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如何认真学习、充分吸纳、全面实践新课程标准的问题。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思考焦点、新的实践任务。要准确把握和落实新课标精神,需要正确认识这样三个问题:首先是关于“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重点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在"实施建议"部分也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我对语文这一门学科的理解是:它是一门教会学生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情达意实现交流目的的课程。因此,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板块。而大多数语文教师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丁光辉 《学语文》2003,(3):34-34
“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即讲究作文语言的艺术性。那么,怎样使作文语言有文采呢? 一、摘藻布彩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文学作  相似文献   

4.
1987年8月陈钟糅先生的论文《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像导火线.引发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价值观的大讨论。反思既往,观照现实,讨论几乎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以后语文教学大纲的修改、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乃至语文教材的编写。22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这一命题有哪些思考?对现实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又有哪些启示和帮助呢?  相似文献   

5.
<正>一、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思辨能力内涵思辨能力指用辩证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思辨”和“思辨能力”多次被明确提出。本文所探讨的思辨能力主要指小学生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的独立思考以及辨析的能力,从而能在学习与真实生活环境中,  相似文献   

6.
马菁 《中国教师》2006,(10):43-44
作为一名有12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令我最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过分强调作文形式的教学,即“怎么写”的问题,培养目标忽视了学生个性养成和人格发展。教师总是先提出具体的写作标准、方法、要求等,再要求学生按老师提出的方法向老师的要求靠拢,而忽视了“写什么”这个作文的源头,造成作文教学的本末倒置。于是抄袭、拼凑、杜撰成了学生完成作文的途径,也出现了写假话、空话、大话的不良文风,概念化、成人化、千篇一律,已是作文的普遍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  相似文献   

7.
“观照现实、裨补时阙”历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坚守与追求,近年来此价值导向愈发凸显。综观学生的考场作文,“观照现实”意识之缺乏、“路”“术”之困窘现象仍普遍存在,且出现了诸如“放眼寰宇”“且听且看”“揆诸当下”“反观现实”等泛化罗列与机械套版情况。为此,教师可根据多样化的作文命题材料与任务情境,有针对性地拓展联想、阐释、思辨的思维路径,强化基于隐喻折射的现实锚定、基于事实理论的双向互动和基于问题情境的个体认知,以帮助学生形成应“材”而运、应“境”而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言积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但现实中,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与他人进行口语交际时,也不能畅所欲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语文教育 ,应该关注人的未来发展 ,应该为受教育者能够度过幸福的一生奠定必备的语言文化基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然而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对作文倾注的热情不够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大 ,有些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喊头痛 ,觉得作文是个苦差…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定位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出新是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本文从作文立意、转换视角选材、模仿生活语言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作文出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言之无文,言之无序的弊病常常困扰着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归根结底,是学生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的浅薄所致。因此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了我们语文教师一个作文教学的启示——指导学生在用心生活、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浩瀚的传统诗歌海洋中撷取语言菁华,丰富写作语言,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从学生的一次作文练习中发现,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缺失,都会破坏文章的美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程的基本特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借这次作文练习,笔者谈一些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疑,这触及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即以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根本任务,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内化”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即只有当学生把文本“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时,才能流淌于口头、笔端,为我所用。观照时下一些名师的语文课堂,无不注重文本语言的内化,采取多种手段和策略使学生与文本达到“与我为化,人文合一”的境地。一、读中悟:在文本语言的徜徉中实现由外到内的吸纳“读”是…  相似文献   

14.
语文有没有逻辑?语文讲不讲究思辨?在这样的疑问中,我开始了关于语文思辨性和培养思辨能力的探寻。所谓"思辨"是指同"经验的思考"相对,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只进行纯概念和纯理论的思考[1]。它包括分析、推理、判断及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析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标应着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审视的习惯,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侧重陶冶情操的审美教学;二是侧重语言交际的实用教学。二者互为补充,给小学作文教学带来鲜活的生机和前景。笔者认为,在上述两种作文教改实验中,倘能加入思辨能力的培养,更能促进小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国内语文课程文化的研究逐步展开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出场语境。即语文课程文化基本理论研究得到不断深化.语文课程文化的现实状态受到关注.语文课程文化的建构研究逐渐增多。语文课程文化的研究存在“外围化”倾向.对其文化特质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思辨式”范式居多,实证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较少。我们应加大力度研究语文课程文化在母语方面的独特基质.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积累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文章从激活积累素材的角度探究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后能学生发挥作文学习的后劲.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这样论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是值得我们倡导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因为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欢  相似文献   

20.
<正>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议论文写作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的作文思维、审美创造等的外显和文字固化,为充分有效地表明和论证观点,我们就要运用体现准确、严密等特点的语言来表达。本篇具体谈谈议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