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目标是一个系统,包括总体目标以及由总体目标决定的具体目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总体目标集中体现在党、国家、民族和人民四个维度,即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基础性目标和要求是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到"三热爱"和"一个投身",最高要求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忠于党、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深刻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中华民族未来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包含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梦,也包含着各行各业的科学发展梦。强国方能富民,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梦",无疑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中国梦"逐渐上升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共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明确了"中国梦"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大学生的梦。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要抓住机遇,树立理想,钻研理论,勇于实践,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既包含了国家富强的梦,同时也包含了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内涵丰富。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正确处理"中国梦"和"个人梦"的需要。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依托党团组织,成立"中国梦"学习培训班;组织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理论准备和理论指导。从总体上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融为一体,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7.
"学有所教"是十七大报告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的高度,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目标和新理想。"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江苏基于教育发展的实际,以教育现代化来引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满足江苏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多方面需求的教育发展战略。围绕江苏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与理想,提供有效的科研服务,是江苏教育科研的努力方向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贯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着中国人民的追求,内容非常丰富。中国梦蕴含着三个价值维度,即价值基石、价值诉求和价值目标。它们具体表现为公平正义、人民团结、实现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发挥三者相互促进效应,对于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梳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人学价值,把握马克思人学观的真谛,从人民、中心、发展三个关键词展开对人民意识、中心意识、发展意识的深入探讨;从人学价值出发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方法论意义,才能在鲜明的人民性、发展的价值性、中心的至上性中,校准人民需求,把准社会主义方向,瞄准中国现代化发展新路径,凸显发展之价值关怀的人民方向和现实主体,确立符合历史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人民观与发展观,才能在新历史阶段上开创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幸福观是“人的主体论”视域下的人民幸福观,是“人的本质论”视域下的实践幸福观,是“人的发展论”视域下的整体幸福观。其生成发展具有对中国传统幸福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幸福观继承创新的历史逻辑,对马克思斗争幸福观和唯物史观汲取借鉴的理论逻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积极呼应的现实逻辑等多重维度,旨在为实现中国人民现实幸福提供行动指南,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