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尝试创新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研究目标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努力向塑人人本理论迈进。伴随自主探索意识加强,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教育培养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主要是根据当前小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科内容,选择和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已成为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身心发展自主意识,仍是不少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就学生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评价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主体意识培养的具体方略再做点初步探讨。一、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身及其发展的自觉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学生常通过认识他人认识自我,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和自我观察认识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培…  相似文献   

3.
基于化学专业高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对湖南省七所院校高师化学专业1913名学生的调查,对高师学生学习中的质疑意识、课堂讨论中的答问意识以及日常交往中的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引起高等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对问题意识的重视,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觉形成具备问题意识教学方法,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廖芳华 《英语教师》2023,(17):134-137
阐述文化意识。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如何通过优化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通过小组讨论、情境设定、任务驱动和即兴演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边界意识、文化交流意识、文化自信意识和文化发展意识,从而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兴发文化自立自强的坚定思想。认为文化意识应在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提升的过程中得到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适合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也适合高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师范生未来职业特点。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教育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树立学生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6.
在英克尔斯等人研究基础上,自编了《MSOM测查问卷》,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12个民族2264名初中三年级学生现代化意识的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发现:1.各族学生之间的现代化意识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2.不同地区学生现代化意识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城市中学学生现代化意识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县城中学学生,乡一级中学学生现代化意识发展水平最低。在经济发展处于同一层次而实行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综合改革地区的学生,其现代化意识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城乡中学学生。3.不同地区同一民族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发展水平也显著不同,其水平也遵循城市、县城、乡村这样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其间的差异是显著的。4.在影响学生现代化意识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家庭消费水平、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家庭人口数和学生本人的年龄对学生现代化意识的影响最大,而且家庭人口数和学生年龄对现代化意识的发展有负效应。民族学生的现代化意识作为一种观念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现代化意识是可行的;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培养学生现代化意识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综合性学习以描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在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丈的综合素养,逐步树立几个现代意识,即关注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学科交叉意识。  相似文献   

8.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能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它能在人的行为过程中产生内部调节和控制的力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要时刻想到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呢?本文就此提出一些拙见,供同行批评指正。观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来源。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思考。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对学校的一切就一直在不停地观察和思考。学校的一草一木、…  相似文献   

9.
职业学校要培养一线岗位的劳动者,必须重视就业工作。从学生入学始,就对他们进行就业意识教育,加强职业观、人生观教育,指导学生要弘扬自主自强、艰苦奋斗、勇闯市场、顽强闯业的新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业意识。我校从一年级新生起,就在入学教育中安排专业培养目标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干什么,准备成为哪一方面人才,在校应该掌握哪些本领,应具备哪些素质等。从而使学生及早做好心理准备,及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生活计划。第二学年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常识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第三学年,进行创业意识和就业意识教育,使学生有成才的欲望和创业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即主体意识。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增强主体意识,而教师应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如是,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试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点和要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素质教育的基本点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要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提出问题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学生意识教师要进行教育,就必须具有学生意识。教师的学生意识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信息通道通畅的意识。教师要有这么一种意识,即自己通过言语、声调、姿态、板书、表情等手段向学生发出的信息能为学生明白、接受。第二,学生做的意识。教师的...  相似文献   

15.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而主体意识是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我觉悟,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意情表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意味着他们主动参与自身发展过程的开始;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学生自知、自检、自主、自奋的程度,从而决定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那么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这里提出六种意情策略,供讨论。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人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姚俊艳 《现代语文》2006,(11):57-58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我们在语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人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教学审美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多方面的促进功能,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创造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激励其主动探索。而要实现这些促进功能,必须遵循形象化、相互交流性、愉悦性和自主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意向和看法,它是产生体育行为的思想基础。高职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在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自我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它受学校体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要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学校体育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学生的体育意识又作用于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价值观以及体育行为的形式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谢晓兰 《成才之路》2010,(14):I0008-I0008
现代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和审美意识。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指学生主动参加和投入活动的一种比较积极稳定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