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研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中心城市越来越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较,国家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从区位优势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不同中心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中心城市必须正确认识自身拥有的区位优势,制定合理的发展措施,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基于Hotelling线性城市理论和Krugman中心-外围理论,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视角建构集聚区单一形成机制模型与集聚区动态演变机制模型相衔接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企业微观区位决策以及宏观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集聚租和政策租都能显著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同时集聚租与政策租本身存在竞争效应,但两者还存在交互关系;另一方面,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策机制,都存在着门限效应。与门限效应直接关联的一个原因是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粘性,这意味着如果市场或政策力度较小时将很难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产业集群能够产生聚集租金。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城区的连锁烘焙店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探讨连锁烘焙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连锁烘焙店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双中心与外围小集聚"的特征,且与城市综合中心地和商业中心的分布呈现高度耦合;在空间演变上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规律,且其方向与城市扩张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重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及经济实体地理区域的转移、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空间变动及土地资源使用类型的变更、集聚生态圈内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形成、重塑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动力因素及演化路径分析对于研判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空间地域范围的协同创新及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深入研究对于丰富空间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参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现象,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协同集聚对于转变单一产业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整合延伸区域资源与产业,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行业异质性。结论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促进作用。细分行业来看,房地产业与制造业、交通仓储邮电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不显著,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由此,城市要提高产业的多元化,基于自身优势,有侧重的选择不同细分产业进行重点培养。  相似文献   

6.
河南承接企业服务业国际化扩张的产业集聚手段主要是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为此,分析了河南产业集聚布局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加强产业集聚的措施,即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约化集群化经营、企业服务业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7.
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理论及来自上海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是服务业的最主要集聚地,城市转型的产业基础是服务业.上海在服务业供给方面的基础与潜力令人乐观,但在服务业需求方面已出现"成本病"迹象.如何统筹兼顾服务业的需求与供给,将成为有效促进服务业发展、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着眼点.上海在这方面的经验表现与对策建议对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采用产值密度、专业化指数、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城市流强度等指标,对2012—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对外功能等进行测度。实证研究发现:(1)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其中广东城市的空间集聚提高程度明显快于广西和海南的城市;(2)专业化集聚水平提高态势初步呈现,且在一定程度下产值密度较大的城市专业化水平未必较高,产值密度较小的城市专业化水平反而较高;(3)细分优势行业集聚表现为差异化态势,且外向功能差异较大,其中广西和广东的城市集聚优势明显,海南的城市集聚程度较低;(4)根据城市科技服务业对外功能总量和城市流强度大小,可将北部湾城市群划分为中心城市、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及与其关联较为紧密的城市、中小城市等3个层次。最后,提出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优势行业集聚水平、充分利用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经济联系以及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构建等,促进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清正 《科学学研究》2015,33(10):1464-1470
在"新"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索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态势,并以222个地市级以上城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解析并借鉴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实证表明知识溢出、信息化、城市规模、政府政策有利于科技服务业集聚,表现出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基于异质性特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具有相异的集聚路径。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城市差异化及科技服务业发展异质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在机制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工业效率以及产生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工业效率,还能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围地区的工业效率,而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边界。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来看,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工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2000-2009年的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采用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经济方法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存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而非专业化集聚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的经济形态逐步由商品生产迈向服务生产,高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彰显,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吸纳就业、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价值链重序与附加值提升、促使城市空间格局的配套完善及其衍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及核心功能区格局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9,(8):44-48
以高铁开通为一外生冲击事件,将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实验组和处理组,研究了高铁开通事件对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呈现由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演进的态势;高铁开通可以显著地增进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并通过城市规模、投资效应、人力资本作为中介机制实现效率提升。服务业集聚规模提升不构成中介机制,优化结构、合理分布是高铁开通促进集聚效应正向释放的根本原因。高铁开通的站点数量对服务业集聚和生产率具有加速作用,高铁站点的分散化、郊区化应成为规划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伦敦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产业集散地之一,国际金融企业在伦敦集聚所形成的金融服务业集群已经举世瞩目.因此,剖析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的特殊性,探讨集群的结构和成因等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知识型服务业是最具活力和创新动力的现代服务业部门,笔者通过对围绕同济大学集聚的现代设计产业进行实地调研和整体数据分析,深入剖析该集群培育的现状和不足,最后以该集群为例从地区政府、大学以及集群内企业三类主体的角度提出构建知识型服务业创新集群培育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群倾向.在运用指标评价法测度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将空间地理距离、接收方知识吸收能力等因素纳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利用中国286个城市数据就我国局域知识溢出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及其关系作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知识存量和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本门槛假说成立,知识溢出的效果受到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和吸收能力的影响.各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各相邻地区间的服务业合作,促进自主创新与知识溢出的有机结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川渝城市群与产业群发展的矛盾与冲突,重点探讨了产业集聚支撑的川渝城市群发展体系的建设重点,认为川渝城市群必须走一条以产业集聚、关联发展为支撑、网络化发展双中心——外围城市群落的双核型城市群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省为例,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的Cobb-Douglas(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2004—2013年广东省的物流服务业集聚水平,并进一步研究了物流服务业集聚对批发零售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3年,广东物流服务业集聚对批发零售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同时,物流服务业产值、固定投资和从业人数对批发零售业经济增长同样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表明应重视物流服务业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同时,应特别重视物流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9.
王猛  习敏 《科研管理》2022,43(8):40-47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工业效率的提升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构造理论模型,说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通过经济关联、知识关联机制产生外部规模经济,进而促进工业效率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工业效率。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影响是线性的,并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但邻近省份间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相互抑制。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本研究为从科技服务业集聚角度提升工业效率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关联分析和空间联立方程研究了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空间关联与协同定位,结果表明:1城市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选择上存在正向空间关联。2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协同定位关系。3二者与周围城市密切相关,周围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通过空间外溢作用于本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