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慧 《青年记者》2006,(16):77-78
在记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而当“富”记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2.
“深喉”费尔特成功隐身了30年,包括政府在内,从没人能确知他就是《华盛顿邮报》记的“线人”,这几乎得完全归功于记们的“就是不说”。对这种“有权拒绝透漏消息来源”的所谓“记特权”的法律争议,始终没停息过,但大约还是认同多。有意思的是,我查了一下,这个“就是不说”的“特权”,打从中国记远祖的时候,职业律条就曾经这么定过,原来并不是美国的发明。  相似文献   

3.
文重 《青年记者》2007,(7):57-57
全国“两会”期间,各大部委和省市地方的新闻发布会,均是中外记追捧的活动。闭幕式当日举行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中外记会,更是高潮所在。在这些大大小小发布会上记是怎样得到提问机会的?这折射出诸多别样的意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6,(12):15-17
采访“被批评方”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类报道,也俗称“批评报道”,其中对被批评的采访是最重要的采访环节,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有的记在采访中绕过这道坎,仅凭一面之辞或道听途说就指名道姓批评起来,除了暴露出采访作风上的问题以外,也反映出认识水平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中旬,经过编委会多方讨论和论证,衢州广电总台电视经济频道的主打民生栏目《黄金新闻眼》专门辟出了一个小板块,取名为“记踩街”。所谓“记踩街”就是栏目组每天派出一组记,在市区的主要路段通过步行的方式对“街面”进行地毯式的巡逻,一旦发现新鲜事、喜闻乐见的事、突发事或群众反映的事马上就地进行采访,记通过现场出像、现场叙事的方式快速化、零距离报道该事件。通过3个月的运行,这个板块已经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成为该栏目一个不可或缺的子板块。“记踩街”之所以出现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笔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继“王锋恋”、“李铁绯闻”之后,“张王恋”是近来有些媒体爆炒的又一大热点。在报道过程中,那些娱记们可说是挖空了心思,用足了劲头,甚至有的还吃尽了难言的苦头。  然而,这一切最终换来的是什么呢 ?据最新报道,所谓的“张王恋”其实“完全是一个有预谋的新闻炒作”,除了绯闻主角之一王海珍大出风头之外,对于媒体、娱记和读者来说,不管其有没有先见之明,事实上还是着实被人大大地“耍”了一把。有一句不恰当的话说,这是在“集体意淫”。不过,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一绯闻事件的策划者竟是南方某大报的一个记者。这就不啻于说众…  相似文献   

7.
丁龙江 《视听界》2005,(4):i009-i009
新闻评论栏目兴起之时,正是业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人素养及知识储备表现出强烈不满的日子。因而各地大多从记中物色人选或直接让记在自己的节目中“登台亮相”,这就有了在新闻评论型栏目中常说的“记型主持人”这一称呼。但这种称呼明显混淆了“记出身”的主持人与“记身份”的主持人之间的差别,强化了“记”这一概念而淡化了“主持人”这一中心词,  相似文献   

8.
王黎燕 《青年记者》2005,(12):33-35
现在女记出现在战乱地区已是司空见惯之事,但在二战之前,女记充其量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十分罕见。据美国思想库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 Institution)的调查,1970年之前战地记中女性只占到了6%。但惟有一个国家的女性例外,她们早在二战时期就突破了女性在战地报道领域“零星作战”的局面,以集体的、大规模参与的方式冲破了横亘在战争和女性之间的透明屏障——至少有117名女记被官方正式授权为战地记,从而成为战地记产生160余年后开放在战地报道领域的第一批“玫瑰”。有此破冰之举的就是以热爱冒险、富于开拓精神和强烈的性别平等意识称的美国女性。  相似文献   

9.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出手必须要陕,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  相似文献   

