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童海琼  陈菊芬  徐春丽 《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61+167-161,167
本文研究运动训练对肥胖大鼠腹内脂肪、血压和蛋白尿的影响。通过高脂膳食进行肥胖造模。随机将SD大鼠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安静肥胖组、运动肥胖组(对四组大鼠进行3月跑台训练,其中Sed-Ob=安静肥胖组,Ex-Ob=运动肥胖组,Sed-C=安静对照组,和Ex-C=运动对照组)。对大鼠腹内脂肪含量、肌酐,蛋白尿、血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安静对照组的大鼠血压正常,而安静肥胖组大鼠血压高;经过1月的锻炼运动肥胖组血压下降。运动训练组的体重和腹膜后脂肪量低于安静对照组。安静肥胖组尿蛋白排泄量明显高于安静对照组。目前的研究结果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运动训练可以降低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腹内脂肪含量、血压和蛋白尿。  相似文献   

2.
曹翠玲  许之屏 《内江科技》2014,35(10):86-87
目的:初步探讨有氧运动对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肥胖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实验参考依据。方法: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龄SD大鼠建立营养性肥胖模型。对造模成功的肥胖SD大鼠进行8周的有氧运动干预,测量其体重与体脂重量,并观察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HE染色结果。结果:运动组大鼠体重与附睾脂肪组织、肾周脂肪组织以及腹股沟脂肪组织的重量均低于肥胖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观察HE染色结果,运动组SD大鼠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中可见少量棕色脂肪细胞。结论: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营养性肥胖SD大鼠的体重和体脂水平,同时有助于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机体耗能,改善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3.
好问 《今日科苑》2004,(10):42-42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人一肥胖,毛病就多。上了年纪的人容易肥胖,这是因为摄入的热量物质,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过多,而活动相对减少,剩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在人体内蓄积。  相似文献   

4.
肥胖是威胁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是一个代谢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其中一些是激素,另一些是与炎症及免疫相关的活性因子。文章就脂肪因子Adiponetin、Resistin和Chemerin的研究进展在肥胖发病机制中起到的作用进行综述,希望为肥胖及相关疾病开辟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科学生活》2011,(8):65-66
人的胖瘦是以体内脂肪多少来衡量的,脂肪可以沉积在皮下(称为皮下脂肪),也能以胆固醇的形式存在于体内。大多数中老年人体力活动都会减少,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激素发生某些变化,会使脂肪更加容易沉积。如果吃得过好、过多,摄入的糖和蛋白质也会转化成脂肪,使人逐渐胖起来,肥胖会给肌体的新陈代谢造成负担,引起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还会影响人的正常寿命,目前已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体重增加有关。显然肥胖不利于健康。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脂肪可谓爱恨有加。爱者是因为人的美味和能量来自脂肪,人们也离不歼脂肪;恨者是若脂肪过多,则容易让人肥胖,并同时让人们在拥有“三高”(高血糖、高脂肪、高血压)的同时患上多种“富贵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7.
减肥少儿时     
对于肥胖,医学家作过种种研究,指出饮食过量、运动不足和遗传是肥胖的主要致因。美国生理学家哈休认为肥胖的种子在婴幼儿期种下,成年时的肥胖,源于儿时的细胞基础。哈休提出:减肥应从少儿开始。人类的肥胖同两个因素相关,一是脂肪细胞的数量,二是脂肪细胞的容积。哈休曾对一位体重140公斤的准胖子进行研究测量,发现大胖子的脂肪约占体重的一半,每个脂肪细胞贮存的脂肪量是常人的1.2倍。脂肪细胞有750亿个,是常人的3倍!脂肪细胞在婴幼儿期快速增殖,到青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07,(1):124-125
哈佛等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少吃脂肪、胆固醇,多吃碳水化合物的人群得“三高”、肥胖的多;而多吃脂肪、肉类的人群得“三高”、肥胖的少。20世纪普遍倡导的“三低饮食”,即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饮食,主要食用含糖和淀粉高的米、面食品,已经引起  相似文献   

