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梁武帝为体现文治之功,组织编纂了大型类书《华林遍略》.此书问世后,受到了高度的追捧.但在流传过程中,卷幅渐渐失佚,以致最后彻底消失.《华林遍略》尚无专题研究.笔者经多年积累,收集各种资料,通过本文,考辨梁武帝编纂《华林遍略》的起因、过程,以及后来流传、失佚、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外国百科谈我国类书我国的类书一向被外国学者视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外国许多百科全书都在“百科全书”条目中谈到中国的类书。讲得最系统的要算日本的《平凡社大百科事典》,而提到中国类书种类最多的是新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前者在介绍中国百科全书时还分设“类书起源”、“类书世界”、“类书与百科全书”等节,系统论述了中国类书的性质、渊源、分野和特点。谈及类书渊源时还提及《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尔雅》等书,且简要地介绍了南梁之《华林遍略》、北魏之《修文殿御览》、隋之《北堂书钞》、唐之《艺文类聚》、《初学记》、明之《三才图会》等类  相似文献   

3.
明清类书的兴盛与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是我国古代按照事类抄集材料的书,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所谓“区分胪列,靡所不载”(《藏海》李桓序);“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陈梦雷《上诚亲王汇编应》)。它具有百科全书的某些特点,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历史上出版过大小类书四百多种,在我国古代出版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魏,衰亡于清末民初。明清两代,是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类书的出现,把我  相似文献   

4.
类书对于文献保存、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作用,文章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古小说钩沉》为依据探讨类书功用,并阐述了类书在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追本溯源方面的重要功用。  相似文献   

5.
小资料     
类书 :古代加录若干或某一门类的资料 ,按照一定类目编排 ,以便寻检和征引的一种工具书。特别为“辑录群书 ,以类相从”,故名类书。中国第一部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以后各代均有编修。类书一般分为辑录各类资料的百科性类书和专录一类资料的专科性类书。类书大多按类编排 ,另有少数按韵编排。对于查找辞藻典故、诗赋文章、史事掌故、名物制度及辑录佚文、校勘古籍等 ,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类事类书 :类书的一种。汇集古籍中人文和自然科学及其他有关资料 ,按照一定方法分类编辑成册 ,可供考订事物发生发展和变革源流之用的类书。如《…  相似文献   

6.
论古代类书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类书始于何时,尚有诸多说法。作者归纳,分析了各家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类书应起源于三国时期编纂的《皇览》一书。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古代重要书目中著录的类书类型作了较深入的剖析;分析了《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划分类书类型的得失。在全面考察类书内容特征和编纂特征的基础上,将类书区分为类事类书、类文类书和事文并举类书三大类别。针对类书的归类问题,提出古籍书目如果仍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应在各部分设类书类目;当代图书书目,应该在各学科设立类书类,收录各专门性的类书。在综合类亦应设类书类,以便综合性的类书有所归属。  相似文献   

8.
类书因其编纂内容分类汇类而得名,张涤化、胡道静先生都将《尔雅》视为类书的远源。而类书的分类确实仿之于《尔雅》,在“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鸟、释兽、释虫、释鱼、释宫、释乐、释亲、释诂、释训、释言”的分类基础上,于儒家学说指导下,创立了“天、地、人、事、物”的类分原始体系。这一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世界观的反应。我们从类书类目的设立,就可以考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质。  相似文献   

