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基础,不少课文后面安排了“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的练习题。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2课《“你们想错了”》课后第二题: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带点的词语。 “‘哼!不要做出这种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方志敏淡淡地说。” 类似这样的句子,其意思本身就较明白,怎么还要求理解它的意思呢?究竟怎样理解?怎样表达? 一、让学生明确句义和含义的异同。句子的意思,就是指句子表面的意思,如同词语的本义;句子的含义,就是指蕴含在句子里面,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没有说出来的感情,如同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如“方志敏淡淡地说”的表面意思是:方志敏很自然、很平淡地和敌人讲道理。  相似文献   

2.
在中高段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成为了难题。学生往往只能够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在平面上滑行,却不能进一步明白句子深一层的含义,更不用说受到优秀文章的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3.
词句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里,词句教学的目标分两层:第一,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品味词句就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需要做到理解与品味结合,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几种比较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李建生 《云南教育》2007,(9S):20-21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读写例话”的教学内容,它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所谓句子含着的意思,就是指文本中的某些句子隐含着言尽意不尽或者弦外之音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碰到语文课文后面这样一些题目:“读下面句子,体会它们的含义”“说说下面的句子的意思”。对这“含义”或“意思”,粗粗一想,似乎不难,无非要求说出句段所包含的意思,但细细想来,便会发现这“含义”“意思”的概念比较笼统,而出现的具体句段却各种各类,体会时所要求思考的角度又并不统一。学生往往看到此类题目后,无从入手,不知道如何去想、去体会、去理解。我把语文课文第十二册、十一册中的这类例句集中分类归纳后,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理解方法(或称理解的一般角度),介绍如下: 一、把句段与前后文联系起来、与全文内容联系起来考虑、体会,做到“句不离章”,避免孤立地、割裂地对句子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训练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课文后面一般都安排了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或“含义”的练习题。那么,理解词句的“意思”与理解词句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意思”与“含义”都是指词句的“意义”。但“意思”是指对词句一般意义的理解,或基本意义的理解,字面上的理解。“含义”则是包藏在词句里别的意义,即词  相似文献   

7.
部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说说句子含义的练习很多,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准确、生动的语言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进行这些句子的教学?我认为理解编者意图,摸清规律是关键。本册教材句子含义练习虽多,但总结起来可分三种类型:①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意思,注意带点的词语:②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相似文献   

8.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同学们,上面这两副对联,你们明白它们的意思吗?可能有些同学一读就能肯定地说“明白了”,也可能有些同学越读越糊涂,搞不清对联到底是何含义。其实这些“糊涂”的同学才是最聪明的,因为这两副对联都是“歧义句”。所谓歧义句就是会产生两种不同意思的句子,换句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的课文事后都安排了说说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含义或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类的练习。这类练习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呢?总的来说,决不能脱离文章孤立地就句说句,应指导学生把句子放在文章当中,想想这个句子是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出现的,理解词、句的表面含义,然后联系上下文及中心思想、去分析、去体会。 具体地说,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五种。 一、上下相联法 这是与上下文相联系,进而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一些难以理解的句…  相似文献   

10.
[招数指津]所谓“看段析句”,是指通过分析段落意思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用。句子,是能独立表达较为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文章由一个个段落构成,而段落则由句子连缀而成,一般句意明确的句子不难理解;但有的句子含义深刻而又含蓄,甚至有“弦外之音”,需要深入地分析才能弄清其深层含义和作用,这是文段、文章阅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否则必然影响对文段和文章总体意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文章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挖掘句与句的联系,品词悟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春蚕》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加括号词的含义,然后把括号里的词语去掉,比较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这样抓住关键词语与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由表面理解到深入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悟出“词变句意变”的词句关系,可以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中的句子复习 ,应以理解句子和运用句式为复习的重点 ,而理解句子又是学生复习的难点。教材中的“思考、练习”曾反复出现过要求学生 :1 读句子 ,注意带点的词 ,理解句义 ;2 联系上下文 ,说句子的含义 ;3 读句子 ,注意带点的词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形式既有理解要求的不同 ,也有理解层面的不同 ,更有理解方法的不同。指导复习时 ,可以紧扣这些形式 ,选择课内外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 ,运用“回顾形式 ,练中得法———运用方法 ,引出步骤———活用方法 ,强化能力———畅谈收获 ,总结提高”这一复习模式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一、把词句训练同培养观察,发展语言、思维结合起来 “看图学词学句”中每课的图画都与词句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借助图画帮助学习词句,又在词句训练中培养观察,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有的课文,图和文,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比较含蓄,这就更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弄清联系,发展思维。如《热爱中国共产党》图上画的窗户,太阳,蓝天上飞翔的小鸟,窗外的花朵,窗内的书桌、书本、笔、像片等,这些事物有什么关系呢?这要同学习词句结合起来才能了解,同时学习词句也得同观察图画结合起来,启发思维,激发想象,才能理解句子中分句间的关系。教学第一句话时,读后让学生思考: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两个意思,是哪两个意思?花儿为什么喜欢太阳?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结合看图,体会花儿和太阳的关系。第三句是教学  相似文献   

