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汉代邮驿职官可简单分为五类:一是置系统的职官;二是传系统的职官;三是邮系统的职官;四是驿系统的职官;五是政府机构中特设的,不属于上述四类的邮驿职官。这些出土资料所见而文献所遗的邮驿职官能够让我们对汉代的邮驿组织建制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可补史阙。  相似文献   

2.
大司马一职两汉皆有,其位高权重,对汉代的政治制度具有重大影响。楚汉之争时已经有大司马职官,而非始于武帝时。两汉冠以“大司马”之名的职官有三种,即高级将领之大司马、加官之大司马和三公之大司马。其存在与演变反映了汉代大司马职官地位越来越高的演变趋势。汉代大司马与太尉曾相互易名、更改,其二者属官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的地方。在两汉时期出现的各种割据政权中亦存在大司马职官,且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上公"位于汉代帝国官僚系统的顶端,是地位和声誉最高的官。"上公"一词在汉代有三个含义,分别为高于三公的官、类于三公位的官和爵位。"上公"的外延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宋公、卫公、"四辅"以及被特别赐予"位三公上"的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通过对各个"上公"职官的详细考察,纠正了"上公"职官乃政治花瓶的传统错误观点,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有些"上公"职官并非橡皮图章,反而具有很大的实权,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出土资料中存有很多文献所遗的汉代幕府职官的内容,如西汉将军幕府职官有军候丞、卒长、军武库丞等,新莽将军幕府职官有左率、理军、军库长等,东汉将军幕府职官有军曲、中部护军、部曲督等。这些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军事职官的发现,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清汉代军事官制的全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世文献资料关于汉代侯国职官的记载不全面,幸好在出土资料中发现大量汉代候国职官的内容,这使得我们能更进一步认清汉代候国官制本来清晰的面目。从出土资料内容可知,西汉末年东海郡属侯国的职官体系为:相、丞、尉、令史、狱史、官啬夫、乡啬夫、游徼、游击、牢监、尉史、官佐、乡佐、邮佐、亭长、侯家丞、仆、行人、门大夫、先马、中庶子共21种。其中,丞、尉、令史、狱史、官啬夫、乡啬夫、游徼、游击、牢监、尉史、官佐、乡佐、邮佐、亭长、侯家丞、仆、中庶子皆不见于文献所载之侯国职官系统。这些职官可补阙汉代官制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家谱正式诞生于周代,汉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修谱,西汉私人家谱首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所载家谱。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叙录了司马氏家族迁徙、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先祖名字、职官、事迹等。这些对于从事历史和家谱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后,汉代文人纷纷仿效,扬雄和班固也自序其家谱见于《汉书》,体例都仿《太史公自序》。随着宗族势力的复苏,私人家谱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专门独立的家谱。  相似文献   

7.
新莽职官在出土资料中多有发现,据统计仅文献所遗的新莽中央职官便有23种,如太师公将军司马、车郎中令、园宰等。从实物资料所见新莽中央官制来看,新莽中央官制有个特点,即新莽中央主要职官多由西汉职官易名而来,非主要职官或低级职官多为新莽增设。由此可以推测,新莽时期中央官僚机构的下级官吏或进行过扩充,以至于官僚机构膨胀,最终导致国家财政危机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对千人类职官存在一些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论述。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充分占有和全面梳理后认为,千人类职官的出任人员没有民族成分的限定,官级与司马平级;千人有时作地名用,指千人部众的屯驻地;千人类职官如"左千人、左骑千人"中的"左",当取"副"之义,即"副职"。  相似文献   

9.
汉代在河西地区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考虑到河西地区的特殊情况,在职官设置上多有变通,适应了河西地区的发展需要。本文根据出土的敦煌汉简,对河西地区的职官体系进行了梳理:河西地区的职官体系可以分为行政系统与军事系统,行政系统为郡县制度,军事系统为都尉—候官—候长—隧长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西周时期诸侯国军队属于地方武装力量。在前期,大的诸侯方有一师的武装力量,很难对中央王朝构成威胁。到后期,军队编制改“师”为“军”,王六军,元侯有三军,中小诸侯也依次有二军和一军。命卿是中央王朝试图有效控制地方武装的重要举措,但金文中并未见到周王为诸侯命卿并令其统率军队的记载,推测这项制度实行时间不会太长,到春秋时期已经名存实亡。司马是军队中一个完整的职官系统,除中央的大司马外,诸侯和大夫也分别有国司马和家司马。不过,各级司马只对本级的行政首长负责,对下级司马并无直接的统属权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军队的训练和日常军务管理。  相似文献   

11.
文献和实物中见有大量之宫官职官,研究者多有论及。对文献所遗而见于实物的汉代宫官则无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考释。笔者将此类宫官,如长信居室、中邮吏、司宫等等逐一进行了考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文献和实物中见有大量之宫官职官,研究者多有论及。对文献所遗而见于实物的汉代宫官则无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考释。笔者将此类宫官,如长信居室、中邮吏、司宫等等逐一进行了考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汉代河西的行政区划、职官建置及其特点高荣两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地方行政区划和职官建置也日益严密完善。然而,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其政区划分和职官建置也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汉代司马氏家族: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父是史学家,子以《史记》著称。枚氏家族:枚乘、枚皋父子。父以《七发》传世。  相似文献   

15.
“司败”是楚国主管刑狱的职官,其重要职司就是依律惩处打了败战的将领。楚人在追究战败罪责时,不仅不能免除令尹、司马等位高权重的高官的罪责,即便是一国之君往往也会为自身的过失主动承担责任。“司败”职官的设立,显然在参与和保障军事行政职能方面,拥有着毋庸置疑的执法大权。  相似文献   

16.
从出土资料内容可知,汉代关津职官系统一般有关令、关长、关丞、关都尉、关候、关尉丞、关候丞、关啬夫、关门啬夫、津啬夫、关佐、关执奸等职官,层级体系即为令、长、尉、丞、候、尉丞、候丞、啬夫、佐、执奸。从关令、关长、关都尉的具体设置来看,他们因关口险要和历史情况的不同,都曾为关口的一级主管长官。这些内容都可补文献之阙。  相似文献   

17.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北魏宦官王馥墓志记载了其担任宦官诸职的情况,表明北魏孝文帝建立的宦官体系内,中黄门地位高于小黄门与中谒者。孝文帝改革在着重参考了汉代女主统治时对宦官制度所做的调整之后,将原有的内侍系统与汉代宦官系统互相匹配,融入了“给事”因素,其结果便是中黄门的地位被调整到小黄门之上。而后一人同时兼任两宫宦官,无须再挂有“给事”头衔,“中给事中”等成为固定官职。  相似文献   

19.
汉代民族管理职官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置,中央有典属国、大鸿胪,地方有属国、都护以及专门的负责民族事务管理的政府官员.这些部门配备有专门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汉官六种·汉官》、《后汉书·百官志》都有大略的记载.通过对出土资料的梳理,发现文献所载内容很不全面,出土资料所见而为文献资料所遗的汉代属国职官有庸左尉、塞尉、尉史等,所遗的地方政府中的民族职官有护羌使者、主羌史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一)》中简54和简57文本的分析,结合传世文献相近职官的进行比较,认为秦汉史籍所不载的“安民史”当属基层职官制度中的“百石属”小吏,其职能为民事调解、安抚流民等,是民族混融地区为缓和矛盾和便于统治因地制宜设置的职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