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但对这首诗的理解一直存在分歧。文章从诗歌文本出发,对人物方位进行探讨,认为诗中女子当居江南,而其所思念的情郎应位于江北西洲,西洲与江南女子居所有相当距离,但并非天水永隔。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重要的一个方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追求过真正的爱情,又有多少人歌颂过纯真的爱情,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民歌作学,都写了大量歌颂爱情的诗篇,南朝民歌《西洲曲》就是一曲爱情的颂歌。它通过一个劳动女子的四季相思,歌颂了她纯洁、贤贞的爱情。题名《西洲曲》,“西洲”很自然地就成为贯穿全诗的中心线索,全诗四次提到“西洲”:开头有“忆梅下西洲”;诗中有  相似文献   

3.
《西洲曲》被认为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在艺术上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实不为过。然而,对这首诗的解读,虽众说纷纭,但都难以圆通。我认为以往的解读中存在着两个紧密联系的问题值得商榷:一是西洲在何处,一是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  相似文献   

4.
百花丛中梅以它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千古诗人的吟咏赞叹,可谓百花魁首。古人早就有折梅寄远的故事,成为长期流传的佳话。南朝杂曲歌辞《西洲曲》中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诗句。写一个女子看到梅,想到曾经在梅下和心爱的人嬉戏的美好时  相似文献   

5.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有人说南朝文学中有两个“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是构成“永明体”声律特点的“八病”说,另一个便是本文要讨论的乐府民歌《西洲曲》.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者引用的这两首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笔者试作如下解读。《采莲赋》的引用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引发的。作者在前面对“月光下的荷塘”以及“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引用的这两首诗在中起什么作用?笔试作如下解读。  相似文献   

8.
《西洲曲》代表着南朝乐府诗的最高成就,但人们对此诗的认识还可进一步商榷。笔者认为,迄今为止,至少还有两点尚待解决:一是诗的作者,年代颇存疑问,二是未见对全诗贯注一气,较为圆满的分析。《西洲曲》是文人拟作的乐府诗而非民歌,诗的署名权应归还江淹,诗产生的年代应是齐代而不是梁代。本文通过对字词、章句、意象的笺释分析,全面阐发这首诗的内蕴情感,认为这首诗是《诗经》以来我国古典诗词中可望而不可及这一抒情境界的再现,诗的主题,是爱被阻隔的幽怨与惆怅。  相似文献   

9.
南朝民歌《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长久思念。其中有这样几句“低头弄莲子,莲子青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篇末引《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但莲子怎会“清”如水?笔者认为作者引用时有笔下误,应是“莲子青如水”。理由如下: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即有《西洲曲》全诗,此句是“莲子青如水。”当代的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吴小如等撰写的《汉魏六朝诗鉴赏》(上海辞书出版社)等许多书中所选的《西洲曲》此句也都是“莲子青如水”。②“莲子青如水”是颜色的比喻。说莲子“清”就不好解释。整首《西洲曲》从春天梅…  相似文献   

11.
《西洲曲》是我国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友人,笔者以《西洲曲》为例,就如何将我国古代诗歌翻译成英语进行了探讨.之后,以这首诗为例,进一步探究了古诗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对这首诗的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西洲曲》是我国南朝民歌中的精华,其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呈现是该诗语言丰富的联想性和张力。我国传统文论对诗歌语言现象的探讨多重意会、领悟,但缺乏系统、细致的观照。借用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分析该诗语言的艺术性,从语言学理论的联想关系出发来探究《西洲曲》语言的结构及典型意象的使用,是一种具体到字词关系的微观视角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一首出色的民歌,其独特的抒情风格与方法对相思女子的内心刻划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塑造了一个受而不伤、思而不怨的抒情形象。  相似文献   

14.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篇幅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描写了一个江南女子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语言清新明丽,结构整一,修辞巧妙精当,是南北朝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作品,当之无愧地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5.
南朝乐府民歌,其数量较北朝民歌多,然十之八九都是情歌。所渭“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其中抒情歌诗《西洲曲》(属《杂曲歌辞》)亦为描写男女情爱之作。它通过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歌辞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宛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6.
翻读我国的古典诗歌,那一个个朴拙巧俏、意趣盎然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驰鹜翔园林”、“贪华风雨中”的左思娇女(西晋·左思《娇女诗》);“采莲南塘秋”、“低头弄莲子”的江南少女(南朝民歌《西洲曲》);骑着牛儿唱着《竹枝》,“不愁日暮还家错”的川东巴女(唐·于鹄《巴女谣》);“见人初解语呕呕,  相似文献   

17.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继承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至于“错误”的形成,有两说:一种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一种认为“我”是主动者,错误是由“我”一手造成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就采用此说。笔者以为,这些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但存在一些应当纠正、澄清的错误。《错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这是正确的,但既然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那就不应当理解为描写了一个女子如何如何的诗,…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语文教师讲解时大多一语带过,认为与《采莲赋》的引用一样是以“闹”、…  相似文献   

19.
王冬梅 《现代语文》2007,(2):104-104
《西洲曲》诗句清丽,情韵悠扬,读之余香慢绕,久萦在心。而诗中女主人公——貌美痴情的女子形象,更让人怜爱之感。  相似文献   

20.
《西洲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所选录的一首乐府诗,是一首南朝民歌。教学中,在开门见山的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