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婚宴场上的“哭嫁”仪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哭嫁”歌满是斑斑点点的深深泪痕,“哭嫁”本身就凝结着婚姻发展的历史,“哭嫁”歌注定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蕴。“哭嫁”歌是指姑娘思亲怀旧的无限眷恋的热泪;是指姑娘对社会不公男尊女卑的愤懑的揭露;是指姑娘控诉封建家长制的凄切的泣吟;“哭嫁”是彝族婚  相似文献   

2.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赋”在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前者指假物取类、长于修饰的文饰之语,后者指“不歌而诵”或“不歌而诵”的诗“。辞赋”的得名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了解“辞”“、赋”的特殊涵义,对扬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划分就不可能有一个透辟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简论郑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谈到《诗经》都推崇国风.但对国风里的郑风却有不少争议,对它的思想和文采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和品评.本文拟对郑风作一些探讨,从思想、艺术、源流和影响等三个方面略抒管见.(一)郑风是西周末期到春秋时代郑国地区的民间歌谣.古书中有称郑声、郑音、郑诗或郑志的.有人严格区分声和音是指乐曲,诗或志是指表意的歌词.事实上在古代诗乐是一体的,是诗都可以歌,拉着长腔,带感情地吟诵,就是歌.“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也就是这个意思.宋人郑樵说:“乐以诗为体,诗以声为用”,“三百篇之诗尽在声歌”,“由汉立齐鲁韩毛四家博士,各以义言诗,遂使声歌之道日微”(《通志总序》).所以,无论讲郑风、郑声、郑音、郑志、郑诗,都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4.
原生态舞蹈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是我国古代“礼乐”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先民们“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古老舞蹈形态的保留,是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5.
荆楚民歌     
荆州是楚国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闻名于世。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相传帝舜南游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中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相似文献   

6.
“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子夜歌》,《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等,有时“歌行”也连称,如汉乐府民歌的《怨歌行》。“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读过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描写敕勒平原的辽阔无边,畜牧的兴旺景象,宜于放声歌唱。“行”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就是在歌唱中铺叙纪事。通常“行”是一种可以歌  相似文献   

7.
“字正腔圆”是汉民族的传统声乐理论之一。今天,它仍然是现代演唱艺术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探讨现代汉语歌音的“字正腔圆”的问题,对我国现代声乐的民族化,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一)关于字音的纯正“字正”又叫“字真”,是指字音的纯正.“纯正”者,即字音纯净、清晰、真切、准确也.因此,凡是歌音中字音不纯净、不清晰、不真切、不准确,皆谓之“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比较经受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法,恐怕还是搞传统的读写结合.要实行读写结合,最关重要的问题是有效地发动学生读书,尤其是对所学课文的朗读.先秦思想家荀况说:“诵数以贯之”,清代学者刘大櫆说:“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可见,荀、刘不仅是读写结合的支持者,而且是强调朗读促进写作的倡导者.他们主张的所谓“诵”、“读”、“歌”,显然是指朗读.读得多了,才会达到融会“贯”通,悟出文章的“神气”(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构思技巧),也只有达到这一步,才能谈得上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反之,如果学生不愿意朗读,对课文不熟悉,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音节”不见,“神气”不出,那就谈不上什么读写结合.所以,开展朗读教学是进行读写结合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十六岁     
十六岁是一种音乐,流行音乐。十六岁之歌,非流行音乐莫属。小时候充满童真的“我爱北京天安门”、“两只老虎”之类的歌早已成为记忆。十六岁之歌是我们自己选的——什么周杰伦、孙燕姿,我们的歌活力四射、自由闪耀,折射出“新新人类”对生活的某种向往。所以,十六岁之歌绝非《图兰朵》,而是“欧若拉”。至于施特劳斯的大作,正如老师、家长的谆谆教诲毫无生趣。十六岁是一幅画,八开国画。十六岁的画是我们成熟的作品。画风写意、活泼。小时候一张白纸,一颗太阳,一个没涂完色的娃娃,单纯的水彩笔便是我们全部的阅历。十六岁的画却像一幅画在…  相似文献   

10.
中考作文重在考查以下几种能力和水平:对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各种现象的观察和积累材料的能力和水平;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受和认识能力;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中考作文题《我想唱首歌》就是依据这些要求,引导考生抒写自己的成长体验和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独特感受,从而综合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一、题义的解读题目中的“我”不仅规定了文章必须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议论,而且要求应当从“我”的视角出发,写真实的人,记真实的事,抒真实的情。“唱歌”可以实指唱一首抒发真情实感的歌,也可以是虚指,抒发对人、…  相似文献   