10.
黎勇 《青年记者》2005,(1):47-51
在考核的压力下,发稿、发出“好稿”成为记的第一追求,至于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否就是完全的事实真相,是否抓住了事实的核心和本质,似乎已不再重要。如果为了自己的稿件能被评为“好稿”而对真实情况视而不见或故意扭曲,那么,记将不再是记,而成为“学家”,我们的报纸上将会每天充斥失真的新闻,事实的真相将会永远被湮没。  相似文献   

11.
“擦着粉底胭脂,涂着鲜艳的口红。染着或黄或红的头发。穿着胸口低得出奇的衣服.这便是目前‘活跃’在南宁市部分街头一批另类擦鞋女的标准装扮。”《当代生活报》的记见识了这些“正热火朝天忙生意的另类擦鞋女”之后。2005年2月18日作了一个吸引眼球的报道,一时引起议论纷纷。有时评家撰写大。疾呼“擦鞋女性感揽客当止“!  相似文献   

12.
胡祥修 《青年记者》2006,(10):52-52
我们反对记“泡会”,但不能因此否定记参加会议的必要性和意义。事实上,在机关“听会”,与走下去调查研究,往往并不排斥。因为了解了上情,才能吃透下情。笔在记站工作多年,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驻地记要善于“听会”。作为上一级党报的驻地记,对地方的会议一般没有报道任务,为什么还要“听会”呢?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4,(11):17-17
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5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1940年4月16日,中国青年记学会山东分会成立,推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李竹如为第一任会长。新中国成立之前,记节为“9月1日”,大众日报每年都用不同方式庆祝“九一”记节。  相似文献   

14.
威海劳动部门计划组织一个2000人的失业职工培训班,但实际到场的只有200人左右。有的记认为劳动部门搞了个失败的活动,没法写稿子,但有的记转换视角,却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实际上记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事情并没有像采访之初预想的那样去进行,最终的结果甚至和预期的相反。这时许多记都会自然地想到:这个新闻没法写了。有的记就此放弃;但有的记却从别人的“没法写”处写起,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好新闻。功夫就差在会不会“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15.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前人形容江南春天烂漫景象的名句。我记不准确了,一下子又无法查证。但“杂花生树”四个字是不错的,联想到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是不是呈现了这种景象呢?  相似文献   

16.
吉永成 《青年记者》2005,(12):30-31
一 我1991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科技厅工作,出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1993年调入辽宁电视台,历任新闻中心采访部记、农村组组长、采访部副主任、主任。  相似文献   

17.
在探险活动结束时,一些探险队员说:“你们改变了我们以往对记的看法,原来记这么有毅力和能吃苦。”  相似文献   

18.
增强章可读性是个老话题,各家媒体都在不断做着努力。但是,随手拿起报刊一翻,还是觉得很多章枯燥无味。究其原因,编辑当然难脱其责,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重要的原因还在字记。如果说是因为记对新闻事业“心不在焉”,自然帽子太大;如果说写作功底差让读味同嚼蜡,这也牵强附会,其主要原因是记缺乏深入采访、缺乏新闻敏感、缺乏写作技巧,没有调动起周身的“新闻细胞”,让自己成为撬动章可读性的“杠杆”。对此,笔谈点浅陋认识。  相似文献   

19.
提到新闻发布,人们经常遇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概念,这就是新闻发布会——政府、企业或大型社会组织就重大事项向社会公布消息、发表意见并接受记提问的信息发布活动。以新闻发言人公布事件和意见为主,称作新闻发布会;以记提问、新闻发言人回答为主要内容的,称作记招待会。对即将举行的活动、会议、各种计划或将要发生的事变提前向记透露某些信息,叫做媒体吹风会或背景吹风会。由国内外高层首脑或杰出知名人士接见记,应邀发表简短讲话、回答记提问,称作媒体见面会。从广义上理解,可把这几种形式通称为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20.
笔在郑州大学读新闻学研究生三年,毕业后又被人民日报社派驻河南记站,4年来目睹了郑州报业的风风雨雨,总体感觉就是几乎一年就有一个新高潮。目前,似乎又有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