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就有一个小行星密集分布的区域,被称为小行星带。自从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现已被升级为矮行星),人类已经在那里观测到十几万颗小行星。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非常值得人们关注,它们不仅折射太阳系的过往,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迄今已有多个探测器对小行星进行了探测,最近的一个是2016年9月启程的。  相似文献   

2.
, 《科学中国人》2012,(20):38-39
"黎明"号在灶神星表面发现含水矿物迹象美国宇航局所属黎明号探测器已经于近期结束了对灶神星的考察.前往谷神星。科学家们宣布他们发现在灶神星沿赤道附近的一圈地区拥有分布广泛的易挥发物质。黎明号探测计划由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负责管理.该项目率属于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领导下的"发现"项目计划之一。黎明号探测器搭载的阵列相机由德  相似文献   

3.
尹怀勤 《今日科苑》2012,(10):31-36
专家精彩语录:A·赋予黎明号的使命是,让它奔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灶神星和谷神星。B·事实上,就远程弹道导弹来说,烈火-5在性能上还要比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的同类武器逊色一筹。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宇航局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目前正在奔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谷神星和灶神星,那将是迄今为止人类最  相似文献   

5.
根据光谱分析,一般的小行星成分比较均一,有的是含碳多,有的是含硅多,有的则是含铁多,小行星的外部和内部几乎是一样的,然而灶神星和谷神星却是两个例外,它们像行星一样有内外分层的结构。从个头上看,灶神星和谷神星比普通小行星大得多,这让人不禁想到:是不是小行星的个头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出现类似行星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尹怀勤 《金秋科苑》2012,(10):31-36
专家精彩语录:A·赋予黎明号的使命是,让它奔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灶神星和谷神星。B·事实上,就远程弹道导弹来说,烈火-5在性能上还要比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的同类武器逊色一筹。印度官员发出的这显示本国已跻身“全球最强大和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列”的言论,未免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7.
李竞 《百科知识》2006,(9X):7-8
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2006年8月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第26届大会上通过了《行星定义》决议。根据《行星定义》,太阳系天体分类为“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三个不同类型的族群。现今,行星共有8个,它们即是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人所共知的所谓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已确认且又无争议的共3个,它们是“谷神星”、冥王星和暂时编号的2003UB313。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海外天体、近地天体、特洛伊族小行星、半人马族天体、彗星等。  相似文献   

8.
准备前往小行星带对原行星进行探测的“黎明号”飞船对太阳能电池和电子设备进行了最后的测试。[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I0013-I0013
<正>[导读]科学家利用欧洲"赫歇尔"远红外线太空望远镜,第一次明确探测到太阳系最大且最圆的小行星即谷神星(Ceres)向太空喷涌出羽状水蒸气。科技日报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22日报道,科学家利用欧洲"赫歇尔"远红外线太空望远镜,第一次明确探测到太阳系最大且最圆的小行星即谷神星(Ceres)向太空喷涌出羽状水蒸气。该研  相似文献   

10.
最近嫦娥五号月球采样成功返回和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入轨,以及后续的小行星、木星系和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已迈入深空探测发展新时代。行星科学是深空探测战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行星科学研究涉及地球科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多个学科,具有鲜明的交叉科学特征。本文在分析交叉科学研究和国内外深空探测科技发展基础上,讨论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现状、机遇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小行星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针对小行星组成物质、物理特征等科学探测,对于研究太阳系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地球附近存在大量潜在危险小行星,相关探测任务可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技术,提升小行星防御能力。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在今年元旦成功近距离飞越了太阳系边缘小天体"天涯海角"。探测器在此过程中收集的数据正缓慢传回地球。近日,《科  相似文献   

12.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11,(16):23-2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近日宣布,将发射探测器前往一颗小行星收集样本,以探索太阳系组成和生命起源,研究如何减少地球遭天体碰撞危险。这一探测器定于2016年发射,前往一颗编号为1999RQ36的小行星,探测器定于2020年抵达小行星,预定2023年重返地球。为什么人类对小行星探测那么感兴趣?这次探测计划将对人类有哪些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秋科苑》2012,(15):102-103
美国航天局日前表示,科学家基于“广角红外测量探测器”的观测结果推测,地球周边可能分布着约4700颗潜在危险小行星,它们的直径都在100米以上,并且这类小行星中只有20%到30%己被探测到。但专家同时表示,目前尚未发现未来100年内一定会撞到地球的小行星。  相似文献   

14.
资讯     
正太阳系首位外来"移民"被确认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木星轨道附近的一颗逆行小行星不是太阳系"土著",而是来自星际空间的"移民",它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就来此定居。这是人们首次在太阳系中发现永久驻留的外来天体。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15 BZ509,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与木星轨道非常接近,但运动方向与太阳系绝大多数行星和小行星相反。根据目前的太阳系形成理论,行星和小行星由早期太阳周围的尘埃盘凝聚而成,因此  相似文献   

15.
动态     
NATURE杂志内容精选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红外光谱能够探测到一颗太阳系外的行星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现在这种了不起的事情已经被做了超过200次了,现在天文学家正在研究能够实际上对它们进行观测的方法。在已知的太阳系外行星中,14颗从地球上来看在它们的母恒星面前有“凌日”现象。对它们来说,光谱观测可以探寻它们大气层的自然状态,而且理论上,将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一颗行星在其恒星“后面”时的光谱从它在“前面”时我们所看到的光谱中减去,剩下的应当是这样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实际光谱。现在,  相似文献   

16.
除了体型很大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外,太阳系中还游荡着大量的小行星,大部分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轨道上,那里又被称为小行星带。  相似文献   

17.
行星地质学是从天文学和地质学中发展形成,借鉴传统地质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环等固态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随着太阳系探测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涵盖行星固体圈、行星表面环境、行星资源以及生物或适生环境演化等多个方面。行星地质学与月球和深空工程探测相辅相成,工程探测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而行星地质学的新发现又能很好地促进工程探测的实施。但目前我国行星地质学的发展还相对落后,在研究平台和研究队伍上仍存在很多短板。行星地质学是跳出地球看地球,进一步比较、拓展、深化和推动地球科学的创新发展。随着国家深空探测科技战略的深入推进,行星地质学研究的制约愈发明显,需及早布局、大力发展,以满足学科发展和工程探测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水星漫游记     
Lily 《发明与创新》2014,(11):10-11
水星又称辰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最内侧的一颗.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很近,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它的观测少之又少.人类历史上仅有两颗探测器曾成功造访过它: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宇航局“水手-10号”探测器以及目前正在水星轨道工作的美国信使号探测器.信使号探测器的工作将有望帮助科学家们解答很多有关水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柳辉 《百科知识》2004,(10):33-34
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测认为,太阳系的行星结构确实非常与众不同,先不说最独特的有生命活动存在于地球,而且,就单从行星大小来说,太阳系有很多像地球这样的“小个子”行星。天文学家发现,在其他类似太阳系的星系中,行星因距离恒星太近,根本不可能形成“地球”这样的天体。在目前已经发现的至少120个类似太阳系的其他星系中,行星都是多气体的“大个子”。  相似文献   

20.
正(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1B)(1)小行星是天文学上的一个未解之谜,人类对这种天体的探索已经持续了200多年。发射小行星探测器是探测小行星最为重要的方法。(2)小行星探测器"尼尔·苏梅克"号访问的是433号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爱神"。"爱神"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它原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成员,后来在木星和其他行星引力的扰动下,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