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潘峰 《内江科技》2010,31(3):127-127,130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洛阳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水平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洛阳普通高校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已成为学生生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主要是经济支付能力制约了该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具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瞿云桃  张伟  徐仰良 《内江科技》2010,31(12):72-73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科技大学四个校区不同性别、年级、来源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每学期体育消费金额水平较低,体育消费的结构主要为实物型消费,体育消费活动项目呈现出多元化需求;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实力、学习压力、体育场馆及设施等。研究目的是为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健康的体育消费行为、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消费行为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高中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发展的前景,给学校、教育部门以及有关体育消费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的体育消费程度不高,体育消费观念也不强烈,其中个别学生还存在不良的体育消费意识。本文建议高中生转变原有的传统思想观念,并对学生不正确的体育消费意识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田勇 《中国科技纵横》2010,(16):70-70,6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本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整体处在较低水平,主要受经济条件、空闲时间、运动技能和场地器材等因素影响;同时本校学生的消费呈多元化,男女生有较大差异;有体育锻炼意识,但是缺乏体育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鲁南高校在较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鲁南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实物型消费明显高于其他消费;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主要有经济基础、消费心理和学习压力等因素.为此,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进一步深化"终身体育"的消费观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北京奥运会后龙岩学院普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2001年、2005年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学生在经济支配水平逐步提高与消费结构多元化的前提下体育消费得意识具有一定的提高,但消费维持在较低水平、实物消费的特点仍未明显改变;北京奥运会对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小;学生的月可支配经济水平、学校场地器材的限制、体育消费品的价格、校园氛围等因素是制约学生体育消费向更高一层次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咸阳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咸阳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包括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结构。同时对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经济基础、闲暇时间和体育场馆质量因素。同时得出咸阳市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肯定态度,并能够逐步意识到体育消费不仅具有强身键体,增进健康的本质功能,而且它还具备娱乐休闲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就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水平、结构方向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大学生虽然对体育消费持肯定态度,但整体消费水平较低,且女生低于男生,消费动机主要是健身,以实物型消费为主,结构单一,经济承受能力是制约消费的最直接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加强体育消费意识培养、加大学校场馆设施建设、组织多形式体育活动、开发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产品的建议,以引导西部地区大学生健康多元的体育消费模式,促进体育消费市场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体育消费作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之一,理论界近几年来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高邮市居民体育消费的问题,主要是对体育消费概念、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与消费观念、高邮市居民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等内容的研究,并针对高邮市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调查结果表明,高邮市体育消费受经济收入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呈现出的特点是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型消费为主,消费的主体人群偏向于中老年人,高邮市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的总体利用率不高,因此,研究居民体育消费现状,探讨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寻求促进居民体育消费合理发展的策略,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葛冰 《科教文汇》2008,(35):236-236,246
体育消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理论角度对我国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对策,为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内江科技》2016,(2):99-10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揭示广告对洛阳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意愿影响的内在因素。研究认为:广告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意愿影响非常显著;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洛阳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不同;在消费内容上,洛阳市大学生大多数都选择实物型消费;品牌、商品特性、明星代言、广告所传递的精神成为最能影响体育消费意愿的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咸宁市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咸宁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方式和体育消费水平等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中找出了我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因此本文对发展本地区体育产业和促进体育消费的提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威 《科教文汇》2009,(33):206-207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消费的群体中,在校大学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影响校园体育消费的因素,进一步提出一些对策,为开展和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吉林省普通高校不同城市、性别、年级、来源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此项研究为了通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健康的体育消费行为,促进他们终身体育消费习惯的养成,贯彻"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理念,为加速推广"阳光体育"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对深圳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主要以实物性消费为主,但体育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消费的主要运动项目较为均衡、合理,以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为主。分析得出场地器材的匮乏,学习压力,自身的惰性心理和意志力不够坚定是阻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剑夫 《科教文汇》2009,(18):193-19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对深圳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主要以实物性消费为主,但体育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消费的主要运动项目较为均衡、合理,以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为主。分析得出场地器材的匮乏,学习压力,自身的惰性心理和意志力不够坚定是阻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针对通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发放问卷。重点调研通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目前通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未来潜在的发展动力,并收集整理影响体育消费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一系列合理化解决策略来引导体育消费,为推动通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研究整个通辽市的体育产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体育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不同层面上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这些作用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体育自身增强发展潜力实现产业化的必然要求.体育的参与型消费、实物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的强劲趋势,刺激了体育产业的增长.现代奥运具有多元价值,它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翟强  翟斌 《内江科技》2012,(5):87+102
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豫西洛阳、三门峡两市四所大学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消费价值取向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豫西大学生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意向明确,消费结构单一,经济条件、体育兴趣爱好等是影响豫西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问题,本文题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重庆市大学城10所普通高校3000名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消费价值取向、体育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及影响体育消费等因素进行分析,掌握当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