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莺 《新闻界》2001,(5):75-76
近年来,新闻界关于隐性采访的讨论很多,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大都持肯定态度,而从事新闻研究的以及一些法律界人士则较为谨慎,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约束问题。本文将从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缺陷等方面,探讨对隐性采访的认识。一、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及由来分析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秘密地采集新闻素材的采访方法。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成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比如暗访消费者投诉经历、目击破案过程等跟踪偷拍;体验式采…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必要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必要手段李晨钟包括偷拍、偷录和秘密采集的隐性采访,越来越引起新闻界的重视,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不仅在于这一手段可以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手段对消极腐败等现象的揭露批评和监督,加...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从美国新闻界的一些做法和规定谈起张西明时下,隐姓埋名、变换身份而偷拍偷录的“隐性采访”成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千方百计也要挖掘到需要的信息和材料,“抓住老鼠就是好...  相似文献   

4.
何为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是新闻学上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隐性采访在新闻界的实践已经有了比较长的历史。仅就采访行为的具体称呼上.相当长时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暗访、私访、微服私访、秘密采访、偷拍偷录、隐匿采访、隐形采访……所有这些,都曾经是对隐性采访不同的称谓。目前,虽说隐性采访已成为新闻界广泛采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和秘密武器,但是理论界给其的明确定义并不多,尤其以下面几个定义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邹艳娟 《新闻窗》2007,(2):93-94
近年来,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众多批评性舆论监督报道中,偷拍偷录记录的同期声和影  相似文献   

6.
偷拍偷录是一定条件下的合法采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记者》开展偷拍偷录法律问题专题讨论,触及了当前新闻和法学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实践和理论意义深远。从眼前看,这个问题的讨论将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正确行使采访权利,更好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从长远看,能够进一步完善新闻法制理论,推进我国法制建设。我认为,偷拍偷录是新闻工作者在一定条件下应当行使的合法采访权利。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偷拍输录某些违法行为是合法采访权利新闻工作者偷拍偷录现象,主要是在揭露违法行为报道中发生的。如果法律一概不允许偷拍偷录,受损害最大的莫过于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媒体…  相似文献   

7.
随性采访就是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意图,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事件进行的采访。在长期采访实践中,笔者对隐性采访有一些体会,现就隐性采访的优势与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众多批评性舆论监督报道中,偷拍偷录记录的同期声和影像资料给受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达到了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暗访与公民肖像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燕 《当代传播》2004,(4):52-53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新闻界、法学界有关新闻工作中的“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暗访”的讨论词频甚繁,专家与学者纷纷撰文立著,从各个角度对这一新闻工作方式给予了密切关注。基于这一采访方式所收到的积极社会效果,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持支持和认同的态度,认为只要做到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不超越法律的界线,就应当予以肯定①。  相似文献   

10.
祝明 《新闻实践》2002,(6):13-14
偷拍偷录是新闻界和法律界争论最多的采访方式之一。一方面,偷拍偷录的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广播中的主题节目;另一方面,偷拍偷录的行为被许多法律界人士口诛笔伐,在法院审理中,偷拍偷录的资料不能作为呈堂证供,因此在许多官司中新闻媒体纷纷败诉。一个“偷”字显示了它的尴尬地位。今年4月1日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使偷拍偷录有条件地合法化,对偷拍偷录得来的证据由绝对否定变为相对否定,  相似文献   

11.
汤国兴 《新闻世界》2009,(10):81-82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在不通知采访对象、不表明采访目的等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偷拍偷录式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也被称之为暗访、偷拍。  相似文献   

12.
张泰 《声屏世界》2006,(11):34-34
对于隐性采访的使用,新闻界和法律界就没有停止过争论。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新闻学学者及新闻工作者认为,由于新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时需要揭露社会上一些违纪、犯罪等不良现象,在遇到种种强大的阻力和风险时只能采取隐性采访。而大多数的法律工作者则从法律的角度提出隐性采访是否合法,隐性采访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等各项人身权利的问题,对隐性采访的大量使用表示了担忧。从法律角度来说,不论是我国的现行法律,还是多数外国的法律(包括新闻法及不是法律的新闻自律),都没有明确赋予记者拥有可以假冒身份、偷拍偷录等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进行隐『生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众多批评性舆论监督报道中,偷拍偷录记录的同期声和影像资料给受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达到了揭露事实真相、抨击丑恶行为、洞悉是非曲直、弘扬法治精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何谓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俗称偷拍,是指新闻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在不通知采访对象、不表明采访目的等情况下运用摄像机,录像机或照相机等工具进行的一种偷拍偷录式的采访。隐性采访在中国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界第一次采用隐性采访是1992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河北省无极县假药市场的暗访。在社会中引起很大反响,得到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偷拍、偷录和秘密采集的隐性采访,越来越引起新闻界的重视,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不仅在于这一手段可以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手段对消极腐败等现象的揭露批评,加大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隐性采访的独特作用,在于它能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向受众推出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新闻.但隐性采访又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得不好,会成为新闻侵权的祸首,或伤及无事或引起新闻诉讼.那么,何为新闻侵权?何为…  相似文献   

16.
叶至 《视听界》2000,(1):36-36
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或以其他假身份,采用各种能够获得信息的方式(包括偷拍偷录)从事的采访活动。隐性采访在中外历史上都不乏其例,在我国,随着近年电视媒介的加入,隐性采访开始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7.
李明 《新闻知识》2003,(10):44-45
近年来,隐性采访颇受新闻工作者青睐,有人甚至将它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然而,考察一下诸多成功的例子,问题还是不少。学术界对隐性采访,特别是偷拍偷录行为的合法性,尚有争议。因  相似文献   

18.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02年4月1日起试行以来,新闻界关于偷拍偷录“合法化”的说法便一直广为流传,甚至有人以为拿到了法律的“尚方宝剑”,隐形摄像机就可以大行其道了。然而笔者认为,新闻采访中的偷拍偷录行为并没有因为这个司法解释的出台而完全合法化,偷拍偷录行为的定义以及合法与否在法律上仍未有明确的说法,它仍然走在法律与道德的钢丝绳上。目前,法律仍然对偷拍偷录有严格的限制。《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条:“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是指记隐瞒自己的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它是记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相似文献   

20.
<正>隐性采访,是在被拍摄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不公开地猎取或记录电视节目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方式由于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不会引起被访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有助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