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言语与人的生命的血脉相连。人的言语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语言符号使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成为人类。仅仅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流传不绝。”  相似文献   

2.
语文即人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语文——言语与人的生命血脉相连。人的言语需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内(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语言符号才使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成为人类。仅仅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流传不绝。”人是符号动物,人是理性动物,人是分类的动物,这些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生命特征与符号、概念思维联系起来的论断,在学界已有较高的认同度。如果这些定义可以成立,那也可以顺理成章直截了当地说:人是语言(广义的语言,含言语)动物、文字动物。因为,人运用的最主要的符号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的思维的本体和载体。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我们言说,因为言说是我们的本性。它并非首先源于某种特别的意志。有人说,人是靠本性而拥有语言。这把握了人与动植物的区别,人是能言说的生命存在。这一陈述并非意味着人只是伴随着其他能力而也拥有语言的能力。它是要说,惟有言说成为人的生命存在。作为言说者的人是人。这是洪特堡的话语。”人本能地具有言语的需要,言语需要——说和写——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语文是为学生立“本”的,而这个“本”就是“言语生命”。所谓言语生命,指的是通过言语而实现的生命的意蕴,或者说由生命生成的言语表现的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等。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着力由语言文字引发、由语言文字贯穿,着意学生精神思想的需求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语文是为学生立“本“的,而这个“本“就是“言语生命“.所谓言语生命,指的是通过言语而实现的生命的意蕴,或者说由生命生成的言语表现的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等.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着力由语言文字引发、由语言文字贯穿,着意学生精神思想的需求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有别于中学、大学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之"本",就是儿童的言语生命。言语是人的存在决定的一种意识,是人的生命特性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儿童言语生命的充分发展。言语的生命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原则表明,话语与意义的关联性生成意义联结。在学习情境中,儿童自觉将新的组块信息与自身记忆中的信息组块建  相似文献   

7.
我以为在语文教育中,“以人为在应试、应需教育中首当其冲,遭到本”、“学生本位”的“本”,就是“言语生虐杀。他们不但语文成绩不高,写作命”。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本”。只有成绩也不高,“离题”落榜的风险最人的生命,堪称“言语生命”。言语,使大。语文教育批量生产的不是语文爱人的智力和想象力结出了绚丽的文好者,而是语文厌弃者、言语生命背明之果,从而也造就和进化了人类自叛者。身,使人成为感性、理性、智性的动反观语文教育门槛之外,在一物,写作(言语创化)的动物,使人所些似乎没有什么文化的人那儿,却以为人。语文教育的动力,虽…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必须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唤醒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意识、提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动力、张扬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个性。  相似文献   

9.
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走向对话,是开放时代人类的选择,也是“教育即解放”这个时代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言语,作为符号文化的动物,人正是依托言语而存在和生活,凭借言语而生长和发展。人的交往,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而语文教学则更是具有内在规定性和特定情境性的言语交际(即对话)。从精神内容上看,对话就是语文教学活动最深层、最内在的属性;从表现形式上看,对话则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能释放思维、情感和想像力的交际形式(即教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语文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言语与言语的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不是标签或口号,而是有着具体、鲜活的时代性,具有对旧观念革新的意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它是对在前的“工具性”、当下“的人文性”的消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返回“到人”,对人“的言语生命”的认识与彰显,是对个体言语生命的敬畏和珍爱,对人的生命潜能的顺应和尊重,对人生的精神抚慰和终极关怀。言语活动,是人类生命的本体属性;言语动机,源于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和欲求;言语生命意识,是人的言语活动最本质的动力源。言语动机最深厚、最有活力的渊源,是人的生命性,言语天性、个性,是人的言语生命潜能和自由能动性的释扬。言语学习与表现,要“以应人“”应性”动机为基本推动力,以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并倡言“的人”本位语文教育动力指向。以应人、应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对人性、人格和个性的尊重和关怀,对人的言语生命的张扬,对人的言语生命意识的养护和培植,就是为学生言语学习和言语活动“立本”,为人生立本。本固枝繁,枝繁而叶茂,叶茂自然繁花似锦、硕果累累——这应当是常识。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学视界下,我们更应关注隐性课程的教学,用隐性课程培植言语学习的恒动力,在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助推下,去引领、带动显性课程的学习。如此,语文教学的知识获取与能力提高,将不再是缘于外部的压力,不是为了急功近利的应试,也不只是为了对付将来的生存需要,而是基于学生内在的、自发的、蓬勃的言语生命…  相似文献   

14.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说到底是人从言语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能力。以“言语”为本位的语文课程,则意味着“语文课”是教人学习言语(交际)的课,语文课的对象是动态的语言运用(听、读、说、写),即现实的言语交际和言语行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向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偏移。  相似文献   

15.
田丹丹 《辅导员》2014,(18):45-46
“在我看来,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这里的‘主题’不同于教材编辑中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话题……‘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言语与精神生命成长。”(窦桂梅博文《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言语生命意识的教育,富含人文色彩;言语的创造,不论是智性、理性的,还是情性、感性的,都十分个性化、生命化,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的言语表现和言语发展变得一样,而是“养护”人的言语生命的潜质,使他们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各具特色。每棵树长得都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有什么理由在学生言语成长上只按照一种统一的规格“培养”同样的言语“能力”?人不要和自然作对,教育不要和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作对,语文教育不要和人的言语生命内在欲求作对。在教育中,“生命”的与“反生命”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本体论价…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是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言语基本技能,以及学生个体健康的心理特征。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偏重于教师阐释范文,对学生缺乏自觉的言语技能的训练,重知识而轻技能,即使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时代,也不例外。这是当前语文教学耗时多而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定向培养的依据言语技能可分为外显可见的言语操作技能(如朗读、书写)和内隐不可见的言语心智技能(如阅读、构思),其中言语心智技能又具有关键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言语生命意识不断被唤醒的过程。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从学生言语生命的动态变化中关注他们的l『青智落差,察觉言语冲动,捕捉言语天性,发现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细节,从而唤起言语生命的活力,营造丰富的语文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19.
德性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要求,而天然地蕴含着德性的语文对语文教师的德性修养提出了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诉求。语文教师在德性修养上与其他学科教师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言语,这一点往往被教师德性的一般内涵遮蔽。言语是探究语文教师德性的切入点,虔敬言语生命是语文教师最根本的德性。语文的德性之师应该激发、呵护学生言语生命的表现欲求,这是语文教师德性形成的认识之本;语文教师还应该追求、创造言语表现的卓越境界,这是语文教师德性形成的能力之本。  相似文献   

20.
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范式是一种“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它自有其历史功绩,然而其要害是片面强调主体外部的生存性、功利性动机,造成对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的压抑。“表现、存在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应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方向。语文教育表层特性是言语表现,深层本质是为人生、发展、存在奠基,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语文教育的出路在于从工具主义“应世”的外部语文学,向表现存在论“应性”的内部语文学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