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处女作《收藏家》到抗鼎之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福尔斯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塑造变化真实地反映了福尔斯女性观的变化。从米兰达面对有形的地下室禁锢到萨拉面临无形的社会道德禁锢,米兰达是一位被男性虐待的受虐者而萨拉成为救赎男性的智慧女人,从米兰达香消玉殒到萨拉最终得到自由,福尔斯对女性自由和女性解放的理解变得更为彻底和深刻。福尔斯也深化了读者对女性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被作者视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对其悲惨的命运和不公的遭遇而为之鸣不平。本文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苔丝性格特征中为追求自由,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制度的一面,并揭示了在维多利亚时代苔丝悲剧命运的必然根源。  相似文献   

3.
付高  邹菊云 《教师》2013,(9):122-124
《纹身》是日本唯美派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处女作,1910年11月发表于第二次《新思潮》。迄今无论日本还是我国,对《纹身》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一般认为其女主人公是"妖妇""恶妇"的化身,而且先行研究多侧重对作品的解读。本文通过重新解读《纹身》,联系谷崎的个人经历,并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的传统女性观,揭示了作品体现的"反俗"女性观:女美则强;女强男弱,并反映出作者对女性的期待:女性应克服一切(包括人类的本能),勇于追求美,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4.
《接骨师之女》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华裔移民的母女关系。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试图探究主人公露丝的成长历程,露丝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如何在经历了最初成长的困惑到启蒙再到顿悟后,由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表明露丝的成长是一个由困惑到启蒙再到顿悟的过程,是在充满着冲突、困难和困惑下发现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次探险。  相似文献   

5.
秦晨 《华章》2013,(15)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擅长对复杂情感的描写以及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物的刻画。奥斯汀式理想主义爱情观和婚姻观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她对女性地位、教育、婚姻和权力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在其他男性角色的陪衬下,展现出独立坚强却同样也有性格弱点的女性形象。《爱玛》与《劝导》是奥斯汀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爱玛》和《劝导》,着重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女性主义主题、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女主人公的反抗意识、以及这两部作品中奥斯汀式理想主义婚姻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阅读女性弹词小说中关于女主人公最终归宿及宣扬女性传统美德的文字,可以发现女性作者们是在男性的凝视之下进行写作的。在长期的男性凝视下,女性不仅会认同男性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出符合男性凝视的女性形象。作品《笔生花》通过文本中展示的作者邱心如所受的封建教育、她对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细微描写和对作品人物的塑造等,使人感受到浓重的封建道德意识,她的写作无疑也是在男性视野的凝视之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我带你去那儿》中,欧茨籍以意识流的创作手法,用细腻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女主人公在一个狭隘自闭的空间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作品充溢着欧茨浓郁的女性体悟和悲悯的伦理关怀.女性个体在特定历史语境下遭遇的道德迷茫和伦理困惑,苦苦探寻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直至实现最终的心灵救赎,体现了欧茨对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三方面的伦理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一个关于沉沦与救赎的悲剧故事,白茶花般的女主人公在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矛盾冲突中屈服,最终在惨遭鄙弃中孤独死亡。本文试图应用伦理道德批评方法从社会、主人公、作者三方面的道德上来分析小仲马《茶花女》笔下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无论是个体道德的追求与社会虚伪道德体系的冲突,还是作家个人道德倾向与社会道德的冲突,都是使女主人公的悲剧充满震撼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象征和隐喻表现出了女性在男性霸权下地位的从属和话语的剥夺。女主人公试图通过对小猫的挽救完成对自我的救赎,然而,女性言说的声音还是不能冲出强大的男权制的藩篱,随着救猫的失败,女主人公心中刚刚燃起的女性意识之火渐渐熄灭。  相似文献   

