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在目前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由于受到地域性的相对限制,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这不仅表现在与在当地市场上发行的外地生活类报纸的新闻“同质化”问题,而且还表现在与当地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新闻“同质化”问题。要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防止“同质化”,做自己的“独家新闻”,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永杰 《新闻知识》2003,(12):33-34
有人对这个观点可能会不以为然,从他人的文章中也能挖掘出获奖新闻吗?我的回答是:可以!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阅读他人的文章,几乎成了我们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阅读,有时是带着一种消遣的心情,有时则是带着一种思考。常常地,所阅读文章的某种思想、某一句话或者某一种情感,就会突然打动我们,给我们一种感动、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时,若能及时地抓住这种灵感,并深挖下去,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甚至获奖作品的。近年来,我的两篇获得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就是在阅读他人的文章时受到感动、从而深挖下去写出来的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边缘新闻”?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 ,在新闻理论教科书中尚未见过 ,可能只不过是生造而已 ,主要是由边缘学科引发的联想 ,即发生在“工、农、兵、学、商”行业之间 ,或捕捉在“党群、政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经济”诸领域沿边界线或交叉点上的新闻。新闻媒体的采访大多分条线 ,记者各自为战 ,整天忙于参加各种会议、跑机关 ,不敢越雷池一步 ,难免出现“死角” ,天长日久 ,报道的思维模式基本定型 ,自我封闭 ,所写稿件往往“大路货”、常规报道多 ,与不少时效性强、新闻价值高的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往往失之交臂 ,擦肩而过 ,“边…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一般人可以不在意,作为记者,却要处处留心,要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找到新闻,在办公室里坐着空想是不行的,必须多跑,多深入。这一点,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只有勤跑、勤动腿,才能熟悉和了解生活,得到生活的感受,才能得到生活的素材和积累。但与文字记者有所不同的是,除表达  相似文献   

7.
现在报刊上的评论越来越多了,这是好现象。但是,评论的题目怎样选择好,怎样选择才是人们想看爱看的主题,这就要下番工夫了。《新华每日电讯》的“新华时评”言论专栏就比较注意这一点。最近刊登的时评《教育学生,不妨“蹲下来聆听”》(见《新华每日电讯》3月26日第二版)就是一篇角度新颖、来自现实生活的好题目、好评论。这篇由新华社国内部鹿永建执笔的“时评”,它好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如何写活经济新闻,是长期以来新闻界探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或经济活动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经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多地关注经济生活,更多地关注经济活动,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搞好经济报道,越来越显得紧迫。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闻。在这些新闻中,有的包含着有形效用,有的则包含着无形效用。确定一条新闻是具有有形效用还是具有无形效用,是确定新闻效用的性质。新闻的有形效用和无形效用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包含无形效用的新闻有时也会成为“分量很重”的新闻而刊播于重要位置。这是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党委机关报记者,不能凡事都等待指示和安排,当事物“风起子青萍之末”时,就要伸出触角,抢抓新闻资源。事实证明,机关报记者只要放下架子,沉到生活中去,敢抢敢拼,争当天下之先,就能使读者获得最大的满足,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纵观当今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不管它有多么先进的传播技术,拥有多么庞大的采编队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捕捉到手。有时,一个新闻的出现,当你发现时,它早就成“旧闻”了;有时,新闻的发生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这一渐进就是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你在报道时又不可避免地渐进成了“旧闻”,那么,如何让这些“旧闻”成为新闻呢?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找一个读者想了解的新闻由头。  相似文献   

12.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13.
在每年的各级好新闻评选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一个独特的新闻现象:在获得较高的奖项上,总会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家新闻入选,如《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报告》(199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1999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2002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等。这些好新闻都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事件也基本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阅读这类作品,不仅感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指导性强,读来可亲,同时又有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为什么地方性强的独家新闻能获大奖,这里面有无一些独特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选材ABC     
究竟什么才是新闻好素材,如何选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是,捧读眼下的报纸,一些新闻中的语言不仅给读者以“目不忍睹,耳不忍闻”的感觉,更为严重的是极大地伤害了读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所谓再生新闻是指记者根据各类媒介已形成文本或图像的新闻传播内容和新闻传播效果,充分挖掘各种新闻资料,对其进行第二次“开发”,由此发觉新的价值。 现在,通过二次开发获得再生的新闻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介上已屡见不鲜。因此,并不是说一定要抢到独家新闻才是好新闻,别人报道过的新闻经过二次开发同样可以做成好新闻。当然要做好对新闻信息的再生开发,并不是一件容  相似文献   

18.
周辰 《新闻传播》2004,(8):62-62
以往,相当数量的会议新闻只要把会议程序写清,领导排名写对就万事大吉,而不是着眼于重要新闻事实,使许多重要的新闻事实被淹没在大量的套话和程序中。所以一提到会议报道,往往给人干干巴巴的感觉。其实,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也渐渐求真务实,许多会议不但有“干货“,对于报纸和读者来说还蕴藏着重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不少记认为,广告和新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笔不以为然。笔认为,只要记多加留意,在广告中也能发现新闻,而且是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