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很多进入高三备考的学生都懂得,要在考场上快速完成作文,必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否则,“无米下锅”哪能做出白米饭来。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花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积累了大量素材,却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素材,也就是说,他们缺少运用素材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积累少的问题,每当临近高考时,教师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搜集作文素材,诸如编集名人名言、汇编名人轶事、上网下载“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等。这些办法确实替学生解决了不少素材方面的困难,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有些事例,学生比较陌生,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有些事例,学生用多了,千篇一律,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有些事例,学生生搬硬套,反而弄巧成拙,产生了“水土不服”的毛病。  相似文献   

3.
杨昌恒 《双语学习》2007,(7M):F0003-F0003
提起作文,学生往往感叹手头缺乏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手中的材料有限,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阅读、观察、学生心中还是积存着大量的素材的。问题的真正结症是有“米”不知如何“炊”。因此,我们除了要加强对素材的积累外,更重要的是努力提高激活与运用素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又让学生最头疼。作文训练时,学生或是嘴咬笔杆,或是抓耳挠腮,可谓“苦不堪言”。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究其根本原因,是写作素材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南宋诗人陆游所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明了要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农村学生普遍怕作文,作文内容枯燥,要么是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要么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喝白开水”或“偷窃”。其实不然,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的作文开辟一条通道。  相似文献   

6.
孟忆 《广东教育》2006,(4):61-62
目前不少学生写作中仍是“一苦一难一糊涂”:作文前苦于无可炊之米。作文时难在辞不达意,作文后糊涂于修改方向。怎样解决学生这一写作烦恼呢?笔者在多年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用“鼓励广泛阅读。充实素材宝库”,“指导课外多练。写出真我个性”,“合作探究改评.师生课堂互动”的方法进行写作能力的提升训练。觉得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素养、让学生会写乐写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又让学生最头疼。作文训练时,学生或是嘴咬笔杆,或是抓耳挠腮,可谓“苦不堪言”。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究其根本原因,是写作素材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南宋诗人陆游所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明了要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正如巧妇做饭一样,如果脑中无感性认识,手中缺乏作文的素材,是难以写好作文的。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注重课堂上的指导和评讲,还应致力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观察生活,寻找素材,赋予学生“找米下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语文最难是写作文,这是当代中学生共同的心理。学生总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难在“无米”,而不是“炊技”。这“米”就是素材。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时“无话可写”的感受使学生苦恼不已。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作文教学辛苦的历程和糟糕的效果看,学生绝对不能算是“巧妇”,不能做“无米之炊”更是不足为怪。那么,难道学生作文的素材真的少到了“无米”的状态了吗?其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作文要做到有真情为感,有事可写,就必须以实际生活为素材,有相当多的学生感到作文没啥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是因为平时生活素材积累太少,一到写作文就是“编”和“抄”。为了让学生作文时“有米下锅”,写自己想写的真人真事,说自己想说的真心话,抒自己想抒的真情实感,在作文课上,我改变了当堂命题的习惯做法,作文的题目、体裁、内容、中心都  相似文献   

12.
一、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做“有米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一个笑话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古时候,有个不学无术的酸秀才,有一天,坐在书房里写文章,不知怎样写,急得抓耳挠腮。坐卧不安。这时,他的老婆挺着大肚子走了过来,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学生都怕写作文,遇到作文就像是看到一座高山挡在面前一样,总是难以逾越。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没内容可写。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关键还得给学生找来写作之“米”——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泉在哪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从生活中找“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丽芹 《辅导员》2009,(10):18-18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积累写作素材。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作文的“粮草”和“米”指什么呢?当然指写作素材。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以下两种途径积累写作素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愿与同行交流共勉。  相似文献   

15.
每次一提到写作文,不少学生便会发出痛苦的“呻吟”,抱怨没有东西可写;只要动笔写作,就会出现不少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议的“三无”作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少学生生活经历、创作素材贫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鉴此,笔者认为对于生活经历、创作素材贫乏的中学生来说,除了加强接触社会,积累素材之外,写作时不妨借助身边的宝葫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我们尝试着把“三爱”教育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想方设法的打开生活宝库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我们做法是 :一、爱劳动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学生适量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对其增长生活经验 ,获得作文素材 ,是很有好处的。为了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学生对着作文题两眼望青天的茫然表情,恐怕不少语文教师都不陌生。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好比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本“没什么可写的”;而对于教师来说,批改学生在“无米”状态下“憋”出来的作品,无异于啃树皮吃野草,难受之极。难怪张志公先生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当今社会生活五彩斑斓,信息资源丰富快捷,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几乎每一个人的世界都要比李白杜甫当年宽广得多,然而学生作文时为何总是“无米下锅”呢?其实并非无米,而是有可用之物却找不到。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这些隐藏的东西找出来、引导出来…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不少学生写作素材普遍较为贫乏.直接造成了作文内容空洞、单薄.缺乏个性和新意.达不到高考考试大纲关于“基础等级”的要求。本文就如何依托教材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应试能力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孙丽芳 《考试周刊》2013,(90):43-44
学生在写作文时存在素材匮乏、内容假大空等难以联系实际的现状。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本文探讨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联系时事,旨在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找“米”,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不少学生一动笔写作文,总是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普遍存在“等米下锅”或“无米下锅”的现象。那么,教师如何把作文的“活”素材搬进课堂,为学生“送米下锅”呢?一、在课堂上动手学做。有的学生写家务劳动的作文过于简单,几笔就带过。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