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军 《广西教育》2007,(7B):22-23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形象是实施审美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文中,有令人惊叹的自然山水,有赋予人的优秀品质的梅、竹、兰、松、菊,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美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敲开读者的心扉,唤起人的情感的共鸣,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感情的净化、心灵的塑造、精神的升华。感受美的形象,是审美活动的开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欣赏是指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客体(教材)的一种情绪性心理反映。它是在学生感知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它也为儿童创造美奠定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欣赏是审美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由于课文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描写了众多的美的人和事,诗歌和做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这些美的因素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这就为学生进行审美欣赏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对语文教科书中审美形态结构的感受能力,语文教师必须从感知美、想象美、情感美、理解美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让学生去感受、欣赏美的形态并具备创造美的能力。本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范文阅读中可以激发学生关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在课文分析中,教师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在说写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语文教学从形象教学、情景教学进而达到形象感染,情景交融,最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并用美的尺度评价和指导自己的生活,促进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正是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李红侠 《陕西教育》2008,(12):81-81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感受美的形象,让学生产生审美共鸣 美感的起点是感受,审美感受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王羲之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一般文学作品的欣赏,都是以品味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再创造新的形象,进行美的感受。可实际上,一般很难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有限,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照老师的讲解或参考资料而形成定势的,不能产生美的感受。多媒体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既能展示静态美,  相似文献   

6.
"美"给人欢喜、享受、欢乐,"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生活中更能从多方面体现出"美"的特点。对班级管理也应渗透审美情趣教育,并采用正确的管理方式、指导形式等指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当然,这也需要班主任做好自身工作,不管是从形象、行为还是语言上,都要给予学生美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手工工节被安排在初中劳技学科中。教学目的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实现学生技能的捍高。作为工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自然美、形式美、形象美、艺术美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一、用实践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审美感受力是审美能力之一。手工工艺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美感,其审美作用是培养人们一双懂得美的眼睛,能欣赏各时代艺术的美,各种形式风格的美……艺术品的审美教育,是以物感人的,是以自身的色彩美、结构美、形象美的因素,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使人形成美的感觉,加深对美的认识。“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欣赏文章语言美的角度:令人产生美的感受与美的联想、想象,起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的形象美;欣赏文章中富有色彩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氛围的色彩美;引起读者的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的情感美;欣赏动词所传递出的动作美以及让读者读得顺口流畅,听者听来顺耳和谐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9.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意志和健康审美情趣与崇尚人类艺术文明的情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美术教学帮助学生感受美、把握美、表现美,因为在所有学科中,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三方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欣赏分析作品──-感受美艺术应该是美的,艺术应该被人们所理解。高尔基说:"任何艺术-都自觉不自觉地激发某种情感,以培养他对于一定生活现象的某种态度为目的。"作品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如在上水彩风景临摹时,先出示几张名画让学生欣赏分析。在赏析中…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 :美是人类的希望 ,是生存的支柱。美的事物往往能引人奋进 ,催人奋发。对美的感受能力如何 ,往往关系到一个人的情感与人品。随着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 ,审美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功能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如何把审美教育结合到教学实践中 ,发挥本学科特点 ,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 ,塑造美好的心灵 ,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美感特征 ,教会学生欣赏文章的“内在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欣赏文章的形象美。凡美的东西都具有形象性 ,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因为文…  相似文献   

11.
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图书馆中的美育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学习的最佳场所 ,更应该重视美育 ,并积极开发美育功能。图书馆美育功能表现在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及创造能力上。图书馆通过大量的财富美(文献资料)、工作人员的形象美和环境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知识教育和审美修养、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 ,进行高尚品格和美…  相似文献   

12.
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爱美之心和有一定欣赏美的心理特点。我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讲读课时,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引导他们去发现美点,激发美感,从人物形象的心灵中得到陶冶,从而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美的丰碑,使其受到一次愉悦的审美教育。 一、动之以情渲染美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了。于是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即是注  相似文献   

13.
崇尚美是人的天性。学生同样也希望在课堂上享受美的琼浆的滋润。他们希望感受美的形象,享受美的环境、美的语言。据此,小学德育课程应当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审美场中实施,师生在一起有声有色地进行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共鸣,有滋有味地体验和分享教与学的快乐和幸福,这无疑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景观。  相似文献   

14.
教学的审美性,就是教师自觉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创造贯穿教学过程,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得知识获得能力,而且从中欣赏美、体验美、陶冶性情,提高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的情感教育。对中小学生有计划地实施美育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情操和品格,使其具备一定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文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加强美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要途径,如何通过中小学美育教育有效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文章论述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王淼 《教师》2009,(14)
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价值现,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质和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陶跃宏 《职教论坛》2002,(14):32-32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及捕捉现实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以下一些感受:一、在阅读范文中感受美1.语言的渲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语文教学也必须凭借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在…  相似文献   

18.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有“以美辅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积极作用。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工具学科,更应该遵循审美规律组织教学,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为此,语文教学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认真抓好作品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艺术化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审美实践中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正>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寓美于教,离不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选材之美、设问之美、合作探究之美、互动之美、语言之美、教学环节之美。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享受,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