演变体现了传承、扬弃与创新,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还应在重新整理中“整旧如旧”。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甘肃曾发生两次毁档事件》二文(《中国档案报》第391期),披露了甘肃明清档案稀少、民国档案残缺不全的状况及其原因,读来令人感慨。第一次毁档事件的肇事者为田骏丰。田骏丰何许人也?竟敢冒天下……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档案馆建于1959年底,目前馆藏档案共有348个全宗、29.5万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馆藏档案得到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一、历史档案的种类与成分 馆藏历史和革命历史档案共171个全宗,19.15万卷,为馆藏总量的65%,除少量清朝档案外,绝大部分形成于民国时期。其种类主要为文书、纸质档案,包括少量照片档案。主要成分:1.政治类占42.8%;2.经济类占56.4%。此外,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档案各有若干数量。还有一定数量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类资料,作为历史档案内容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任荣 《浙江档案》2000,(2):19-20
在我国国家档案集合中,民国档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员.作为民国时期社会活动的客观记录,民国档案是民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唯其如此,就使得民国档案在国家档案全宗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曾凤莲 《广西档案》2003,1500(4):41-41
柳城县档案馆保存有1500卷民国档案,是柳城县现存时间跨度最长、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历史档案,它是柳城县民国时期县府在履行其行政职责、实施国家统治意志过程中形成的官方件,由于该档案在进馆前已被虫蛀、鼠咬、霉变、粘连等情况,需尽快抢救整理归档。为了及时抢救这批档案.  相似文献   

17.
试述“高龄档案”的科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高龄档案",是指存世久远的档案.档案存世时间愈久远,似乎其价值就越大,这是人们对物以稀而显贵的一种看法.在我们的档案保管中,解放以前的档案均划分为历史档案,民国时期的档案亦可称之为是"高龄档案"了,这部分档案显然是很贵重的.据初步统计,我省共有民国档案近四十八万卷,其中:各地州市档案馆保存有近十八万卷;各专业档案部门约三千卷;仅省、市两个档案馆就存有将近四十万卷.随着档案工作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档案目录中心工作、缩微拍摄工作的开展,我们从多年档案目录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和档案缩微拍摄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民国档案中发现,民国档案的立卷归档质量日显弊端,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保管,从而更好地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刘爱民  袁拿恩 《上海档案》2007,(1):F0002-F0002
近日,市档案馆接收一批历史档案。其中,有一组清代至民国的地契档案弥足珍贵。尤以形成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一份地契较为珍贵,是市档案馆现有馆藏最早的地契之一。其余形成时间比较早的地契档案有形成于嘉庆五年(1800年)、嘉庆二十三年(1828年)、同治四年(1865年)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地契。此次被接收进馆的档案中,还有一批原协新毛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5月 22日,徽州历史档案与敦煌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在合肥召开。这是甘肃、安徽两省档案部门首次进行的中西部文化合作与交流的一次学术活动,来自两省档案部门、兰州大学、安徽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3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世纪以来,敦煌学与徽学先后在国内外兴起,成为享誉世界、与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作为敦煌学和徽学产生和发展重要条件与基础的敦煌历史档案和徽州历史档案,是 20世纪发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地方性历史档案,分别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和“研究中华帝国后期社会与经济…  相似文献   

20.
《西安档案》2006,(4):35-37
近日。笔者在西安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发现了民国时期推行的第一批简体字的档案资料。读之颇有意思。这部分档案从实行简体字的缘由、标准、简体字表、实施范围、选编经过等五个方面记录了民国二十四、二十五年推行简体字的情况。民国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以部令形式推行简体字,采用了社会上广泛通行的和教育部门用于教学实践的简体字。并几经政府有关部门收集、整理。经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详加审核。征询了专家意见。而颁布。这部分档案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文字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于普及文化教育具有积极作用。笔者摘录其中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