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该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康熙的诗词,清代以后再未重印过,国内外亦无校注本出版。该书校注者披阅研究了国内的三种主要版本及大量相关资料,以《御制文集》为底本,校以另两种版本,对其全部诗词作了系统地校勘,并加新式标点。每首诗词之后,皆加注释,考证时地,解说诗旨,诠解词义,究明出处,录其异遗,给以编年。又选录了康熙文论14篇,以见其文学主张;且编有《康熙诗词年谱》,以见其写作背景和生平行迹。该书有钱仲联先生所作的《序》。钱先生认为,该书“为前人未创之局”,“古未曾有也”,“魄力令人钦佩”。余从事…  相似文献   

2.
康熙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举凡文治武功,守成创业,胜利的喜悦,疾病的困扰,悼亡的哀思,建储的苦恼,金戈铁马,流风回雪,在其1147首诗词中,无不有所反映。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民本、“德”治思想,反映了他进步的民族政策和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康熙又是“北方许派”的一名特殊诗人,其诗词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内在风骨。丰功伟业而有错误缺失,浑朴冲淡而稍逊文丽,康熙风貌,展现无遗。  相似文献   

3.
学习毛泽东同志诗词的好向导──毛代胜教授著《毛泽东诗词导论》评价张国光(湖北大学中文系,430062)春风和煦,旭日临窗;在我拜读毛代胜教授近著《毛泽东诗词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此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已列入由王国钦先生主编,霍松林、林从龙先...  相似文献   

4.
康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诗人,他的1000余首诗词,题材广泛,真实记载了他一生的经历.而其中尤为突出的则是他以农业、农民、农村为题材的200来首农事诗.通过这些农事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康熙心中和谐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5.
该书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吴开有著,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部分《毛泽东诗词美学论》15万字,从历史和美学的视角剖析毛泽东诗词,他各方搜求的毛泽东诗词都有论及,对毛泽东诗词的美学意蕴作了探究;第二部分《鲁迅作品美学分析及其他》21万2千字,包括了对鲁迅作品、古代诗词联文、现当代诗歌、现代散文、戏剧、电影、电视、散文、小品等方面的论文探究。共36万2千字。尚有部分余书,需购者可与作者联系。  相似文献   

6.
春风和煦,旭日临窗,在我拜读毛代胜教授近著《毛泽东诗词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此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已列入由王国钦先生主编,霍松林、林从龙先生为名誉主编的《新纪元中华诗词艺术书库》本第二辑)的进程中,深为著者识见之超拔,阐释之精切、议论之警辟与行文之雅洁所吸引;而此书《后记》中的如下一段话:我第一次读到毛泽东诗词,是1958年,……一接触就深深爱上了它,犹如进入一座艺术殿堂,被它蕴含的博大思想和精湛艺术所陶醉!”更引起了我的共鸣。按毛泽东同志的“旧体”(当时的用语)诗词18首,是1957年元月首刊于…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2,(11):66-66,71
吴小如著《古典诗词札丛》定价:30.00元本书精选了历代著名诗词百余篇进行艺术鉴赏和导读,分为古代诗歌札记、词曲札记、学诗小札三部分。由于作者吴小如教授学殖渊深又集50年教学之感受,所以所撰写的鉴赏文字旁征博引、铺采扌离文,给读者带来愉悦的文学享受。吴小如著《古文精读举隅》定价:30.00元作者吴小如先生是北大著名教授、中国文学史研究专家。其赏析文字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铺采扌离藻自成一家之言。本书遴选了自先秦迄明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名篇50余篇进行鞭辟入里的讲析。刘志琴著《思想者不老》———学人随笔…  相似文献   

8.
著名山左诗人谢重辉“性傲岸不与俗伍”,生活于康熙盛世却以隐居乡村终老。作为清初诗坛影响一时的“金台十子”诗人之一,他没有与“名园百卉争妍竞媚于春风骀荡中”,而是以声杂徵羽的变雅之音,直指盛世帷幕下的黑暗,揭露了康熙盛世的真实面目。成为盛世疏离心情的真实表白,是清初诗坛风格卓异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吴小如著《古典诗词札丛》定价:30.00元本书精选了历代著名诗词百余篇进行艺术鉴赏和导读,分为古代诗歌札记、词曲札记、学诗小札三部分。由于作者吴小如教授学殖渊深又集50年教学之感受,所以所撰写的鉴赏文字旁征博引、铺采扌离文,给读者带来愉悦的文学享受。吴小如著《古文精读举隅》定价:30.00元作者吴小如先生是北大著名教授、中国文学史研究专家。其赏析文字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铺采扌离藻自成一家之言。本书遴选了自先秦迄明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名篇50余篇进行鞭辟入里的讲析。刘志琴著《思想者不老》———学人随笔…  相似文献   

10.
明朝末叶,陆王学术盛极而衰,入清之后,王学“空谈误国”成为一时学者舆论的主流。尽管如此,陆王学术并没有成为绝学,依然按照其内在逻辑向前发展。康熙年间,王学大儒孙奇逢著《理学宗传》,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为王学争正统的目的显然已获实现。而由于黄宗羲《宋元学案》的未及完成,于是为陆学争正统的任务便历史地留给了陆王后学——李绂。  相似文献   

11.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5.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6.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7.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