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们郑重地向广大同行推荐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高艾苏写的这篇文章。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好作风 ,多写好作品 ,就应该像高艾苏同志那样 ,努力实践“至人所未至 ,想人所未想” ,追求“不一样” ,从而达到比较高的思想境界和业务境界。虽然高艾苏同志是军事记者 ,但是他在17年的记者生涯中悟出的道理却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他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配得上“大师”头衔?“大师”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比同时代的人活得长,就称呼他为大师,也不能因为他和更有名的人打过架,混了个脸熟,就给他“大师”称号。大师不同于常人之处,  相似文献   

3.
《新闻世界》2008,(7):116-116
“在越来越多的记者想方设法赶往灾区时,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见面’仅3天的黑水。”在6月2日《南国早报》上,一位“特派记者”刊文指出,5月27日,他满怀着帮助灾区人民的愿望,来到地震灾区。可他很快就发现,他想为灾区帮忙,却需要更多的人为他而忙碌。“但我为灾区做了什么?给灾民带去了什么?我常常对此感到茫然。  相似文献   

4.
枚玫 《军事记者》2002,(1):40-40
读高艾苏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印象:可读性强,现场感强。在高艾苏的作品中,无论是消息,还是特写、通讯,都能感觉到他“亲历式”的风格扑面而来。每读一篇,犹如同他到现场走了一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现场亲历,才使其作品独具亮色,独具细腻的情感和沉甸甸的份量。身临其境,感知新鲜翻开高艾苏的作品,几乎每篇都有一些给人打下烙印的东西:新千年走漠河,漫天皆白。我刚把照相机对准哨所,鼻子竟冻在了机壳上。被雪线覆盖的山脊,像一个个低矮的土丘匍匐在我们脚下,天出奇的蓝。突然几声炸响,几个官兵身上的气体打火机爆了,外界气…  相似文献   

5.
春天是幸福的脉搏,是生命的晨钟……如果你去问未满学龄的孩子,为什么喜欢春天,他会天真地告诉你:“春天有花、有草,还有小鸟,真好玩。”如果你去问田间耕作的老农,他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它能播种秋天的丰收。”如果你去向城里的人打听春天,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我们新的蓝图又打开了。”春天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青睐?我常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思索,去探求,希望能有所发现,尤其是希望能找到春天对我们这代人所具有更深的意义所在。我常徜徉在人流中,寻觅在山野间,我也常常静静地…  相似文献   

6.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奖时,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作为一名记者,“长江韬奋奖”是至高的荣誉,激动之余,内心又忐忑不安,感到自己做出的成绩远没有达到获得这项荣誉的程度。这一荣誉实在不应该是我一个人享有,他属于集体,属于团队。在我不长的记者职业生涯中,十分幸运,能够和一批有着很高专业素养,热情、睿智和敬业的高原新闻人一起共事.  相似文献   

7.
说来你许会咋舌:我的头一篇就获了奖!不信?听我道来──自这以前,咱也做过许多“无用功”:写稿不少,投出去也不少,却都泥牛入海,没有回声。我在寻觅着契机。1991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当时在总参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当报道员的我,请假到一家地方理发店理发。3D上下年龄的女理发师边理边问我:“你是哪个部队的?”我答:“炮院的”。她又问:“你们有个姓马的大校么?高个儿,东北D音,蛮有风度的。”我略作思索,那肯定是我们政治部马副主任!我反问:“您认识他?”,“他这个人爱管闲事儿。上个礼拜天,当时没顾客,我们几个理发…  相似文献   

8.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9.
匠才与将才     
《今传媒》1997,(6)
匠才与将才文/湖北·张赫玲新闻这行当,许多人都很羡慕。一张报纸的总编辑,更是一个惹人注目的人物。总编辑是个什么角色?有人说他是首席记者,也有人称他为新闻官。大凡在新闻单位干久了的人,别人常常喜欢叫他一声记者。即使是总编辑,听到这样的称呼也心安理得习以...  相似文献   

10.
筱颖 《中国广播》2007,(11):43-44
遮阳帽,牛仔裤,双肩背,一张娃娃脸,眨巴着两只无辜的单凤眼——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他,你或许会想:这孩子今儿怎么没上学?直到他亮出招牌的嗓音向熟人招呼了一句“您好”,才知道这孩子就是北京交通广播(《欢乐正前方》和《1039交通服务热线》的当家主持、去年的“金话筒”奖得主,又刚刚获得北京电台“十佳”称号的王为。  相似文献   

