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3年“非典”期间,白城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职责,冒着危险,深入到抗击“非典”一线采访。在采访驻白城321医院的防控情况时,记者了解到,六名医护人员已启程奔赴抗“非典”一线——北京小汤山。由于“非典”疫情的特殊性,使广播有了显示神通的用武之地,广播异地连线直播的优势,让远在他乡的亲人通过电波沟通,宽慰彼此挂念的心情,让家人焦虑的情绪得以释怀,让真情实感在电波中交融升  相似文献   

2.
冯东书的建议很好,他的《采访遇奇》也写得很有趣。这里我也提供几条“记者奇遇记”。第一批住进蒋介石卧室的记者国民党统治时期,哪个记者敢到蒋介石的卧室里去睡觉?谁也不敢。新华社记者李耐因,1949年随解放军打到浙江,却成为第一批住进奉化溪口蒋介石卧室里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正>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自觉走“在西部跋山涉水的路”,先后在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工作27年,从一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热血青年成长为著名记者,进而成为新闻战线优秀的领导干部、在国际新闻界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负责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记者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4.
依托新华社这个大平台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在过去十余年里,作为新华社记者,我有幸经历了几次国内财经领域的重大事件,并成为参与者和报道者之一,甚至是事件的主角.有人问我是如何当好调查记者,写出精品报道来的?我的回答是:“我的调查报道是在一线跑出来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策划出来的.我的使命和兴奋点始终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彰显个性,始终有一颗拳拳之心.”这是我进入新华社做记者时的初心.多年来,我一直这样提醒并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5.
5月12日,中直团工委、中直青联授予勇敢深入抗击“非典”最前沿采访,在报道中做出突出成绩的10名中直新闻单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中直青年五四奖章”。得知这一消息,我们立即约请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记者李士燕、新华社国内部“新华视点”采编室记者黄全权撰写文章,谈他们在一线采访的感受和体会。编发这组文章,我们激动不已。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他们无所畏惧,迎难而上,显示了党的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情怀,谱写了“记者也是真正的战士”的壮美诗篇。他们是党和人民所信赖的新闻队伍的骄傲,是全国80万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历史将永远铭记:2003年春季,在中国,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有这样一批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闻记者走向抗击“非典”报道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6.
我做了一辈子新华社记者,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海南岛南端的天涯海角,到“北极村”漠河,从帕米尔高原脚下的新疆乌恰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抚远,可以说,我是新华社记者里唯一到祖国东南西北边陲的记者。  相似文献   

7.
我清晰地记着这一天。2003年4月18日,已经是夜里10点半了,省卫生厅突然通知我要发布疫情消息:我省初现3例非典病人。于是我匆匆连夜从家中赶向报社。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投入到了我省这场抗击非典的新闻战役中。在这场已经持续了两个月的新闻之战中,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时时被一种责任的力量驱使着、激动着,我勇敢地走向抗击非典一线深入采访挖掘,用纸和笔激情满怀地忠实记录着河南人民抗击非典的历史瞬间。已记不起去了多少次医院、穿了多少次的防护衣,也记不起采访了多少的人和事、掉了多少次眼泪,经常是采访归来顾不上吃饭睡觉立即进入写…  相似文献   

8.
7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记协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150个单位被授予“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先进集体”称号,298人被授予“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称号《以上详细名单见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498部作品被评为“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篇目如下:  相似文献   

9.
“非典”期间,我曾先后三次来到辽阳首例“非典”患者王硕家采访,深刻体会到要想做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是记者把采访进行下去,获得鲜为人知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新闻的前提。 2003年4月28日,从北京打工回来的王硕被确诊为辽阳首例“非典”疑似病例。记者了解到,王硕从北京回来就直接到疾控中心检查身体,所以没  相似文献   

