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今日科苑》2012,(4):7
2012年2月25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我国今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2.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7):6-9
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自然资源部消息,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1米C-S A R业务卫星。这一卫星是我国第二颗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可与已在轨运行的首颗1米C-S AR业务卫星及“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实现三星组网运行,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3.
国内速递     
正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7月发射中科院日前宣布,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7月择机发射,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完成包括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星地量子纠缠分发以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多项科学实验任务。新一代海啸预警业务系统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4.
尹怀勤 《百科知识》2010,(14):15-16
5月21日,日本首个金星探测器"晓"号携5颗小型卫星发射升空。5颗小卫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名为"伊卡洛斯"的深空太阳帆动力飞船。它是世界上首个从地球飞往太阳系另一个行星的太阳帆航天器。其目标是在驶往金星的半年航行期间,依靠太阳帆提供推力来验证飞行技术。  相似文献   

5.
科技短波     
正北斗距全球组网一"星"之遥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工程实现2020年"开门红"。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颗名为"张衡一号"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成功地发射至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也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3天之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就收到了该卫星发回的数据。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8月16日凌晨,伴随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圆满发射成功,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再次绽放,从此,浩瀚星空里也多了一份属于中国和世界的"量子"牵挂。8月16日1时40分,备受瞩目的以"墨子号"命名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墨子号"量子卫星成为浩瀚夜空中最亮的"星",开启为期两年的太空科学旅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这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碳卫星需安上特制的"千里眼"。本次发射的碳卫星搭载了一台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这台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见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I0002-I0002
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发射一年来,已向国内外近400家单位提供了3万余景、覆盖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千米的卫星影像数据产品。我国将用10-15年建立满足测绘地理信息需求的测绘遥感卫星体系。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资源三号卫星工程研制总结会上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10.
动态     
<正>我国成功发射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12月11日零时4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是中阿两国航天领域的首个合作项目,也是阿尔及利亚第一颗通信卫星,将主要用于阿尔及利亚的广播电视、应急通信、远程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正北斗系统迈入全球时代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北斗系统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研制,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北斗三号卫星于2017年11月发射,到2018年底,已发射19颗卫星,基本建成全球系统;到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7年11月到2018年  相似文献   

12.
科技动态     
我国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4月15日零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前,我国于2007年4月14日成功发射了第1颗北  相似文献   

13.
郑杨 《今日科苑》2012,(6):13-16
孙家栋,1929年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航天控股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郑杨 《金秋科苑》2012,(6):13-16
孙家栋,1929年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航天控股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1999年5月10日用长征四号乙火箭搭载发射的实践五号卫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两年时间内首次利用公用平台技术研制的小卫星,也是我国研制发射的第9颗小卫星。  相似文献   

16.
3月31日凌晨,我国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同时也是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的接力护送下,准确进入距地面3.6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区域运行到全球覆盖的第一步. 这次卫星发射与以往有何不同?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后,将发挥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7.
晓科 《世界发明》1998,(12):5-7
据专家预计,在这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卫星发射将出现两个鼎盛时期,即出现两次“浪潮”。其中第一个浪潮是从1997年开始的,当年发射到地球轨道的卫星数量开始出现显著增长。1991年以来,卫星的年发射量一直呈逐步下降趋势。1993年,全球卫星发射量或准备发射的卫星已经减少到110颗以下,这差不多是30年以来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9.
风云一号     
风云一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该型号卫星共生产两批,第一批两颗星已于1988年、1990年发射,分别工作了39天、165天后,因控制系统故障而停止正常工作。本次发射的卫星是该型号第二批星的第一颗,在性能上做了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20.
正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而这也意味着太空中又迎来了一颗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升空"的小卫星。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从2003年12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挂牌之日起,不到14载光景,这里研制出品的微小卫星已有20多颗成功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