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中,中年级的教学内容是“整百数除多位数”。教学中,可喜的现象是,几位老师在教法上都下了功夫,力求教得生动一些,活泼一些。但相比之下,有些教师在研究教材上所下的功夫却显得有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例题的教学缺乏深层次。如例1,“800÷200”,只要求学生知道是求“8个面里有几个2个百”,然后在竖式中算出800里有“4”个200。例2,“6000÷800”,只要求学生知道这道题是被除数前三位比除数小,不够商1,要看前四位,就是看6000里有几个800,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上。二是对习题的运用带有某种随意性。如练习中的第2题: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商应写在什么位置。  相似文献   

2.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四则混合运算》一节中《练习十》的第3题,叫做“有趣的练习”,原题如下: (53-35)÷(5-3) (41-14)÷(4-1) (62-26)÷(6-2) (83-38)÷(8-3) (71-17)÷(7-1) (92-29)÷(9-2) 这组题的趣味在哪里?如何教学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步,先让学生算出结果,使学生们感到“惊奇”,这些题的得数(或商)怎么都是9? 第二步,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3.
文字题可分为简单文字题和复杂文字题。简单文字题只含有一步计算,运算方法明显,学生容易掌握;复杂文字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文字题复合而成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于理解。如果把语文中的缩句法运用到数学文字题教学中来,学生就易于掌握。 例如:“4乘以9.5的积加上27.6除以6的商,结果是多少?”首先教学生找出这句话的主语、谓语、宾语,学生根据已有的语文知识很快找出主语——积,谓语——加上,宾语——商,教师板书“积加上商”。然后要求学生在句子中找出积是什么?(4×9.5),商是什么?(27.6÷6)。最后让学生把积(4×9.5)与商(27.6÷6)分别代入缩的句子里面,就得4×9.5+27.6÷6。  相似文献   

4.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只编排了一道有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相互关系的例题,而其它三个类型的数量关系是在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中出现的。例题分 3个小题。第 (1)题:学校买了 38个鼓,每个 3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这是一道已学过的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教材没有编出解题的算式和数量关系,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小结数量关系。第 (2)、 (3)小题,则由教师引导,通过学生思考,小结数量关系;“总价÷数量 =单价,总价÷单价 =数量。”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归一应用题之后,书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辆卡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出发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又行驶了3小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很显然,这道题是配合书上例题而设计编排的。学生很快想出120÷2×3 120和120÷2×(3 2)两种方法,当学生解答完之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又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6.
灵活运用试商方法的练习(出示小黑板): 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试商时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最好?为什么? 576÷78 3145÷23 2995÷832 2469÷74 236318÷683 89860÷188 1.指名回答后,板演。集体评析。 2.教师从板演的怪式中选四题,用红笔在有关数上加上方框。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的概念后,曾出了这样一道巩固题: 括号里填上什么数,才能使商不变?为什么? 8÷4=2 (1) (8×囗)÷(4○囗)=2 (2) (8○□)÷(4÷□)=2 对于(1)题,学生都能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很快说出多种正确的答案。而对于(2)题,由于学生没学过小数和分数的除法,受知识的局限。因此出现了我预先备课时没有估计到的情况。学生们对下面两个答案有了争议。  相似文献   

8.
“下水”似乎是语文老师的事,其实,数学教师下水也很有必要。通过“下水”,我们可以把握住课本练习题的难易程度,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例如,“小数除法”例3“117÷36”教后,有位教师以书本练习六第6题中的“4÷320”作为巩固练习,结果学生出现了如下三种算法: 教师看后,觉得比较突然,因而草率应付了一下:这三种方法都正确,以后的计算中我们可以任选一种方法。由于教师指导不当,因而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算式,有的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不难设想,如果那位老师在备课时或上课前已计算过此题的话,那么在遇到这类题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时,就会胸有成竹,指出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九义教材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第19页例4、第20页例5。教学过程:  一、比较导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昨天学习的知识。  1出示“准备题”:5628÷67 (请一学生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开火车”口算)。  1.5÷5  0.42÷7  2.8÷14  0.36÷18  0.56÷4  9.6÷6……  (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讲评演算的准备题。)  2投影演示:填写下表:(课本“复习题”)被除数15150除 数550500商3  填完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1)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2)运用了什么性质? …  相似文献   

