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开课与家常课是目前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存在,就有合理性。公开课是目前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它能反映教师集体的智慧,从面上提高磨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家常课作为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则是落实教师点的积累。因此,作为客观存在,公开课与家常课之间存在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从公开课的利弊反观其未来发展走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超越于“日常课”的“完美化”倾向,不利于课堂非预期性因素的展现,学生也容易被忽视。从教师发展角度讲,公开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日常教学相比,两类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公开课只有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青年教师,在听公开课时究竟该做点什么,怎么做才能真正体现公开课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本文以笔者听的一节区级公开课为载体,具体论述了在公开课活动中,教师的磨课过程,即个人钻研形成初案—集体交流形成预案,再从个人揣摩形成个案—集体反思形成精案的历练过程,试图以听公开课为契机,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公开课的含义“公开课”,顾名思义,就是“打开教室的门”,向教学同伴(同行教师)、向学生家长、向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根据某种特定需要而向他人开放的课。公开课是一项最常见、最基本、最典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之所以有别于日常课,是因为它是非常态的授课过程。平时的松散、日常的随意,由于有听课者的参与,在公开课中不能出现;榜样的意义、标杆的作用,才是公开课希望达到的预期目的。因此,它应该比日常课更具典型、更能集中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二、公开课的作用公开课是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锻炼自我、发挥…  相似文献   

5.
<正>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感觉—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两者密不可分。因此,新一轮课改课标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相结合。而情感领域教学目标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在摆脱大纲束缚,走入新课标时,如何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结合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并不断提升其教学目标水平呢?下面拟就此进行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急广大教师之所急,自2003年第1期起推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课例”,实在是理论落实于实际的良方。确实,“再好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终归都得在课上见成效”。然而,这“课”却又分为多种:平时正常上的课(45分钟)、课外阅读课、各级公开课(示范课、评优大赛课)等。《中学语文教学》1—3期发表的7篇课例看不出来哪一篇是第一、二种,第三种似乎不少。关于各级公开课,近年来讨论得也颇热闹。从理论上说,课肯定是要“公开”的,因为它有示范性、引导性,可是一旦被众多智囊团反复“磨”得玲珑剔透,太美、太高、太新,恐怕让全国绝大多…  相似文献   

7.
公开课的目的在于探讨教学规律,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但在公开课中,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整体完美,而往往忽略学生个体、教学过程缺少真实性、教师缺乏机智性、多媒体的依赖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等教学细节。这就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课前预设有距离。因此,教师除了练好基本功,还应该做到切合学生实际,注重细节,这样才能让公开课课堂更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8.
公开课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通过公开课中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过程,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广优质教学经验,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但公开课的立足点究竟是“公开”还是“课”?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系着公开课的价值走向,关系着教学互动中师生地位的正确认识,关系着新课改的务实推进。本文以公开课的“课”为基本立足点,以探讨政治公开课的应有价值为契机,明确当前高中政治公开课暴露的问题,探讨政治公开课形式与内容、主导与主体统一的路径,推动政治公开课向常态课回归,提高政治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的德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  相似文献   

10.
公开课作为日常教学的特例和精华,脱胎于日常教学又远远高于日常教学。鉴于公开课的典型性与影响的巨大,一直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它的关注,肯定声和否定声此起彼伏,各种探讨层出不穷。从公开课的现状上看,"公开"是表面化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们对公开课的指责最多的是:公开课跟常态下的课很不一样,显得很假,有"作秀"之嫌。但是,这并不是说公开课就没有价值了。作为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开课有其独特的教研价值。那么,作为教研形式的公开课该怎么上?它的操作要领是什么?它的评论方法和原则是怎样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教研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本期"视点"主要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优秀的公开课,给同行们提供课堂教学研究的范例,传达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公开课教学以其精心的准备、深入的研究、充分的讨论和不断的修正,集中展示了一个教师或群体的教学思想、经验智慧和研究成果。它在切磋教学理念、总结教学经验,展示教学艺术,为新教师和同行教师提供示范性课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阗此,公开课教学一直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校教学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公开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把这列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研究的重要的常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日常课完全不同的另类场景。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日常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外人的介入,有时这种课是专为这些外人而上的。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公开课公开课泛指开放课堂,同事、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进入课堂听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示范型公开课、研究型公开课、竞赛型公开课。公开课的意义公开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公开课是最好形式的课例研究,正像病例研究是名医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课例研究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载体。首先,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说课、听课、评课这三种课例研究的基本活动方式,它比常态课的备课、上课、反思多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要素和活动,因此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提供…  相似文献   

15.
所谓家常课,是与公开课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指在常态下,我们每天按课程表进行的日常课堂。请别小看了这家常课的意义,它是课堂教学原生态的一种自然存在,而原生的东西,往往会有天然合理的健康基因。它没有了像公开课那样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教师,总免不了要上公开课,公开课应当怎样上呢?本人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公开课应当是有准备的课。 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从授课者的角度看,是展示个人教学素质的舞台:从听课者的角度看,是观摩学习他人经验的看台;从组织者的角度看,是推行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特别是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它对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不难发现很多公开课似乎中看不中用,甚至出现“课上热闹课后补”的怪现象。冷静分析自己所经历的众多公开课,我认为目前的公开课存在以下三大误区。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数学活动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经历"转化成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深入课标学习和多次教学实践之后,笔者结合所教的《可能性大小》公开课,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主要特征和落实方法两个方面,分享在磨课过程中对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9.
举办研究、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的公开课,是开展教研活动、抓专题研究、推广教改经验的重要形式。教研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为了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扩大研究影响,提高教研效果,举办公开课要尽量扩大参与者的范围。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适当增加作课的人数为了让某位教师集中精力,更好地体现他(她)某一方面的教学特色,也为了使更多的教师经受锻炼,有登台作课的机会,因此在确定作课人时,尽可能地扩大作课的人数。例如,一次活动要作两节课或一课书,可以安排2—3人来上,最好不让一位教师连作两节课或一课书。在教学内容、执教者等条件允  相似文献   

20.
一、追求“四个转变”,接轨常态化高效课堂
  “课堂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化”是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让公开课返璞归真,把课上得简单真实,从现有的资源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这才是公开课教学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