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信仰是中国法治化的精神支柱,法律信仰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障碍。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情感、法律意识和增加公民的法律知识,以扭转法律信仰危机,是法律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一书的阅读,引发了对法律信仰问题的思考,进而分析在中国语境之下,对法律的信仰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信仰构筑民族的精神依赖,法律保障公民的人世周全。要建构法律信仰必须首先明确其内涵,然后具体讨论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引入到当今人们的法律信仰当中,以解决我国法律信仰危机的现状、加快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步伐,最终实现现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振兴。  相似文献   

3.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柱,对个体发挥着约束、激励及精神支持的作用。而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信仰危机问题有一定的恶化,通过深入剖析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拟从社会层面强化舆论宣传、学校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等方面来重塑大学生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今秋的政法大学弑师案昭示了当代中国的法律信仰危机,透过中国独特的法律发展史,可以呈现法律信仰状况及其根源。从而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法被信仰是由于人们对礼的追求和道德化的政治,而近代中国法律信仰的没落是由于法制变革引发信仰危机、建国后价值观倡导矫枉过正。究其原因,是中、西法律信仰双重继承断裂。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教育的起点应注重公民权利教育及与公民义务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公民的权利平等原则,同时有效开展公民的义务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注重公民的法治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相结合。任何良好的法律无不蕴涵和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伦理要求,将对公民的法治精神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公民真诚的法律信仰具有重要意义。法律信仰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的认同,体现了法律的运行状况,更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针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公民自身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以培植我国公民法律信仰,推动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进行分析,对“有法不依”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进行剖析,指出法学界在分析法律信仰问题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对中国语境下法律信仰应有新的认识。我们面临的不是法律信仰危机,而是民众的法律信仰仍然处于萌芽状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从自发信仰外化成熟成为自觉的法律信仰。唯此才能寻找到树立我国国民法律信仰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理念基础。法律信仰的虚无,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障碍之一。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工具主义的错误认识。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理念的生成。为了充分发挥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中的作用,法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一方面,法学教育必须把法治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作为培植目标;另一方面,应该把培植公民的积极的法律情感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抛弃法律工具主义。法学教育的路径在于陶冶公民的法治品格,培植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整个信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感情和法律意志等多方面的内容.法治即法律之治,法律的实现仰赖公民的法律信仰,否则法治便从根本上丧失其存在的根基.文章通过分析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因素,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11):8-10,13
当前我国由经济体制改革主导的社会转型,使传统的信仰方式和信仰教育无法适应急剧变幻的现代生活。由此带来的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危机一度成为困扰当代人的难题。为此,必须肃清关于信仰及信仰教育的种种误区,从哲学上对什么是信仰、信仰对人的意义以及信仰是否可教等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