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根据峡区的最新考古资料,对峡区楚化的分期、特征与分布进行探讨,认为春秋早期楚化才进入今宜昌西陵峡地区、秭归一带。春秋中期楚化遗存较少,在空间上没有什么进展。春秋晚期楚人势力急剧向西扩张,西至奉节、云阳一带。战国早期的遗存也比较少。战国中期是楚人西进的又一高潮,最西可达今忠县一带。战国晚期已逐渐退出了峡区。楚化西渐以后,与土化交流融和,形成了楚化的“峡区类型”。  相似文献   

2.
商州化作为秦化的子系统,具有秦化的浑朴厚重和楚化的神秘奇幻。出生于商州的贾平凹受商州化的濡染,其作品除了极富秦化意蕴外,对楚化同样表现了很大的亲和性,其作品体现了秦楚化的基本精神:浑朴与空灵,厚重与飘逸,务实与浪漫。其小说《废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秦楚化的孕育形成了贾平凹独特的创作个性,使他在地域化上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3.
战国后期楚人统治吴越地区百年,秦汉时期的太湖流域与东南地区学人传承《楚辞》,并开创汉大赋传统,形成汉代的辞赋之学。东南地区的楚化是汉代,尤其是西汉的化主流。但是,东南的学最终归向了吴越传统,《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两部地方史书的完成,吴越之地又回复了吴越化的本色。这就告诉我们,有深厚传统的区域,化很难被颠覆。区域化标记与化圣地是我们研究化必须关注的两个重要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美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楚纹饰的表现对象、发生机制、深层内蕴进行了探讨。就表现内容而言,楚纹饰有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其中又以龙纹、凤纹、鹿纹、圆涡纹、神灵鬼怪图案最富特色;从发生机制上而言,它乃是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与巫官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同时,它又是楚人对自身艺术经验的总结,对前人艺术经验的继承和创变的结果;从深层内蕴而言,楚纹饰“艺术--巫术一体化”现象是楚人生命的符码化形态,它复现了楚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审美追求和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5.
都城,是一国政治和化的中心。研究一国一地的历史化,也尤为重视对其都城的研究。楚国的都城,数量不止一处,地望也不限一处。其迁建,体现了楚国强弱的发展历史;其兴废,标志着楚化盛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献语焉未详,楚都的数量和地望乃如神龙玄豹,至今或明或暗地隐现于云雾之中。自上个世纪80年代形成楚化研究热潮以来,楚都的研究便一直是楚化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与文学“湘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对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对学的外在形态,而且直接影响到创作主体的思想、气质和审美,湖湘学是湖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深受湖湘化的影响。80年代的学“湘军”之所以令人瞩目,主要得力于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楚化-湖湘化的浸染。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南北化尚未融合,两种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北方以伦理型化为主,南方则带有浓厚的巫化色彩。与此相适应.对于女性美的观照,中原人和楚人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理想。前标榜“以德为美”,后渲染“美在艳情“。这两种模式同构了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品质的最初框架。  相似文献   

8.
“若日”是《尚书》和西周金文中常见的词组,对于“若”的说解至今无定论,文章对西周金文和《尚书》中的用例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参考前人观点,对“若日”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楚辞里的“羌”,自东汉王逸始注后1800多年来,莫衷一是,没有确解。这是由于对王逸《楚辞章句》“羌楚人语词也犹言卿何为也”句读不同所产生的。本文从语言、文学诸方面对其作了综合论析,说明“羌”当释为反语副词,全句当断为:“羌,楚人语词也;犹言卿,何为也。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殷商金文书法的研究,主要从毛笔性能的角度进行,其金文中所具有修饰性的“打磨”效果和“块状”形态一般不做专论。致使难窥殷商金文书法的全貌,这是不小的缺憾:—其实,殷商铭文的“打磨”在当时是一种常态,有着一定的工艺要求,也是当时人们敦厚质朴的审美表现。殷商铭文的“块状”是在充分吸收夏代陶器形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探讨殷商金文书法修饰美对还原殷商金文书法的本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镇墓兽"是先秦楚墓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其形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分析"镇墓兽"所在墓的头向发现,南向墓与东向墓出土的较多,而以南向墓的随葬比率最高,东向墓中的增幅较快。"镇墓兽"信仰起源于南蛮系统,楚公族接受以后,渐渐普及开来。  相似文献   

12.
楚语,是楚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和楚声、楚地、楚物共同形成了“楚辞属楚”的这一鲜明的地方特色,因而,研究楚辞中的楚语,是楚辞研究中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但楚辞中的楚语研究是四者中最薄弱的环节。东汉王逸及宋代洪兴祖为后代的“楚语”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楚语”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楚辞》中之“楚语”的专著。姜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他深厚的学术根基两方面相结合,为20世纪楚语研究做出了超越前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汉文化是我国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它照耀着整个华夏民族,并吸引着各国学者纷至沓来,而浪漫旎丽的楚文化无疑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精华,使得这朵奇葩愈发璀璨。尤其在西汉初期,无论从治国纲领,艺术成就,还是民俗文化等,无不受到楚文化的深刻浸润。  相似文献   

14.
略论楚文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楚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楚国及楚文化的有关概念,重点论述了楚文化的内涵及研究楚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寿县楚文化以及对寿县楚文化艺术特征分析,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们发掘、总结出当代寿县人民应继承和发扬寿县楚人的精神,拓展寿县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启迪当代艺术设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楚文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拓空间,应该将楚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辽阔的空间领域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做整体研究,这就需要一种“大楚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茂陵石雕含蓄内向、外柔内刚的艺术品质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气质的艺术杰作。它既不同于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唐代艺术,也不同于受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影响的宋元明清文人画艺术。茂陵石雕艺术特色所不同唐艺术、元明清文人画艺术的深刻原因在于融入其中的天真狂放的楚骚传统。  相似文献   

18.
名楚考     
在我国历史上,楚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于楚国文化历史的探索,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然而关于"楚"的来源,历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楚居>的问世,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也为楚国命名的缘由提供了新的依据,由此我们对"楚"国之得名也有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周公奔楚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周公所奔之楚实即南土之楚,并非卫都所在之楚丘和西土之楚山.周公奔楚实即周公让位于成王,有禅让之意.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气质的形成是与民族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民族历史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文化标志。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楚文化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并从中探求楚文化内涵与凤形象间的共融关系。研究认为:凤形象所展示的文化气质正好体现了“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浪漫意境、开放融合与兼容并包的自信心态、刚毅顽强与不惧权威的强劲人格”等楚文化的精神内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