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浅说"一见钟情"--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相见模式。首先,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性诉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封建礼教只能限制青年男女的行动自由却无法束缚其正常的生理发育,它对两性交往的严厉禁锢,反而更加激发起青年男女们对异性的渴盼与向往,从而也就更易于一见钟情了。其次,这一模式的形成与明末清初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使得才子佳人们充满着对自主婚姻的强烈渴望,对封建礼教的基本恪守,又使得他们不能也不敢与异性自由交往,正是这一特点促成了他们的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2.
科学信仰与"科举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只有科学信念而缺乏科学信仰,主要是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考察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科举考试使民众形成对人的信仰而失去对物的信仰。科举制度的长期历史积淀使其本身形成“科举信仰”。“科举信仰”对今天科学与教育有着复杂和广泛的影响。培养当代民众的科学信仰。必须正视“科举信仰”的存在。对其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中国的小说观念发生了从“史”到“文”的重大变迁,即由攀附于史转为以“文”为本位观照小说的价值。这是明中叶以来经学、史学、子学评点领域里“泛文论”倾向在小说评点领域的扩展。在这一变迁中金圣叹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流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具备两大叙事要素:“才”与“情”。“才”是男女双方必备的条件,是小说情节展开的起点。“情”是故事发生的依据,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才子佳人小说对“才”与“情”的重视,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时代思潮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小说作者的生活处境与心态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重要的遗民诗人,其诗作中洋溢着浓郁的“仙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仙气”当作精神家园的避难所;二是把仙家看作正义和力量的化身;三是表现在行文表达上。其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明清易代的社会现实是外在条件;翁山内在的气质是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万里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万里模式”在宏观高等教育体系方面的特点是从既不同于国立高校,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民办高校两个侧面体现出来的,它是国立高校的拓展,又是对民办高校的完善;“万里模式”的办学理念是“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以生为本”是办学之纲。“万里模式”的办学机制是与其全新的办学体制密不可分的,推动这一机制运行的是以万里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力”,这一机制形成的关键是将市场经济的规则引入到高校管理内部。  相似文献   

7.
和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一样,梁启超把矛头指向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八股取士制度已然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成为禁锢中国人智慧的一大枷锁,但不同的是,梁启超不仅撰文“炮轰”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更是明确提出了他的改革设想。教育其实是一种“收效纯在将来”的长远事业,是不可急功近利的,而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制造国民”,通过“制造国民”来改造国家。梁启超不仅具有高超的教学、演讲才能,也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他也因此在当时的青年学子中极具影响力,他的学说也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相似文献   

8.
和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一样,梁启超把矛头指向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八股取士制度已然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成为禁锢中国人智慧的一大枷锁,但不同的是,梁启超不仅撰“炮轰”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更是明确提出了他的改革设想。 教育其实是一种“收效纯在将来”的长远事业,是不可急功近利的,而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制造国民”,通过“制造国民”来改造国家。 梁启超不仅具有高超的教学、演讲才能,也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他也因此在当时的青年学子中极具影响力,他的学说也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编按]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曾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从元末明玉珍入蜀算起,一次是在明末清初,从明末张献忠入蜀算起。作为四川盆地中部的人口大县——四川三台在这两次移民浪潮中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人口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如今拥有148万人口的状况。本文从四川三台“湖广填四川”的起因等相关情况的分析,对清初湖广移民在三台的情况作一初步研究,希望能为当今三台的发展提供一点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及第团圆"一解--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与古代中国人的惩恶扬善的道德追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明代由于封建专制皇权极度膨胀,皇帝集政治、军事、司法权于一身,在明朝中后期便形成厂卫、太监干预司法的特色。厂卫、太监通过在审判监督权和最终裁决权方面侵夺三法司的司法权。  相似文献   

12.
晚清的政治使全体国民面临着国际与民族千年未有的巨变和千年未遇的空前危机,晚清政治是典型的“危机政治”,而导致“危机”的根源则是特殊的八股科举及其教育的滞后:造就麻木的灵魂包括愚昧的军官和愚蠢的政治家,因而,科举成为阻滞中国发展的关键。从《纽约时报》的攻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废除科举成为晚清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宗师是在地方上设置的掌管宗室事务的官员,它是在掌管皇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宗正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宗师一职并非唐初始置,且宗师一职虽然称呼相同,但其地位与权力,历代各不相同。本文就其历史渊源及演变情况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4.
分区定额与原籍应试是清代科举制的两大基本原则。在原籍应试原则之外,又存在针对流动人口而实行的寄籍应试之法。由于科举录取率以及考生科场竞争力的区域差异等原因,在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不同地区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冒籍应试问题。清政府试图通过廪保、官员担保等机制防治此类舞弊现象,但其实际治理效果比较有限。探讨清代科举冒籍问题,对于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以及治理当今高考移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等,是中国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以往叙事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得以成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神内容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6.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7.
宋代殿试不黜落之制始于仁宗嘉二年 ,但杂犯者仍遭黜落。至元三年 ,特别是元八年以后 ,殿试杂犯亦不黜落 ,只给予降等的处罚。此制一直沿用至南宋末而不废 ,并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清科举取士中的殿试不黜 ,当直接继承了宋制。  相似文献   

18.
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科举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当时教育影响的分析,总结出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科举考试与教育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总而言之,科举考试多数时候处于主导地位,对学校教育有着强大的制约和导向作用。笔者试图通过这段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回顾与分析,为今天全面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已走向衰亡阶段。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在扼杀维新运动三年后,又不得不沿着维新的道路走下去,高唱变法,于20世纪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主要有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