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背景 在郑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习班进行的"课堂观察"专题培训活动中,听到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小熊购物"一课.课后,我和几个学生进行了闲谈. 我问:"这节课你们都学了什么?学会了吗?"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学了加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会了,先算乘再算加嘛.  相似文献   

2.
季峰 《考试周刊》2007,(52):89-90
2006年12月2日,我为涟水县物理学科的教师开了一节"自主探究课",课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为了上好这节课,总体设计原则是:学生先实验,后表述,再评价。这节课后,有许多东西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3.
温柔的惩罚     
一大早,我就坐到办公室,全心全意等待第二节课的到来。我盘算着用哪种方法来完成本课的学习,我憧憬着与学生思维碰撞的精彩时刻。然而,第一节课后,班长云慧走进办公室:"李老师,这节课是你的。你怎么没来上课?"啊?我的课?不是第二节吗?"是第一节!"云慧用毋庸置疑的语气告诉我,尽管声音不高。扭头看课表,真的是第一节!我有些不好意思:"那你们……""我们在教室里预习,有的在写作业。"没等我说完,云慧  相似文献   

4.
覃丽君 《广西教育》2012,(30):65+67-65,67
一次,我去观课,觉得课堂上学生很积极,跟老师配合也很好。课后,我跟两个学生聊,我问她们老师上的课好吗,她们说好。我再问好在哪,她们沉默了。在我鼓励下,有个学生鼓起勇气说:“那节课,其实我们班很多同学不是很懂,但那么多老师在看着我们,我们不能表现不好,给我们班抹黑。还有,有一些问题我现在还弄不明白,可我听到一些老师说这节课好,我真不懂好在哪。”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也让我深思。看来,评价一节课好不好,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评,而太忽视学生的感受了。  相似文献   

5.
<正>以前在讲授北师大七(上)第三单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措施"这一课程内容时,我习惯依据14课教参"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组织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尝试评价秦始皇功过。虽然反复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方法,应结合历史背景,辩证分析。结果,下节课一检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不是"复制"教辅资料上的答案,就是随便摘抄书本文字材料,或者以对历史课不感兴趣为由不完成此项作业。后来,我干脆像大多数老师一样,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别梳理秦始皇功过史实,说明他是一位功大于过的有作为帝王。这样,课是上完了,但课  相似文献   

6.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是苏州市优质课比赛的课题之一,与以往比赛课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本节课不是新授课,而是面向即将会考的初二学生的一节复习课。笔者坐在学生中间,领略了不同教师对同一节课的不同处理与展示。课后不禁开始思考初中生物复习课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如果自己上这节课,会如何处理?1复习课的定位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如果说新授课教学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用"自下而上"的程序逐步建构核心概念的话,那么复习课则应该是以课程标准为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12,(Z2):64-65
"老师,今天我们学什么啊?"这是学生们课前经常问的问题,学生真的很想知道学什么。"老师,这个我不会,请您教教我。""我们继续上课,你的问题课后再讲。"这是课中师生间经常进行交流的话语。"老师,我怎样了解更多的人类登月计划啊?"这是课后学生表达学习意愿时的常见问题……课堂是教学互动的天地,教学是生成的过程。长期以来,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科标准。教案保证"教"的到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一直以来是教师心中的先进理念,虽然课堂中偶尔也会有意外的精彩,但总体来讲,学生的"学",没有机制保障其基本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什么样的英语课才是一节"好课"?对于好课的标准个人看法不一。叶澜教授概括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我认为,一节"好课",应当是面向学生的,从备课、上课到课后作业布置各个环节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节课如果让学生听懂理解了,如果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甚至能够激发或者加强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那就是一堂好课。以此为基本,我们可以结合英语课的特点从以下几点着手,上好一节英语课。  相似文献   

9.
曾听过一节英语复习课.其大概环节是:复习单词--复习短语词组--重点句型--语法讲解--课后补充作业.整堂课就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偶尔教师提问几个学生,整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下课后,我调查了几个学生,让他们对这堂复习课发表看法.有的说:"这些内容我们基本已掌握,不必再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复习."  相似文献   

