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子云 《职业圈》2012,(25):24-25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2.
叶建华 《职业圈》2012,(4):22-23
盂母,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而著称。孟子的父亲名叫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发展事业,光耀门庭,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在孟子三岁时客死他乡。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纺纱织布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相似文献   

3.
虞舜是孟子非常推崇的一位上古圣王。孟子将虞舜塑造为一位躬行孝道的"百世之师"。《孟子》中的虞舜行孝的故事根源于《尚书》的《尧典》、《舜典》等篇章,但并非完全忠实于历史文献,而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文学演绎。在虞舜形象文学化的过程中,孟子提出了自己的道德伦理主张,并成功地塑造出舜和其弟象这两位经典的正反面角色。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孟子借用历史经典事件和人物作为原型,使得故事内涵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并且在其中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历来,人们对孟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和性善论方面,同时看到了孟子思想与当时所处年代的乖离。本文将从与时俱进的观点出发,对孟子思想中的迂阔性进行深入分析,依唯物主义之历史观正确认识孟子的伟大历史贡献,同时指出孟子思想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5.
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宋代以前的社会和文化地位与先秦诸子无异,处于不著不察状态.唐中期孟子开始受到思想和社会的尊崇,宋代完成了《孟子》由"子"升"经"、孟子本人入孔庙配享成"圣"的全面升格.与此同时,形成了与"尊孟"并行的"非孟"思潮.孟子升降沉浮,与唐宋时期儒学更新的文化运动和孟子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是否合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杨泽波理想人格虽然是现代哲学概念,但其思想主旨孟子已多有涉及。认真研究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不仅可以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虽然近来有关的研究时有所见,但其中很多问...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本文对孟子仁政学说指导下的管理思想进行了陈述和剖析,旨在探讨孟子仁政思想的“以仁政行王道”为目的的管理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张文辉 《职业圈》2011,(2):76-78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本文对孟子仁政学说指导下的管理思想进行了陈述和剖析,旨在探讨孟子仁政思想的“以仁政行王道”为目的的管理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蜀石经《孟子》刊刻者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未能达成共识。根据有关资料证明,刊刻蜀石经《孟子》实始自席贡,成于彭?,而宣和末年席益入官成都,见石经刻成,乃刻石为之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所征引的那句"伪蜀时刻六经于石而独无《孟子》,经为未备",正是出于席益的这篇记文之中。  相似文献   

10.
孟子在《尽心下》通过性命对举,突出了君子所确认的性,它代表的是一种价值选择、道德实践。但对于君子所不确认的性,即自然本性,孟子却将其归之于命,这就从本体论的层面上表现出贬抑人的感性需求的倾向,使得"性""命"呈现出内在的紧张。尽管孟子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并未否定命限的存在,但他更为强调的是"命"中显"性"。"性"所代表的不仅是孟子性命对扬下最终的价值取向,还是人突破命限以回归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的道德力量。孟子认为,人本于内在的性分不容已不断地修身,就会逐渐体认到自身所担当的道义其实也是对于超越的天命的仰承。在这双重理据的支撑下,人自强不息地进行道德践履,在圣神的境界中就可以转化命限的意义,这透显出孟子性命思想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被称为"亚圣". 孟子其人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 "孟母三迁" "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增广贤文>中有"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之文.当今有些学者提出将孟母生日(四月初二)作为中国的母亲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两方面证明孟子的"浩然之气"取自道家一、孟子以前儒家无此传统;二、"气"的修炼见于<老子>的"抟气致柔",是道家的固有之术.同时,本文还有这样的判断练气的古宗教之术,尚不是老子的发明,它应当始于渊源更为古老的神仙教.进而本文认为,孟子所以修习道家之术,乃是为着应对生命的困境,克服意义的焦虑.因学派之间的壁垒及"气"之一术与儒家学术整体上的不合,因而练气之术并没有真正融入儒家的传统,只是孟子的一段"绝学".  相似文献   

13.
孟子以后,儒家的思想学说逐渐衰微,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四书"的解读开创了新的诠释系统,构建了庞大精密的儒学思想体系。其中,《孟子集注》加入了许多创新理学思想,是朱熹对儒家思想研究的最大成果之一,也堪称宋代儒学思想研究的最高水平。朱熹通过对《孟子》的解说,构建了"天理气"大观、"心性情"小观及"知行"的认识论,在加强儒学思想理学化、人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均有自己独特的致虚守静学说。儒家中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提倡“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大学》要求正心,诚意,知止,定静,安虑得。《中庸》认...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的理论,对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学者们既有热情赞同的,也有激烈批判的。本文认为,孟子的这番言论,强调社会分工的合理性,是社会现状的真实描绘,揭示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普遍规律,并没有轻视体力劳动者。  相似文献   

16.
赵骏河致阎纯德尊敬的阎纯德先生:您好!我韩国孟子学会22人,从7月27日开始旅行神州,8月9日圆满结束,顺利回国。一切都是托先生施惠福德之故。7月30日在山东邹城举行的韩中国际孟子学术思想研讨会,先生未能参加,真觉得可惜。我们7月27日在济南见到了刘...  相似文献   

17.
历数中国的伟大母亲,孟母、岳母、海母,无一不是怪人。她们拥有一套怪异强悍的教育方法。孟子四岁丧父,母亲仉氏含辛茹苦把孟子养大。对于失去父亲的孟子来说,母亲就是他的天和地,是他的惟一依靠。反之,孟子也是母亲的精神支柱。除了"孟母三迁","孟母戒子"的故事也已成为教育典范。  相似文献   

18.
公元1126年,女真军队攻克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带领一班文武南渡长江,并于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再建政权,史称南宋。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对外,朝廷继续实行投降政策;对内,在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太学生运动的同时,又崇褒理学以控制人民思想。政见的分歧,导致了思想领域的复杂斗争:既有理学内部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论争,又有事功学派反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他们从不同的动机出发,程度不同地阐述了民本思想。 南宋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凝一生心血注释《四书》,在注释中反复引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指出“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9)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在注释《大学》“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时,朱熹说:“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砠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同上)。《大学章句》提出了“有天下者”必须“与民同欲”的思想。特别是在注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他明确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社稷虽重于君而轻于民也。”(同上,《孟子集注》卷14)基此,他提出统治者要努力争“得民心”。在注释《孟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时,他说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功利主义学派力图要像消灭害虫一样消灭知识分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孟子提出了他的知识分子理论.孟子从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观入手,从社会分工合理论、"劳心"劳动论、知识分子工作职业论和知识分子精神论等角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创立了知识分子论,为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的理论存在和社会存在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知人论世”的理论命题,最早是由孟子在一次谈话中随意提出的,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之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