10.
2002年6月3日,我和温新年、喻菲组成的新华社赴阿富汗报道组,从北京起程飞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开始了为期三个多月的阿富汗采访报道,这是“9.11”之后新华社从周边地区和国内派往阿富汗的第七批记者。 中国记者在喀布尔的Home office 出于安全和工作的考虑,我们在喀布尔的“富人区”里租有一座两层小楼,月租金3000美元,这在喀布尔算是最“奢侈”的地方了。副总统兼国防部长法希姆和一些政府要员都是我们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记者吴锦才获得了“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他历来以业务进步神速而著称。1982年,尚不满20岁的吴锦才毕业分配到新华社。4年后,24岁的吴锦才就以一篇《水 水 水》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经过两次破格晋升,1993年吴锦才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高级记者。198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十佳青年”。1993年获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称号。记者:当年您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直接分…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记者丁伟报道: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7月23日在京隆重集会,表彰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宣传工作的先进集体、优秀记者和优秀新闻作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向受表彰者的代表颁奖。刘云山发表了讲话。人民日报教科文部等150个单位被授予“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新华社记者王思海等298名记者被授予“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的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的系列报道《非典日记——来自隔离病区的报道》等498部作品…  相似文献   

13.
13年前,我从一个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成为了一名电视人,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走上的是一条永远处于冲锋状态的路。初到电视台,我被分配在新闻中心报道部,成为一名《辽宁新闻》的记者。我从心底里感谢那两年的工作经历,它为一个年轻记者的成长打下了坚实  相似文献   

14.
王丽君 《中国广播》2008,(12):69-72
从7月25号我以青岛广播电视局唯一一位北京奥组委官方注册记者的身份进驻奥运会国际广播中心到奥运会闭幕,整整30天,我独自一人转战31个竞赛场馆,亲历并报道了近42场比赛,完成新闻连线86次,制作播出53条录音报道。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在与国内国际21600名注册记者、上千家国际著名媒体同台“竞技”中,我由一名时政节目主持人、记者迅速转型为一个体育记者,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月19日,我受命前往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菲律宾,成为新华社的一名驻外记者.夜里9时许,我从马尼拉国际机场走出来,迎面看到的是一排排情绪激动的人浪.第二天中午,菲律宾共和国的总统被赶下了台,新总统阿罗约在万众聚集的群众示威现场宣誓就职.新华社马尼拉分社以最快的速度率先发出了这一消息,英文快讯抢在了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前面.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我在抗击非典定点医院——北京宣武医院采访期间,发了近百张新闻照片,并被多家媒体广泛采用,得到读者好评。 由于非典重症患者有着极强的传染力,所以每次进入非典病房拍摄,我都先解决以防数码相机被病菌污染的问题。首先,在镜头前按上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的农村里,从八十老翁到青少年,都知道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农村改革改变了他们家庭的境遇,把他们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僵死的旧体制下,从饥饿、贫困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获得了“第二次解放”。 作为新华社的一名做农村新闻采编工作的记者、编辑,我有幸参加了我国农村第一阶段改革从萌发到完成的整个发展过程的报道工作。时过20年,至今回忆起来仍然非常激动,而且感到几分欣慰。  相似文献   

18.
<正>“还记得,当年两位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家采访,那时我16岁。”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的李安胜走出家门,微笑着迎接前来寻访的我们。这是2021年下半年,一场穿越40年报道寻访中的场景。李安胜是当年新华社《春到上塘》报道中农民的儿子,而我们是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后辈记者。冬阳下苏北乡村的这温暖一幕,时常回荡在我脑海中。三年多来,我对新华社在贵州和江苏四篇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报道,  相似文献   

19.
国外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难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的确,今年的非典疫情是全人类的灾难,记者有关非典的报道也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我也对如何过好这一“节日”有了深切的体会。 由于笔者一直担任深圳商报非典报道的主要采写任务,在非典高发的四、五两个月里,笔者采写了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新华社评出了第二届十佳编辑、十佳记者。他们与新华社荣获“范长江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重要奖项的同志一道被授予”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以激励大家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千里之路,由硅步所积;十佳之境,从点滴做起。在新华社乃至中国新闻界,还有更多同样优秀的编辑、记者。他们敏锐、真实、热情、勇敢、正义,“十佳编辑”和“十佳记者”正是这些可贵的集体精神的缩影;而且,对广大新闻界同行而言,每个人在火热生活中的经历与感受或许更值得珍视、回味和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