10.
三棱镜     
为了节约资源,我校每上完科学课后都要把《科学》课本收起来集体存放。一次我到五(三)班去上课,发现学生的课本都收上去了,存放课本的老师又外出,无法取出课本。我突然想:何不把三棱镜发给学生让他们到室外自己去研究,看他们能玩出什么名堂来。我对学生说: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三棱镜,你们再带上一张白纸,这节课你们到外面阳光下去研究三棱镜,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相似文献   

11.
下课铃响了,我宣布下课。可是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此时班级突然想起了学生们的掌声,在我五年多的教学生涯中这还是第一次在一节常规课后听到学生们自发的掌声,我的内心被幸福包围。作为教师,我们可能都有过这佯的经历,就是在一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后学生通常会有掌声,或许出于课堂的精彩,或许出于礼节,而这次,在一节常规课下课时,我获得了如此殊容,如此礼遇,  相似文献   

12.
一、课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我听了几位同仁的授课,他们都能依据新的教改理念,创设了许多教与学的情境.诸如:多媒体图片展示、名人故事、名人名言、让学生编排小品等.从教学形式上看,课堂气氛表现得非常热闹、活跃.但静心下来思考,整堂课并没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深层次的思维,教师只不过是为了追求片面层面上的热闹,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后我了解了几位同学.问他们,你们喜欢这节课吗?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对我说:"喜欢",接着又问了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不知如何回答了.   ……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过程】课前互动:同学们,今天有幸给大家上一节数学课,此刻我们是什么关系呢?嗯,师生关系。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关系。人与人之间有着好多种关系,就如我们的师生关系一样,可是上完这节课后,我更想和同学们成为220与284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导入教师演示 :一个正方形 ,翻转出现七巧板图 ,数一数 ,正方形分成了几块?这是一副———。学生齐答“七巧板”后教师将七巧板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七巧板。教师指出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索研究七巧板的奥秘。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制的奖杯 :这只奖杯是老师用七巧板拼制的 ,将它奖给这节课表现最佳的小组。只要我们每小组成员积极参与 ,团结协作 ,敢于创造 ,奖杯会属于你们的。二、展开1 学生汇报交流搜集资料的情况。(1)师 :据老师课前了解 ,不少学生在平时已经搜集了有关七巧板的资料。现在请各小组先在组内交流 ,然后再向全班…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十几节高三的复习课.发现基本模式是教师提前印好讲义,发给学生做,然后收起来看,再在课堂上讲评(有的第二天1,2节的课就来不及收,直接凭感觉讲).讲义内容一般分"学习目标,典型例题,变式训练,课后作业"四项.教师在课上按照讲义的顺  相似文献   

16.
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优课评比,在好几节课上都听到“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的声音。看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已经被很多教师当成“盾牌”熟练地运用着,成为教师用来应对课堂中一些突发问题的法宝。反思一下,“这个问题”研究的契机是在课后吗?在“课后”去  相似文献   

17.
<正>有这样一种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教师或卖力地捧着课本"说文解字",或让人应接不暇地展示着一道习题的多种解法,同时不断询问学生:"懂了吗?会了吗?听明白了吗?"学生也不断地点头示意"懂了""会了""明白了"。然而,一看课后的作业却发现,所谓"懂了""会了""明白了"只是真实的"谎言"——我们以为已经讲得"很明白清晰"的知识或者方法,在学生的作业中表现得还是那么的"糊里又糊涂"!于是,我们这些教师就非常不解并痛苦着:为什么"你不懂我的心"?为什么你们明明没有懂,还要骗我说"懂了"?  相似文献   

18.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以"美在大自然"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诗歌、散文等。教师准备:(1)学习有关美学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2)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多媒体展示课题,配茵茵绿草地),说到自然之美,你们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新课标改革的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仅仅要功夫下在课堂上,更要把功夫下在课前与课后。课堂上老师要放权,能让学生讲的先让学生讲,老师再做补充。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后自主复习是必须的。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本,指定相关同学主动阅读课外相关知识做成资料卡片上课时讲。课后播放相关影片以帮助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20.
曾经在杂志上渡过这样一个案例:作者听过的一节六年级《最后的姿势》一课,这节课教学过程很顺利,学生几乎是对答如流,上课教师感觉也很好。课后,作者找了三个学生交谈,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我懂得了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四位学生,他真伟大。”“我懂得了谭千秋身上充满了爱与责任,他的灵魂很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