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思和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概括为"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和"民间岗位意识",本文借鉴这一理论,从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问题入手,阐述了中国早期民间岗位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周作人的思想,描述了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框架里对庙堂与广场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取向的大胆反叛,以及对自身主体独立性的自觉和形塑。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人的个性特长,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共同话题。我国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主动的主体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倡导主体教育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种全新诉求,这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是中国人本思想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冲击着宗法血缘等级制度和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念体系,人的尊严、价值、地位得到肯定,“轻神重人”思潮蔚然成风,人逐渐从传统的神学思想框架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相分观念的确立。轻天重人的思想观念,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人的主体意识得到树立,为众多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渗透于华夏儿女的衣食住行中,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铁三角,且三家的音乐文化鲜明体现着其思想主张与内涵。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对人类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影响,以"主体间性"为代表的哲学理论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因此,为了清楚且深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本文将以三家的传统音乐为例、运用西方的"主体间性"哲学理论以点带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6.
石丽娟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4):12-14,23
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人们往往"道禅"同论,"庄禅"并举,这是非常令人寻味的思想文化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结合对《坛经》文本及老庄哲学思想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人文思想是道禅理论旨趣和精神境界共通的重要思想契合点,这主要表现在:惠能禅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对个人主体意识的高扬,对自然修行方式的强调,对自由自在解脱境界的向往———都蕴含有道家人文传统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有"保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但传统等级制度下的民本思想实质上是"使民之道".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以人为本,必须打碎等级桎梏,解放民本精神,破除官本位意识,实现人的独立平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其中蕴涵着传统生态意识。本文从儒道"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出发,通过对孔孟、老庄及荀子"天人"观的分析,揭示儒道"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对"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传统生态意识进行透视和阐释,从而分析现代生态意识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借鉴和超越。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转换,实现从传统生态意识到现代生态意识的飞越,必须观照人类的终极关怀,树立人类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杨川 《教育教学论坛》2011,(18):192-193
占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内圣外王",注重自我道德修养,修身围绕"人"这个道德主体,旨在培养人的自我修养的精神与高尚的行为。深入透析修身及其可能性、了解修身的主要途径,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个体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缺少个体主体意识。文章从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知行关系入手 ,分析了早期儒家思想中蕴涵的肯定个体主体意识的倾向 ,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的个体主体意识原本就潜在于早期的儒家思想中 ,只不过被长期掩盖和忽略 ,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受地理文化环境及奴隶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西方很早就开始谈论“自由”、“平等”等理念,表明古代西方法学家对个人主体权利的重视。比较中、西方法律文化思想,可知“自由”、“平等”观念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缺失,古代中国缺乏个人主体意识。因此,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增强个人主体意识以及促进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廖艳梅 《中小学电教》2008,(11):100-100
<正>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益终生的。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方面,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一、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学生  相似文献   

13.
韩彩虹 《华章》2007,(8):102-103
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教育要与时俱进就需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并把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关键.然而社会的功利化、教育的工具化及个体的异化从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这就要求从人本思想的角度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解读,分析其缺失的原因从而找出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与清晰的逻辑。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能够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探讨如何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内容,从教育主体、教学内容和教育载体等维度提出建议,以使大学生具备理性的法治意识,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即以人民作为价值主体,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尺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实践—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的继承和扬弃。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逻辑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产物。这一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精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集中在“和”字及其运用之上。“和”的思想源远流长,蕴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精髓主要表现在五个大的文化意识范畴,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理想精神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张大千先生的生平及艺术思想的研究,旨在发掘其艺术思想中的审美现代性。大千先生虽然艺术成就卓越,却灵魂孤独,这是艺术家在经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社会理性与个人主体意识抉择的必然结果。张大千的艺术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却面临理性与主体的抉择。他为了艺术的精进而竭力保持艺术主体的自由,不惜流落他乡而成就其伟大的艺术作品。他孤独的灵魂反映的是审美现代性中主体意识的加强和对感性生命存在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8.
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新时代女性,她们的主体意识和发展对于中国的改革与前进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了解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女性,尤其是高级知识女性之主体意识的现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几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从"两性气质的认同""传统角色分工""自身的期望值和成就意识水平"等六个方面对本地区女性主体意识的状况作一定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本性。我国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并充分重视受教者“人的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人本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20.
教师权威是高校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网络时代的到来导致传统教师权威的解构,体现在突飞猛进的"信息革命"对高校教师知识高位权威的冲击,相互激荡、相互竞争的多元价值观念对高校教师法定权威、传统观念权威的冲击,学生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对传统教学思想中"主体—客体"理论范式的冲击。这就要求重构以发现和创造知识能力与多元价值引导能力为双核心的新型高校教师权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