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兵 《成人教育》2012,32(3):91-92
网络生活方式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归纳了大学生网络亚传播圈存在的四种形态,即:信息圈、交际圈、生活圈和舆论圈.根据大学生网络亚传播圈的现实表现提出了教育引导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网络圈群是大学生重要的虚拟社群空间,其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承载了大学生的言行活动及思想话语。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实现对网络圈群的全覆盖,通过提升思政话语在圈群中的传播效度来引导学生思想成长,形塑学生价值理念。文章基于网络圈群对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传播进行深入研究,在阐释网络圈群与思政话语传播之间的交互关系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传播困境,探讨优化传播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普遍存在于网络空间,围绕着社会事件和公众关心的问题组成一个个舆论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网络舆论通过对社会热点的揭示、对社会问题的多重认识与批判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期引发对网络舆论社会影响的关注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指在高校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高校应在把握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校园网络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效沟通的中介,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提高运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数据和微传播的发展,网络圈群正以其便捷、相对隐私、安全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高校网络圈群呈现交流方式多样、信息传播面相对集中、成员关系相对私密、话题范围广泛等特征。不断兴起的网络圈群在给大学生网络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舆情安全带来了新的隐患,圈群舆情监管、研判、处理、引导都面临着挑战。高校要完善圈群舆情的管理机制,创新网络圈群管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圈群舆情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归属私密群体的强烈渴望,大学生网络生活日益呈现圈群化特征,映射出话语情境转变、话语主体转移、话语内容转向的新样态。借助对传播逻辑和认同逻辑的深刻塑造,网络圈群极大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境遇,产生“圈群壁垒”“中心流转”“信息圈养”“娱乐喧嚣”等问题,引发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失效、话语失声、内容失调、价值失力等后果。对此,遵循网络圈群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理路,从大学生网络圈群的显在藩篱着手,针对性地调适二八定律与长尾效应兼顾、有情有理与绘声绘色交织、深刻权威与调整升级并存、扩音主流与排耗偏颇共生,做细做实分层对象引导、话语表达创新、内容建设优化、价值传递匡正等工作,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圈群穿透力,最终促进网络圈群传播与爱国主义教育交互融合。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传播的行为、内容和工具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舆情分析预测的显示器和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沟通方式.但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容易造成传受失衡和信息疾病,网络媒体的负面议程设置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面对网络信息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新闻的独立判析能力;二要使媒体教育与课堂教育并重,网络教育与现实教育并举;三要学习信息传播与媒介理论,研究与运用网络信息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8.
QQ传播是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学生则是QQ传播的主力军。文章分析了QQ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三大挑战:QQ新闻传播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QQ博客传播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QQ群传播增加了网络舆情判别与预测的难度。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学习研究新媒体,积极运用网络人际传播;充分发挥网络的隐性教育优势,利用网络言传身教;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和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与高校德育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中网络信息传播已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现代化传播手段,针对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制定网络行为规范,使网络传播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当代我国网络技术在传播思想观念方面的发展和利用现状、现今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的形成以及影响程度情况分析,提出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性。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的文化形式,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共享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它通过多种活动和载体影响大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思维过程,最终改变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此,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提出消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60):152-15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不断创新发展,网络消费的用户规模大幅扩大。大学生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远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以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成为网络消费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素养研究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素养提高的研究帮助大学生明确网络消费误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大学生家庭生活的和谐及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大学生网络诚信的主体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世界里,身份的虚拟性和网络传播的隐匿性,很容易在大学生中出现网络失信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可以通过改变行为主体来改变行为,即构建大学生网络诚信必须培育大学生网络主体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网络主体意识自主性、能动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的基本功能,尊重大学生网络主体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网络主体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网络主体的主体人格,使大学生树立诚信保护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试论网络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 ,它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应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规范上网行为 ,改进教育手段 ,完善网络安全措施 ,健全网络法制等方面防范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也催生了新的产业。这种传播新锐的迅速普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渠道、效果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与冲击。网络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思想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认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动迎接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高校大学生在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网络道德缺失现象也日益严重,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传播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适应网络发展,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增强大学生网络免疫力等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分析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及影响因素,并从个人背景、个人心理、网络技术环境和社会群体等因素方面对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网络是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福祉,它有利于大学生消除垂直交往产生的隔阂;有利于大学生消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有利于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范围;有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充分交流.但网络交往也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失范.我们应从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面齐抓共管,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大学生是受网络传播影响最深、最广的群体。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传播来引导、教育学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国 《时代教育》2009,(9):9-9,11
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参政意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政治参与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它易使大学生被信息误导而造成思想混乱、易使大学生政治参与失范、易使大学生的现实政治参与能力弱化.为此,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立法、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实现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