14.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怎样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呢?一、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理解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概括性。一些词语的意义往往在课文中已表达出来了。因此,理解这些词语,可以用书中的语言文字去理解。如《说勤奋》一文中,有一段描写生物学家童第周刻苦学习的文字:“第…  相似文献   

15.
《书的故事》(省编11册)中同一个“就”字,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它的含义也不同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区别“就”字的不同含义的。现将课堂教学实况摘要如下:师,“鲁迅先生听了他们的话,就离开座位走过去”这一句中的“就”是什么意思?生:这个“就”是“马上”“立即”的意思。师:对!课文中还有三句含有“就”字的句子,看看这三句中的“就”字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这三句话是:第一句:卖票工人接过书,只见封面上题着“铁流”两个字,版式跟《毁灭》一模一样,就是厚一点儿第二句:“你就付一块钱,把两本书拿去吧。”第三句:“……他惊叫起来,‘哦,你就  相似文献   

16.
学期将完,要把所学知识复习巩固、综合运用,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是很重要的。现仅就本册的词(字)句复习谈几点建议。 一、在语言环境中复习词(字)句 1.结合句子训练复习字词 二册教材本身就注重把词句训练结合进行,几乎每篇(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都安排词句训练,如:(1)填空。(句中填生词或量词或反义词);(2)抄写句子;(3)听写句子;(4)看拼音写句子;(5)说说句中带点词的意思(理解词义);(6)选词填空或把句  相似文献   

17.
在《六个“墨水瓶”》的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其感情内涵。如抓住“墨水瓶”这一关键词,使学生明白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理解“墨水瓶”在特殊环境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重点句“在这样困难的环境里,列宁仍然坚持学习”中,“仍然”一词是理解的关键,尽管课文中没有说明列宁被捕前的情况,但由“仍然”一词就可以联想到:列宁平日就十分注意学习,被捕后尽管条件很恶劣,但他还是没有间断。 在“列宁想了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中,“巧妙”一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办法又巧妙在哪里呢?这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后面的三句话。第一句是说他怎样解决书写工具的(瓶、墨水、纸);第二句是“牛奶干了,什么也看不出来”,暗含着敌人没有发现秘密的原因;第三句是“书  相似文献   

18.
“体会文章里含着的意思”是小语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了巩固这一训练重点,在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习题2中列出了若干句子,要求学生理解其含义。现谈谈我的教学设想。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就必须针对各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礼平 《辅导员》2009,(18):15-15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的意思互相补足。由于这种修辞手法在理解上具有隐蔽性,特别是一些互文现象往往被语句表面的意思所掩盖,极易造成穿凿附会、望文生义的现象。如何辨别句子中有没有用到互文呢?在有疑问时,不妨先直译句子,如果觉得只从一句话去理解而显得窒碍难通或文义不周备时,可改从上下文或相对的两句话来考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把彼此结合起来,参互见义,从而获得了圆满的解决的话,该句子则用了互文。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照字面直译为“谈笑有渊博的学者,往来无浅薄的人”。但是,如果“鸿儒”没有和作者“往来”,又如何“谈笑”呢?可见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确定后,可以调整语序,把句子说成“谈笑、往来有鸿儒而无白丁”。这样理解和翻译就不会出错了。  相似文献   

20.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第二题要求:“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课文是抓住哪些特点来描写各种鱼的。能概括这段话主要意思的句子是哪一句?”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处理这一问题时感到有以下两下疑点。一是第一问中的“特点”不好确定;二是《教师用书》上说第四自然的第一句话为总写(总述句),总述句是否就是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