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审丑教育是相对于审美教育提出来的。审美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认可。但过多地强调审美教育,过多地突出审美教育的作用,使我们变得只会追求美的东西,对身边丑的事物、丑的现象麻木不仁。审丑教育就是要教我们的学生认识丑,揭示丑,具有一定的审丑意识和审丑能力,形成正确的审丑观。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同时又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有美也有丑。美是肯定性的审美价值,丑是否定性的审美价值,因此,生活中有审美和审丑。中学生对审美接触较多,而对审丑则了解不多也不深。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呢?笔者通过本文对于审丑能力的培养做下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中西都有审丑的理论,它们共同圈定了审丑也是审美活动之一,具有独特价值.丑的形式因其新奇而引人关注;丑的意义在于使美更富个性;丑美不亚于优美、悲美的精神力量.丑具有积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中以审丑──审美的创造方式,将晚明社会的全部污秽和浊臭切割开来,剥露开来,借以引发人们对丑的极度憎恶和唾弃,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本文还分别从‘逆向反观:以美村丑”、“正向点化:以五喻丑”、“整体拓展:众丑兑”、“内观拓深:丑中寓美’”等不同层面入手,对《金瓶梅》的审丑──审美特色的微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指出这是我们全面把握和借鉴这部巨著的艺术经验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丑可以化做艺术美,一切丑的东西一旦经过了艺术表现就成为美的了。丑形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这几乎是被公认的美学准则。正象美概括了美丑两方面一样,审丑也涵盖了审美。丑的艺术形象是丰富的,而审丑力也同样是一种欣赏和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现在,我们有些学生美丑不分,甚至还以丑为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也  相似文献   

6.
以对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青铜雕塑《欧米哀尔》的解读,阐述了西方现代审美机制中"以美为美——以真为美——以丑为美"的逐级嬗变过程,透视出现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审丑"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丑"从尴尬的他者文化身份向现代艺术中心的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7.
“审丑”是近代出现的新词汇,与审美同步,人们开始了对丑的审视,审丑意识亦开始萌芽。一方面,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发展,给美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致使传统审美标准无法审视艺术中的“另类”现象;另一方面,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型和现代艺术的审丑化发展趋势,使得审美教育面临着崭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审丑”教育。“审丑”既不是贬义词,亦不具有否定价值,它包含审美价值。其实,丑与荒诞在对人们内心审美结构的调整和重建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审丑美学内涵丰富,本文从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美就是丑、丑就是美发掘庄子的审丑美学的相对性的真意。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20,(3):73-79
西方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使丑彻底取代美的独尊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审丑思潮,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进入审丑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由审美转向审丑最后走向嗜丑的发展趋势。丑学视野下探究西方20世纪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审美趣味嬗变的内在互动,对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理念的建构和丑学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中开展“审丑”教学,是抵达作家精心构建的“审美场”的另一条重要路径。通过对比,在“丑”的映衬中感受美的丽质;展开辩证,在“丑”的分析中把握美的本质;进行批判,在“丑”的否定中发掘艺术真理,最终达成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化人的审美核心素养的根底诉求。  相似文献   

11.
莫言是一位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当代作家,对传统的反叛使他走上了不断求新求奇的创作道路。在他的写作实践中,生活中各种丑的事物纷纷涌入他的笔下,丑成为其直接描写的对象。他用狂欢化的语言叙述丑的对象,对丑的描写超出了读者生理和心理的接受期待,打破了读者一直以来的审美追求,留下的震撼也是空前的。他对丑的表现是很值得重视的,而他的审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审丑对象的超界域;二是个性化的审丑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2.
庄子将"丑"分为"形式丑"和"内容丑",前者是一种非恶之丑,后者则是包含着"恶"因素在内的恶之丑。这一区分体现出庄子作为先秦思想家感性心理的成熟和无惧于命运变幻莫测的勇气,也为人类剥离"丑"与"恶"这一思想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伴随着庄子区分"丑"与"恶"的成熟心理机制的是一颗趋善向美、审丑去恶的知耻之心,只有知耻方能严肃的审视丑而鞭挞恶,才会更好的审丑而非嗜丑,才不会以丑为美,以恶为美。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和西方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造成了中西在审丑观和审丑艺术实践上的明显差异.中国侧重于对丑美并存和对比性关系的认知,往往以丑反衬美,美是艺术表现的终极目的,而丑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西方则不仅将艺术创造中的审丑视为能引起快感的观照生活与求知的过程,而且发展到把丑看作社会现实与心灵现实更真实的本质的显现形式,其审丑艺术的表现显得更为直接和普遍.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堪称当代中国作家之翘楚,他的作品流淌着悲天悯人的情愫。他的小说打破了文学语言的传统信条,看到了"丑"的语言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他用独特的话语形式,通过自己的审丑体验和审美情趣,勾勒出人类内心深处的痛楚、荒谬和虚无,强化了对现实人生的否定态度,批判了人性的灰暗和邪恶。审丑语言,既表现了白先勇对历史流变下人类命运的感悟和思索,又满足了语言陌生化的审美需求。"丑"的语言使白先勇的小说产生了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美作家代表,莫言和莫瑞森都可以称得上是“丑艺术家”:莫瑞森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盛世;而莫言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特点.本论文通过展示“两莫”作品中的外表之丑、自然之丑、语言之丑和意象之丑探讨人物的人生之丑和人性之丑,并最终指出历史之丑是一切丑陋的根源.审丑的目的在于:认识丑——改变丑——通向美.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中对学生重视了"审美"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审丑"的认识,"美"与"丑"作为相对事物观,在教育学生中应当统一起来,让学生有个整体性认识这个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文去感悟和发现"美"与"丑",学会审视思考,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语言创新的大师,他的小说通过审丑而形成的语言陌生化,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愉悦,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莫言的作品常常凸现丑的事物,以丰富的感觉语言来描绘五彩缤纷的感性世界。审丑构成了莫言文学世界的中心,它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的特殊思考,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也展现了作品深刻的象征意蕴。当然,作家的审丑要有"度"的限制,应避免纯低级的感官刺激;作家理应努力追求那些闪烁着理性之美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美与丑,对中学生来说,是一对非常熟悉的概念,但又是一对相当模糊的概念。说其熟悉,表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常常会采用对比的方法来突现美或者丑:言其模糊,表现在对丑本身所蕴含的美知之不多,缺少感悟,作文中严重缺乏这方面的审丑体验。下面试作简单的赏析性介绍。一、丑的对比美。中学生审丑活动中有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审丑取向代替了审美取向,丑与荒诞代替了崇高与滑稽,构成了奇特的非理性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