9.
脂肪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胃肠道脂肪酶的活性,对于控制体重治疗肥胖以及并发症有良好的效果。如今已知很多植物活性成分对脂肪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植物活性成分作为脂肪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王传军 《内江科技》2011,32(6):33-33,47
人们对肥胖的认识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肥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关于肥胖病因学研究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是肥胖发病的原因从本质来讲是人体热量摄入超过机体的消耗,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大量储存造成的。适宜运动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防肥减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的肥胖者有心脏病和其它健康问题的危险较大?一项新的研究认为,一种与激素生成有关的酶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一问题。肥胖能增加心脏和糖尿病等危险并不是什么新闻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危险性还与脂肪分布的部位有关。所谓“苹果型”体形的人,脂肪主要集中在腰腹,患病的机率相对较大;而“梨型”人,即脂肪主要集中在臀部和大腿者,患病常,诸如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性。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其可疑因素之一是糖皮质激素,这种激素在“苹果型”中较“梨型”为高,酶11-βHSD-1与糖皮质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创新》2014,(10):13-13
流言:减肥是现代人百谈不厌的话题,最近有不少网友提出了减肥的“金科玉律”:晚上8点后再吃东西就会长胖,睡前3小时不能吃东西,否则会导致脂肪堆积、胃病等。这些说法可信吗?真相: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证实,肥胖的决定因素是“吃多少东两,而不是什么时候吃”,进食时间对于体重增加并不起主要作用。肥胖最主要的元凶在于饮食总体的热量过高,食品的摄入与消耗是否均衡是决定体重增加、减少还是保持的关键。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间进食,身体都会将多余的卡路里储存下来,转变为脂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3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分成两组进行处理,并观察疗效.结果:两组切口均愈合.结论: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同时电刀在手术应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已是常见术后并发症,及时采取合理有效处理措施,绝大多数能达到愈合.  相似文献   

14.
“肥胖”也是病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容人家胖,说是“大阿福”;让美人家胖起来,叫“发福”。迎面看到了一个久别的友人,胖得几乎是不认识了,从内心里迸出了这样的欢呼: “啊你发福了”! 被让为发福的人,像哑子吃黄连似的,面孔上挂着一丝苦笑。说真话,面黄肌瘦固然是可怜虫,而心广体肥却不是比前者有“福”。“脂肪过多”或简称之曰“肥胖”,在近世纪来才被认为是一种病态;但也有少数人并不感到怎样的“异常”,正是因为脂肪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饮食治疗要适量控制热量及食盐量,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水平,控制体重,防止或纠正肥胖,利尿排钠,调节血容量,保护心脏、脑、肾脏血管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I0013-I0014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6日报道,在探求导致肥胖的生理因素的研究中,美国乔瑟琳糖尿病中心的科学家认定,作为细胞周期转录辅助调节因子的TRIP—Br2在脂肪存储和能量代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可能为开发新的肥胖治疗方式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当日的《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上。  相似文献   

17.
无论承认还是不承认,人类现在和将来的大敌之一是肥胖。很多人不是死于灾荒、战争、灾难,而是将死于肥胖以及肥胖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包括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许多人对于食物搭配知之甚少,吃东西毫不讲究。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大量出现胃肠系统的疾病,二是越来越多的肥胖症。下面是科学搭配食物的五种方法:1.蛋白与脂肪含有适量脂肪的蛋白质对于胃的消化是有好处的,因为它可以使胃的消化进程慢一些,留较多时间来消化蛋白质,脂肪不宜多食。  相似文献   

19.
科学和我们     
怎样使胖子变瘦些(解放軍某郃濤問) 过于肥胖对身体是有害的,因为它促使脂肪在人体各个器官內沉积下来,增加了心臟的工作,影响了各該器官的功能,妨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使人的寿命縮短。所以过度肥胖的人应該設法变瘦些。  相似文献   

20.
脂肪可在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容纳堆积,形成奇形怪状的突起或者疱块,这种哺乳动物所独有的现象是非常令人烦恼的事情。大腿粗壮肥胖,肚皮胀肿突出,赘肉从三头肌上垂下来……这些脂肪沉积令人苦恼不堪。但是,这也是我们作为哺乳动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脂肪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