10.
王老师在组织“商中间有0的除法”新授后的练习时,出了一道题3609÷3,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指导。待全部完成后,指一名中下生板演,要求其他学生“集中注意,仔细看他是怎么做的。”学生板演列竖式算:(?),检查时发现千位上商1过分偏右,擦去改写在3的正上方;商的十位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9、9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2.让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设计(一)一、复习铺垫,引出课题让学生观察下列等式并说出结果:8÷410÷5100÷502÷3由于2不能被3整除,那么2÷3的商怎么来表示呢?从而引出课题。二、讲授新课,进行学习1.学习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学生读题、分析、列式,然后教师演示讲解。2.学习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学生读题、分析、教…  相似文献   

12.
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中,出了一道题让学生练习:“李方原计划18小时看270页书,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看了20%,实际几小时能看完?”顿时,学生纷纷举手列式解答:270÷[270÷18×(1+20%)]=15(天)。教师连连点头并“及时”作出评价:“很好!我们都已会解答这道题了。”接着,叫学生做另外一些习题。这道练习,学生轻而易举,列式可谓千篇一律。 另一位同年级的老师在复习课中,要学生解答:  相似文献   

13.
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并使其转化成解题技能与技巧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因此 ,如何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谈谈几点做法 ,供大家商讨。一、针对重点知识设计层次练习对于数学中的重点知识 ,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拾级而上的练习。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 ,当概括出“在除法里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的性质后 ,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 1)基本题 :5 7÷ 3 =( 5 7× 5 )÷ ( 3×□ ) ,5 40 0÷ 3 0 0 =5 40÷□ =5 40 0 0÷□ ;( 2 )发展题 :根据 1690 0 0÷…  相似文献   

14.
经历与体验     
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以下结合几个案例谈一些思考。一、引学生“经历”〔案例一〕:“商的近似值”教学片断1郾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话呈现材料。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0÷44,并且计算。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除不尽,产生疑问:这一题是除不完的。2郾谈话交流,商讨解决方法。师:在150÷44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情况?生1:除不完。生2:后边的商重复了,经常是这几个数。师:这种情况在除法里叫做除不尽。那么出现这种情况你们有办法解决吗?大家商量一下吧。(学生…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上课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也就是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1.激发求知欲。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设计学生认知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要求解决疑难的愿望。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假分数分类时,教师出了一组整数除法题,如 1÷ 10, 5÷ 3, 3÷ 3, 3÷ 2, 4÷ 9, 9÷ 2, 8÷ 9。让学生思考:哪几道题能用分数表示商 ?…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的式题》第二课时(见部编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66页)一、复习老师要求学生说出2×6÷4与35÷7×8这两道式题的计算过程。二、新授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揭示课题)。请小朋友看这一题(板书72÷8+3),这道连除式题该怎样计算呢?大家看书上第66页的例2,看过以后请你说出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6页—2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够正确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3.通过商不变规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准备:磁性小黑板、口算卡片、目标检测题。一、引入。1.口算下面各题(用磁性小黑板出示)。6÷2=20÷5=60÷20=16÷8=600÷200=1200÷400=2.师:请仔细观察这几道题的商,你发现了什么?(师根据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习 题:“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像图1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顶层的 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2,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首先问学生:“这些圆木堆成的横截面,近似于什么形状” ?(生:梯形)“结合梯形面积公式,想一想,你能用较快的方法算出圆木的总根数吗?”[生 :(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2]。这样图1的总根数很快就可以算出来了。教师很高兴地表扬学生:“真不错,我们以后就要这样,运用…  相似文献   

19.
教学“8的除法”时,某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道变式题:24÷3=□÷□=□÷□=□÷□=□÷□师:第一个算式方框分别填几?生:可以填40、5。生:16÷2、34÷4 生:第三个算式错了,34除以4,商是8,还得余数2。应该把被除数34,改为32。(教师在黑板上改正)生:最后一个算式,可填56、7。师:还可以有其它的填法,这里就不讨论了。分析上述教学的片断可见,教师乇要借助多答案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练习的兴趣。那么,这个教学过程落实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吗?学生又学会什么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教“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教师可按铺垫、演示、探索、讨论和小结五个步骤组成教学。 1.铺垫。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 ①比较数的大小:104 14 140 1004 ②下面各式中的商是几位数。 905÷5 7364÷4 828÷4 2110÷2 2.演示。教师用复合灯片(或图片)演示309÷3的计算过程。如下图,教师先出现图左部分(表示309根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