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 “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的文章;中国青年报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两个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报》就大兴安岭火灾连续发表了两篇通讯:《红色的警告》(6月24日)与《黑色的咏叹》(6月27日)。《终于公开的“秘密”》是《黑色的咏叹》一文中的一段,本刊特转载于下: ——“你们到底掌握了什么秘密?”这是某县某部门对本报记者进行两天单独讯问时的问话。 5月30日,在灾区采访回来的记者,在招待所餐  相似文献   

3.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4.
山西繁峙县义兴寨金矿“6·22”特大爆炸事故的有关责任人受到刑事、政纪、党纪处分。这次事故,矿工死亡38人。矿主隐匿尸体,毁灭证据,当地政府知情却仅报死亡两人,逃避责任。经中国青年报记者锲而不舍地追踪报道,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最终有了现在的结果。在为我们的同行中国青  相似文献   

5.
陆小娅获奖的消息不胫而走,用她的话说,一时间“电话爆炸”。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同行、读者,都对她的成功给予了衷心的祝贺。还有许多人找上门来约稿,请她开专栏。她成了“名人”。 但陆小娅对这一切都淡然处之。“原以为能进提名就不错了!”她事后坦言。“材料交上去了,对我来说就拉倒了,就像当年报考中国青年报时一样。” 许多人曾关心小娅获奖后的心  相似文献   

6.
“还没起床啊?中午一起吃个饭吧?”迷糊中,我接了个电话.电话是一个警察朋友打来的. 我一骨碌爬了起来,“哎呀,睡眠不足!你知道我现在在哪里吗?幸好可爱的人民警察昨晚没有行动!”之后,我俩就在电话里哈哈大笑……这是8月1日早上9时许,我在广州市天河区某沐足城里和朋友对话.  相似文献   

7.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0,(10):86-86
《中国青年报》别具慧眼,将有关俄罗斯和中国恐怖惨案的两篇新闻报道摆在一起,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灾难,中国人特别坚强吗?”(《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1日)  相似文献   

8.
郭梅尼 《新闻实践》2002,(12):33-38
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这一句话,是我走了许多弯路碰了许多钉子才体会到的。我1953年6月份调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整个武汉市就我一个人,这么大一个地方到底写什么?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丁零零……” 10月31日,星期一。上班后我刚在桌边坐下来,办公室的电话就响起来。我的心咯噔一下悬到了半空,犹豫着慢慢拿起话筒。 “你们怎么搞的?昨天的一版标题有两个错字,太不负责了!” “请您读读文章。这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您贵姓?” “我是兵团机关的,姓刘。文章我一定读,看你们能‘尝试’出啥名堂。哼!” 我坐下来,长出了一口气。电话又响了,是一位姓丁的读者从工厂打来的,嗓门挺大,几乎是“破口大骂”了。他也是看到报纸就来气,文章没有读。我耐心地请他读了文章再打电话来。电话再响,我没有接,悄悄溜了出来。 中午进门,几位同事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有16个电话为星期日的头条叫好,其中刘、丁两位先生点名“要见见你”。  相似文献   

10.
一“叮铃……”不久前的一天,国家工商局派出的“7.22”事件调查组负责人张惠琦一把抓起电话,又是他——一个匿名男人低沉凶狠的嗓音: “‘人才报’的事情,你们不要插手过深,特别是涉及个人的问题,你们不要管。小心点,你们行走的路线,我们都很清楚。”张惠琦心里一沉,暗想:揭露他们堪创世界纪录的骗局,真得冒同等规模的风险吗? 去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以《一次新闻事业良心的拍卖——“6.11双胞怪胎”出世记及其启示》为题,揭露了中外新闻史上罕见的“一天双报”有偿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15日晚上,上海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一条令人瞩目的新闻:上海电视台公布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公布了监督电话,欢迎全市观众对他们进行监督。这条消息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称赞。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雷庆红看过电视的第二天,打电话给电视台台长,赞扬这件事抓得对,勉励他们抓好抓到底。一位部队离休干部在电话中说:“看了你们的职业道德规范,很受鼓舞,这是党风好转的一个具体事例,你们这样重要的部门带头做了件实事,值得庆贺。”还有位观众在电话  相似文献   

12.
5月13日,北京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一名外地男子在北京西站持刀劫持一名售货员,并持自制爆炸装置扬言要随时引爆。我在现场目击并拍摄了全过程。 当天上午8时,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北京西站发生一起劫持人质  相似文献   

13.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14.
我在读2000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发现问题不捂不盖一封信引发一汽10万人大讨论》的消息时,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怎么也没有从内文中找到“10万人大讨论”的字样。不用说“10万人”的具体数字,就连一汽有多少人也没有交代。那么标题中是根据什么标出“引发一汽10万人大讨论”的呢?1999年9月10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5.
画中有话     
"所有60岁以上的干部,都给我到(福岛核电站)现场去,死了也没关系,我也会和你们一起去。"去年地震期间,时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言论曝光。福岛第一核电站频发氢气爆炸时,菅直人说。  相似文献   

16.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17.
彭冰 《新闻三昧》2006,(11):28-31
2006年4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重头栏目“中青视线”刊登了精编稿件《100多名受助大学生毕业后杳无音信》,迅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青少年群体思想道德状况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这篇报道的线索,纯粹来源于一次意外“邂逅”。常规采访中的意外发现4月初,共青团吉林省委宣传部给中国青年报吉林记者站打来电话,称他们要成立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协会,邀请各媒体届时参加协会揭牌仪式。一个常规性消息而已,为挖掘亮点信息,我决定当日去进行深入采访。揭牌仪式那天,会场人很多,几乎找不到座位,采访了几位相关人士,仍感觉内容单薄。听说就座于主席台…  相似文献   

18.
演艺圈的热闹不好凑,我这个“冒牌记者”管不了那么多。摸准了通俗歌曲界将有大动作,想去逮条大新闻,出门却遇上了“虎”。去年6月下旬的某天,我还在《中国青年报》社见习,人民日报记者陈原给我来了电话,透露了7月初大陆通俗歌手将在“’92中国风大陆通俗歌曲香港演唱会”首次亮相。国内歌星赴港打天下,可是读者关注的问题。但陈原告诉我,出于某种顾虑,访问演出团拒绝了连他在内的几家报社记者的采访。他看我能不能把这条新闻搞到手,并约了我的稿。当时我啥也没想,  相似文献   

19.
许林 《新闻实践》2010,(3):9-11
金像奖涉假披露缘起 2009年12月31日16点多,我与老伴正在北京王府井给孙女买小金锁,手机响了,是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的电话,他约我有事面谈。见面后.直性子的延光单刀直人地问我:“认识桑玉柱吗?”我说:“不认识。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照片的。”“郎琦呢?”他又问。“郎琦我知道,他是《吉林画报》的老人儿,树挂拍得很好。可我没与他接触过。”紧接着,他就说:“桑玉柱获得的金像奖掺假了。”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1月26日晚8时许,我正在家里赶写一篇稿子,突然,接到《解放军报》驻济南战区记者站刘明学记者的电话,刘记者告诉我,烟台近海24日晚发生了一起沉船事故,他明天一早就要赶过来,让我去烟台随同他一起采访。放下电话,我一看表,已近晚上9时。急急忙忙给领导汇报情况后,便连夜驱车赶赴烟台。烟台,原来是勃海湾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在世纪之末,却接连发生了两起令人惨不忍睹的沉船事件。10月17日,山东烟大轮船轮渡有限公司“盛鲁”轮,因底部起火沉没海底,船上一人死亡一人失踪。当人们还没有从“盛鲁”轮沉没中的阴影中走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