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提出诉讼请求,需要提供相关的事实材料,证明自己的请求成立,被告反驳诉讼请求,也需要提供相关事实材料,法院对争议事实需要了解、分析,都需要根据证据做判断。实践中证据的合法性认定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试就民事诉讼中证据的合法性作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在诉讼过程中能够用来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明材料。证据材料以提供原件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一般基本原则,在证据材料为复制件的情况下,只有在其他证据的旁证相互印证时,才能够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予以采用。  相似文献   

3.
论事实推定与间接证据证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事实推定与间接证据证明之间的关系,认为事实推定只不过是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间接证据通过运用推理这种思维工具,将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联系起来,使间接证据能够起到证明案件事实某一环节的作用,即事实推定是法官在认证过程中的一种推理活动,事实推定就是一种间接证据证明;并进而说明事实推定不是一种降低了证明标准的间接证据证明,而且并非所有的间接证据证明都是事实推定。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是否选择转基因食品是一个个人决策的问题,参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议是公民参与社会决策的重要表现;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议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首先需要公民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来进行初步的判断,然后寻找科学事实和科学证据进行证明,用理性的分析和论证来替代盲目的争议。目前已有的事实和呈现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公民应该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转基因作物种植和监管的法制上来,共同推动转基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夏永全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3):79-83,101
证据的定义问题在诉讼法学中一直都是充满争议的,现有的各种观点虽然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缺陷也很明显。本文关注于民事诉讼领域中的证据问题,并试图论证民事诉讼证据就是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提交给法院的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法院依职权调查所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事实主张负担举证责任已成为一项基本诉讼原则。有争议的法律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一旦确定由一方当事人负担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证据必须达到何种程度,事实的真伪不明的状态才算被打破?提供证据的负担才能够解除?败诉的危险才不至于从可能转化为现实?这些都取决于对证明标准的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7.
多次、反复、随意发回重审问题一直是中国司法审判中存在的问题,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增加了需要发回重审的刑事案件的数量,包括:二审法院对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不予理睬应当发回重审;二审法院对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不置可否,而实际上会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重审;一审法院没有支持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而二审法院认为应当排除的,取证行为严重侵害被追诉人宪法权利的情况下,应发回重审;一审法院支持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而二审法院认为不应当排除的,一审法院没有对证据进行质证的情况下,案件应发回重审。对此,检察机关应当建立检察机关内部、外部的联动沟通机制,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公安机关侦查程序合法性的监督以及法院可能滥用发回重审裁量权的监督。  相似文献   

8.
证据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强调的是反映和过程。初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重视初中生史料证据意识的培养和史料证据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品格证据关乎个人的道德,也反映社会(司法系统)对个人性格特征稳定的认可度。原则上一个人的品格证据不具有可采性,但如果对案件中的某个实质性争议有证明力,其就具有关联性。而其证明力的大小依赖于一个时期的证据生成机制发达程度。某些情况下也仅是作为加强或削弱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倾向、当事人陈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等证据证明力的证据使用,而不能直接作为认定某一案件事实或者定罪量刑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超过有效期房产估价报告的证据资格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发生争议,影响了司法审查对拆迁行政裁决合法性的判断。从房地产估价报告有效期的性质、估价时点的确定以及行政裁决的司法性这三个角度出发,超过有效期房产估价报告在证明拆迁安置补偿活动合法并进而证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行政裁决的合法性中具有证据资格,应予以采信.  相似文献   

11.
在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实务中,检察机关常常对案件事实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过程收集到的能够证明法院对案件事实做出错误认定的证据提出抗诉。然而,检察机关依据其调查的新证据提出抗诉是否会使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处于失衡的地位,使申请抗诉的一方借助检察机关的公权力来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这是颇具争议的问题。那么,检察机关在抗诉监督的过程中能否对已被法院认定的案件事实重新调查取证?能否依据调取的新证据提出抗诉?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
一、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之法理基础“谁主张,谁证明”这是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那么什么是举证责任倒置呢?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某些案件中,原告不必举证,只需表明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不需要对于自己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则必须对于自己提出的反驳所依据的事实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如果被告提不出证据或证据不能证明反驳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就要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1]需要倒置的事实,往往属于原告举证困难而被告比较容易举证的,比如证据距离原告较远、倒置的事实处于被告控制之下等。举证责任倒置是将某些事实的举证…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5,(4):96-103
在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证据合法性问题往往被真实性问题所遮蔽和替代。这不符合定罪量刑的证据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共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目的界定不清晰以及对"合法性"的界定不明确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要实现我国刑事司法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应该赋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单一目的,通过提高侦查人员的侦查能力降低口供的证明作用或者线索作用,将证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统一在证据证明的标准内。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证据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强调的是反映和过程。  相似文献   

15.
是否已经签订了劳动合同。如果只是口头上说有试用期,实际上没有签署动合同,则试用期不成立。没有试用期这个前提,用人单位就不能引用在试用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款解雇员工。没有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是事实动关系,只能按事实劳动关系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需提前一个月面通知员工。用人单位是否有证据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如果没有证据或证据不分,用人单位不能以此为理由辞退员工。所谓证据的充分性,实践中主要看两面:一是用人单位对某一岗位的工作职能及要求有没有作出描述;二是用人单对员工在试用期内的表现有没有客观…  相似文献   

16.
司法实践中很多法律事实需要录音证据来证明,而这些录音证据往往是通过"偷录"的方式取得的,对于此种证据的效力,相关法律法规对此问题的规定也大相径庭,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再现法律事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一个真实案例入手,归纳出实务中录音证据效力被采纳的通用标准。  相似文献   

17.
诉讼证据是事实,但事实不同于物、人、事情,事实在事实界、以命题的形式存在,人、物、事情在现实界,是自在之物;诉讼证据是原发事实与案件事实的中介;诉讼证据作为事实总是与论证分不开;诉讼证据的论证又受合法性规范。  相似文献   

18.
当代学者对解释性的探讨热情高涨,其中涉及“解释性是否证据相关”的争论。“幕隔论证”表明,解释性不是证据相关的,但该论证本身的合理性也面临争议。通过区分解释性的反事实解读与力解读,并且区分一阶证据相关与高阶证据相关,我们发现,解释性是有条件地证据相关的,即在解释性的力解读和一阶证据相关条件下,解释性不是证据相关的,但在解释性的力解读与高阶证据相关条件下,解释性是证据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自由心证指导着事实裁判者对证据的取舍及对其证明力大小的判断,是事实认定的前提;排除合理怀疑作为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被认为是非涉案人在参审过程中对案件事实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传统的证据排除规则能够将不具备相关性与可采性的证据予以排除,但是在最后陪审团评议过程中,陪审员可以根据个人阅历、经验理性对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证据材料的证明力进行"自由"评价,合理怀疑规则也就成为了证据的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公立高校纷纷成立董事会机构,董事会的实践及功能的发挥引发构建董事会治理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争议。治理合理性与合法性彼此互补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和分析中国公立高校董事会的实践与争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结合的高校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