11.
"弦歌"非指不配乐之清唱,更非专指歌《诗》歌《书》;《书》不可歌或可诵。《庄子.让王》"反琴而弦歌"之"反"非训"翻"乃训"返",无非表示重新近琴弦歌。《庄子》述孔子"弦歌鼓琴"处非指孔子同一时刻既弦歌又鼓琴,而是综述之义,是弦歌、弹琴活动的合称,其关于孔子弦歌与鼓琴、槁歌与弦歌的记述也不构成排斥性的矛盾或否定。孔子完全可以做到一边弹琴一边咏唱,且处陈蔡之围时如此弦歌更显他沉着镇定的心灵境界及乐以象德的情怀。司马迁关于孔子"弦歌"的记载不是来自《庄子》而是来自《孔子家语》等,《庄子》的典故不可信,司马迁也视之为"寓言"而不信。《墨子》中的诵、弦、歌、舞三百如《毛诗传》中的诵、弦、歌、舞,实是指音乐表演方式而非指诗歌分类。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文化人物往往以自己的心智描述了自己所要描述的文化。他们的“立言”之作往往跨越时代 ,使后世研究者循文探源 ,得到启示 ,对他们的“立言”之作谱系描写 ,纵深研究 ,对他们描写的文化传宗接代 ,宏扬光大。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民俗文献》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些历史文化人物的墨迹 ,而是他们对各种民俗文化的循根描述和对某一民俗文化的具体描写。何为民俗 ?民俗简单来讲 ,就是民间风俗 ,民俗中的“民” ,可以指民族 ,也可以指某一社会群体 ,也可以特指某一古人。民俗中的“民”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传统和一个社会群体扩展为带有…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序》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句,其中逗号似有误。余以为应是“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或删去句中逗号。理由如下:一、从《琵琶行》全文看,不见自居易唱歌;从有关自居易的文字看,不载他有“善歌”之才能。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注说“歌”即“作歌”。那么,“为长句”是什么?不是写七言歌吗?这里把“歌”解作“作歌”岂不重复了吗?其实,“为长句歌”是符合实际的,“歌”表示  相似文献   

14.
《饮中八仙歌》为杜甫天宝十载献赋不遇之后所作。诗中“八仙”指均以豪爽飘逸,卓然不凡著称,且又皆遭贬谪的李白等八人。诗人共鸣于“八仙”的行为和遭遇,借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八仙”皆醉,且皆醒,诗人与之同气、同醒亦同醉。本文结合“八仙”身世言行展开论述,便深刻反映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5.
关隰JIANGXIJIAOYU专题案例:(《大海的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信息技术运用:学生以教师制作的“大海的歌学网站”为自学平台进行网络探究。网站根据资料内容不同,分成“我国的海港”、“海外贸易”、“石油钻探”、“海洋石油”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关的图片、明文字以及相关网站链接。]师:下面我们要对阅读提示的第三个要求“大海唱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指的是什么”进行网络探究。请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先把网上的信息浏览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说说“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指的是什么,我们再…  相似文献   

16.
新诗的处境由来尴尬 ,但与之对照的歌曲却如火如荼地传唱。“诗”与“歌”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诗中 ,诗就和歌一样 ,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诗与歌在“音乐性”这一点上是可以相通的。借歌以传播诗 ,可以说是新诗拥有读者群的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两句诗又名两句歌。宋严羽《沧浪诗话》:“两句之歌,荆卿《易水歌》是也。又古诗有《青骢白马》《共戏乐》《女儿子》之类,皆两句之词也。”古代的两句诗按其内容与作者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军旅之歌、文人轶诗、古代歌谣、小说之诗四大类。  相似文献   

18.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19.
列宁有句名言:“泡沫也是本质的表现”。王张江姚“四人邦”是善于以“泡沫”来迷惑人的。他们把自己装扮成教育革命的“功臣”,文化大革命的“代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卫士”。“四人邦”在教育战线上炮制“两个估计”和围剿湘剧《园丁之歌》,也是披的这几件外衣。然而,泡沫毕竟是泡沫,不管它怎样五颜六色,炫人眼目,总是会瞬息破灭的。不管“四人邦”怎样涂脂抹粉,乔装打扮,到头来还是掩盖不住这两幕丑剧的反革命本质。 (一) 大家知道,湘剧《园丁之歌》是在华国锋同志亲切关怀和支持下,由湖南革命文艺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编者注云:“句画出所讲说人物的性格感情。”这里把“句”字释为“句画”,“性情”乃指所讲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愚谓“句”通“钩”,是勾摄、勾致、吸引、引诱之意。《鬼谷子·飞箝》:“引鉤箝之辞。”注云:“谓诱致其情。”“性情”非指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性格感情,而是台下听众的感情。“句性情”是说柳敬亭说书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紧紧抓住听众的情绪。观下文“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益信当作如是解,方能前后一致,且合乎评书艺术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