11.
干记者工作干了十多年,我还在想一个问题:我是干什么的?我确信,一个人即使终生从事一种职业,也未见得会把他自己的位置摆正。这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审视、不断地去发现。我还相信,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天赋的使命,没有使命感的人是因为不知道使命何在。在社会中,没有什么工作不具有神圣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要由敬业者去挖掘和体现。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是业内人士取得非凡业绩和卓越成就的前提。人,必须深切地懂得他的工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然后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类拔萃。我的人生哲学是,不管做什么,不求出人头地,但要出…  相似文献   

12.
北方深秋的寒风,刮走了营区的最后一片绿叶,清冷的月辉下,戴宝庆怀揣着采访笔记本,兴冲冲地走向宿舍。万籁俱寂,隔壁宿舍传来两个人悄悄的对话声:“退伍战士的名单已确定了,有没有戴宝庆?”“没有,他得继续留队。”“他都第六年兵了,是想转志愿兵?”“不!上级有规定,病危和濒临死亡的人员不准退伍。”戴宝庆心里一愣,他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身患重病,难道这可恶的白血病就要让我告别这个世界了吗?不能!还有那么多的稿件等着我去写。随即,他铺下稿纸,把刚刚采访到的新闻素材倾诉于笔端,化作一行行饱蘸生命激情的文字……也许…  相似文献   

13.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嘛?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时下诸如此类留下疑团的种种简称、英文缩写以及其他交代不清的问题,在一些报刊的不少报道和文章中均屡屡山现。例如,有篇讲e时代报纸新闻实现形式的文章,无一处…  相似文献   

14.
档案机构怎样设置好?阿昆主持阿莫晓杨吴“档案机构怎样设置好?”已经辩了三期,多数认为企业档案机构独立设置好,但多数企业档案机构都没有独立设置,可见独立设置常常是档案人的一厢情愿。站在厂长的角度看,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我们希望各方面的人,特别是局外人也...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不太爱哭的人,但是有时候也会挤出几颗“金豆子”,不过这些“金豆子”也分酸、酣两种。 有一天,我正在无聊地看着嬉戏玩耍的同学。突然从我的身后传出一声“打开了”的叫声,我向后一看,原来是林星超把韩康的秘码文具盒打开了,看他那神情,简直比哥仑布发现新大陆还要兴奋。我便问他:“你是怎么把它打开的?”于是,他详细地告诉我打开文具盒的窍门。正当他说的眉飞色舞、沫星四溅的时候,韩康从外边跑了回来。林星超顿时站在那一动也不动,好像是一截木桩。韩康走到桌子旁边,看了看半开的文具盒,仿佛明白了几分,立刻冲着…  相似文献   

16.
晓白  老赵  宋弢 《青年记者》2002,(9):56-57
晓白:如果我说职称评定是场一年一上演的闹剧,肯定有人会对这话不以为然,但也肯定有人会对此点头称是,这都不足为怪。单仅一番“职称论文”大战,就令它们的“缔造者”们万分感慨。老赵:哎呀!(老赵的一声长叹像是京剧中的叫板),不到3个月的时间,七拼八凑了7篇论文,为了保证发稿,大江南北地跑。那哪里叫什么论文?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我自己看着都觉得不忍卒  相似文献   

17.
韩俊杰 《新闻天地》2010,(10):54-55
他不停地思考:“我到底错在了哪里?如果我高考之后不去考学历,而是去学技术,当个厨师什么的,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19.
在他的寝室里,获奖证书摆了一堆,还有各家报刊的特约通讯员聘书、荣誉一大堆,成绩一串串,何以得来?他──某团副政委黄元宰说出心平话:不论干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我的目标就是养着第一争,瞄着红旗夺。1976年,他光荣入伍,来到泰山脚下的某部军营。新兵连生活结束,他来到了后勤修理所当了一名普通的修理工。“工作无贵贱,哪里需要哪里去。”尽管没有走到符合自己心愿的工作岗位,他却热爱修理这行当。为练就故障判准、修理快而好这一招,他打下身子钻教材、跟着“老师”学,遇到难题,非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行,从不放过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