10.
基于犹太卡巴拉教,本雅明提出弥赛亚主义,其核心概念就是个人救赎。本文借用了本雅明的弥赛亚时间和弥赛亚救赎,对《他们眼望上苍》进行解构式重读,将珍妮回归小镇的行为、她在回忆中的讲述分别视为积极救赎的结果和过程,通过三次婚姻中的三次回视,再现女主人公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到自我实现的个人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11.
萨拉是英国小说家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女主人公。在这部小说中,莎拉是一个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精神相悖,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她蔑视权威,视传统道德为粪土,颠覆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否定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行为准则。自由始终是萨拉的生命主题。为了自由,她背负骂名,放弃爱情和婚姻。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萨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觉醒——反叛——自立。  相似文献   

12.
萨拉是英国小说家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女主人公。在这部小说中,莎拉是一个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精神相悖,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她蔑视权威,视传统道德为粪土,颠覆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否定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行为准则。自由始终是萨拉的生命主题。为了自由,她背负骂名,放弃爱情和婚姻。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萨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觉醒——反叛——自立。  相似文献   

13.
汤亭亭创作的《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女性所面临的种族与性别两方面的双重边缘困境,反映了主人公建立自己身份的艰难过程。加拿大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在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时,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女勇士》的文化移植、多重叙事等手段以及作品所呈现出的虚实结合的风格,符合典型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特点。也正是运用这样的方式对原有中心进行质疑,作者最终构建起自己独特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泰坦尼克号》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名字,也像电影《泰坦尼克号》女主角一样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露丝"。她是美国人,今年24岁。故事的男主人翁,名叫蔡苏宁,是浙江衢州小伙子,今年25岁,三年前,做外教的美国姑娘"露丝"爱上了一位在出租屋内安身的衢州小伙。不久,男友患上了尿毒症。露丝不离不弃,一直守护着他。于是,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5.
《小妖集市》是维多利亚时期拉斐尔前派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杰作,具有语言流畅、韵律优美、结构精巧及情节曲折等艺术特征,同时兼具唯美、颓废、死亡、救赎等思想特征。堕落与救赎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问题的关键词。在梳理其现代性生成语境基础之上,尝试解读其诗学主题:诱惑、堕落与救赎意识,考察诗人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问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赏析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太阳》,人们可以发现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在其文本中的体现及其精髓。小说女主人公朱丽叶远离文明,逃到大自然中,在自然的救赎下重新获得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达到一种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这正是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的精髓所在。将女性与自然这个两个"他者"联系在一起,并企图通过对"他者"的解构来寻求人类文明的出路,在这一点上,劳伦斯与生态女性主义者的某些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解析了《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淑性格的多种冲突。通过对淑内心矛盾的分析,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传统制度对人性的桎梏,揭示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道德是如何扼杀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的。淑作为维多利亚新时代女性,富有反叛思想,并将此思想诉诸行动,然而其潜意识的对社会陈规陋习的顺从最终导致了其反叛的失败。淑在反叛与顺从间的游走说明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追求精神解放的个体即使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仍无法避免遭受失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陈燕华 《甘肃教育》2011,(16):60-61
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以男性笔名在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上发表作品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批判现实主义女性作家,其影响和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作为乔治·艾略特的半自传体小说,既是她最为出色的早期作品,也是她道德发展、心理研究探析初始阶段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小说《追风筝的人》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史为主题。以该小说某一冲突性话语片段为例,从话轮分布、话轮长度、次选回应和话题控制等方面入手,分析文本中的面子威胁行为,从而可以揭示话轮转换视角下人物权势关系的变化,解读阿米尔在外力推动下的心灵救赎和个人成长。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和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两人的处女作《大地》和《最蓝的眼睛》中都描述了女性的命运与土地息息相关,对土地的依恋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与自然在孕育生命的特征上是具有相似性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黑人对白人的压迫,就像人类对自然的压迫。这种共通性从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部作品通过描述女主人公阿兰和克劳迪娅的女性意识,刻画了自然生态意象"土地"。赛珍珠和莫里森共有的"土地情结"深刻反映出两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