9.
试论索引的本质属性及与类书的关系:与黄恩祝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湖北高校图书馆》86年第3期上拜读了黄恩祝老师“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索引”的文章,文章的主旨是从索引概念本质属性的角度论证类书是我国古代早期的索引,观点新颖独到,很有见地。但对于作者在该文中的某些论断,笔者尚存疑惑之处,在此想就索引的本质属性、索引与类书的关系等方面略陈己见,旨在讨论问题,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三、子部(下)──类书与丛书类书类书释义类书是中国古代博采众书原始材料分门别类纂辑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它既是查阅各个专门知识的工具,又是兼容博纳古代文献资料的渊我。类书的创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类书,是三国曹魏初年编纂的《皇览》。魏文帝曹丕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就在它废汉建魏的前几个月,于延康元年(22O)令儒臣王象、缨袭等人,纂集经传,随类相从,分为四十余部,每部载文数十篇,共一千多篇,八百余万字,数年编成,名为《皇览)}。《皇览》开创了类书的编纂体例,成为类书的始祖。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探讨用户在“豆瓣读书”发布短评的动机,尝试判断短评作为图书影响力的评估指标是否有效,以期为中文学术图书评价的Altmetrics指标建构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以CBKCI统计报告公布的被引前十的古籍类中文学术图书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对样本图书在“豆瓣读书”网的1 142条“短评”进行分析,探究短评的产生动机及相应短评数据的可用性。[结果/结论] 用户产生短评的动机包括讨论、分享、消遣娱乐、外界压力、情感宣泄和资料获取6个主范畴。其中,“讨论”动机是最主要的动机,其两个子动机“表达与图书有关的个人经验或想法”和“表达对图书的见解或个人解释”占所有短评数据的四成以上,表明用户不是仅复制图书部分句子或章节,而是试图找到并传播图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此类短评数据可用以评价中文学术图书价值;而“分享” “消遣娱乐” “外界压力” “情感宣泄”和“资料获取”等动机相对来说难以较好地反映用户对图书的态度和认知,不宜纳入中文学术图书Altmetrics评价指标中。  相似文献   

12.
蒋永福 《图书馆论坛》2020,(2):26-35,44
中国古代无“图书馆”“图书馆学”之名,但有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之实。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是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特定的地域、时域中独立生发出来的,几乎未受异域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显著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文章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特征概括为三方面:发展历史上的悠久性和自发性;思维方式上的本体性和价值性;论理方式上的非论证性和非学理性。  相似文献   

13.
“文族”文档名词包括文、公文、文字、文献、文书、文案、文牍等50余个文档名词。以数据统计和文本检索为基础,阐述了它们在中国古代的总体构成、构词方式、应用频次与范围、词语内涵等问题。按照趋势性增长、波浪式发展、逐渐消亡和稀见型文档名词4种基本类型,具体说明了“文族”文档名词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李潇 《出版科学》2016,24(6):72-74
回顾于丹自2006年国庆7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论语〉心得》的作品出版情况之后,关注于丹十年出版,分析于丹媒体形象和品牌延伸的二元互动,探讨于丹品牌出版的十年主题流变与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5.
北宋馆阁藏书事业的兴盛超越之前各代,实为古代书籍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绩。本文即以《麟台故事》残本卷二中《书籍》所载为主,分析了北宋政府藏书形成的三个主要方面:几次重大的典籍获取奠定了馆阁藏书的基础,民间所献之书又是构成北宋馆阁藏书的重要部分,后置秘阁典藏实为当时堪称精华和极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第六届玄览论坛”的主旨在于“金针度人:活化古学,提炼新知”,期望透过议题的互动讨论以及业务经验分享,齐力提升公众阅读素养,促进心灵契合,进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海峡两岸文化盛事,此次论坛在台湾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加强和推动了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7.
“典册”一词是我国古代典型的综合性文档名词之一,由“典”和“册”两个词素构成,构词方式为联合式。它产生于较早的先秦时期,在各朝代持续应用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多个文档义项,该词在古代官府使用较多,而民间很少使用,被应用于宗庙祭祀祖先、求年祈福与战争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正本”一词的文档类义项最早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其含义是指相对副本而言的图书或文件的原本。在古代,“正本”一词的出现次数呈现波动性发展趋势,元代出现次数最低,清代的使用达到顶峰。在近现代,“正本”一词除了继承古代用法外,其使用趋于集中化与专业化。特别是现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的推广与实行,“正本”一词的应用有所创新,更加强调其电子文本,且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概念趋势也将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和摧残。以1971年为界,可将文革中的图书馆事业划分为两个时期。文革前期图书馆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期图书馆事业艰难恢复。文革中编制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启动了《汉语主题词表》编制工作,引入了机读目录。  相似文献   

20.
王融 《晋图学刊》2021,(1):27-31
本文通过对国内图书馆典籍类视频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其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视频内容形式不够生动流畅、传播渠道局限、互动形式不够丰富等,从而导致读者观看时很难产生强烈的“带入”感。结合实际,本文提出了丰富视频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增加互动形式的改进建议。同时,对典籍类视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综合性的典籍资源平台建设、VR技术引入以及互动视频的应用这三方面的未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